2016年上海教师考编资料《教育学》复习要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6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要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探索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学科。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论语》(由孔子弟子辑录的孔子语录)、《孟子》、《礼记》、《四书集注》《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苏格拉底——产婆术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的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卢梭——《爱弥儿》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劳动起源论—前苏联古代社会的教育:(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当代社会的教育:(1)教育全民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信息化(4)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教育的个性化第二章教育与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2.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生的劳动力;3.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4.教育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指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指学校教育选择文化中有价值的一部分进行传递和传播。3.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指教育根据主流文化的要求,整合多样性的文化,并呈现给学生。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指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出新的文化知识体系。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三、教育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可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四、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自身的发展具有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总体发展规格和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指明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2.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3.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4.教育目的要符合民族文化与世界教育发展进程西方传统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的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的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教育目的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指明了教育目的的客观必然性和社会历史的制约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一贯坚持的原则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被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取向第五章课程课程的类型(分辨例子)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和活动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就是由一系列自成体系的科目组成的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生成的课程。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课程理论流派一、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夸美纽斯、斯宾塞和布鲁纳等主要观点:(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2)强调以知识的学科逻辑体系来组织编排课程;(3)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4)强调课程目标是理智训练和智力发展。二、经验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主要观点:(1)课程的实质是经验,强调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2)儿童及其活动是课程的中心;(3)强调课程组织的心理学化,要求学校的课程要以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和生活为基础;(4)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和发展。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康茨、布拉梅尔德、弗莱雷四、人本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课程的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教材课程实施的取向:1.忠实取向2.相互适应取向3.创生取向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一、新课程的目标定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二、新课程的结构调整: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三、新课程的内容选择: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四、新课程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五、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发展性课程评价六、新课程的管理策略: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第六章教学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能力,增强学生体质3.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健全发展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3教与学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一)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三)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辅相成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2智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只有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品德的基础2思想品德的提高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3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知识教学中教学原则与方法(要懂得在案例分析运用)一、教学原则(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要求:1.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坚持各门学科教学的思想方向性3.以教师高尚的师德修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影响学生(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三)启发性原则--要求: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学会学习3.发挥教学民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四)直观性原则--要求:1.恰当地运用直观手段2直观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语言直观(五)循序渐进原则--要求:1.按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序进行教学3.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习惯和方法4.处理好“渐进”和“骤进”的关系(六)巩固性原则--要求:1.使学生透彻理解所学知识2.帮助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3.合理组织复习和练习(七)因材施教原则--要求:1.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2.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二、教学方法(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二)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三)以探究研讨为主的教学方法:1.探究法2.讨论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学样式(4)拟定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二、上课:(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结构合理(5)教学能力强(6)效果优良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四、课外辅导五、学习评价第七章学校德育广义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学生的知、情、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品德水平和发展需要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受教育者思想的内部矛盾,即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的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反复性的规律德育原则(懂得分析)一、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1)要热爱、尊重、信任学生(2)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合理的要求(3)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二、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1)正面启发、积极疏导(2)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3)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知行统一原则:(1)理论学习要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1)培养和建设良好的集体(2)善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教育,通过个人转变影响集体五、因材施教原则:(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2)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系统地进行教育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德育方法一、说理教育:1.讲解、报告2.谈话3.讨论4.指导阅读5.参观、访问、调查二、榜样示范:1.典范人物2.学生榜样3.教师和家长三、情境感染:1.物质环境的熏陶2.精神文化环境的感染四、实际锻炼:1.常规训练2.活动锻炼五、品德评价:1.奖励2.惩罚3.操行评定第八章教师与学生*决定教师社会地位高低的主要因素有: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专业地位和职业声望。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1、专业精神的形成,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专业态度、专业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2、专业知识的拓展:(1)学科专业知识的不断加深(2)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不断拓宽(3)教育学科知识的深化(4)教学实践性知识的获得3、专业能力的发展:(1)教学设计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4、专业自我的建立:(1)正确的自我认知(2)积极的自我体验(3)自我调控学生的本质特征: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2、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当代学生观:1、尊重学生的人格2、尊重学生的独特性3、尊重学生的创造性4、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施教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合作对话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策略:1树立现代教育观念;2尊重、理解、关爱学生;3主动与学生交往,善于与学生沟通4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第九章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方法:1、说理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实践锻炼法——行为练习的方式、委托任务的方式、组织学习的方式、组织活动的方式*班级组织概念:班级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组织中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班级组织文化的类型:1班级物质文化2班级制度文化3班级精神文化班级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策略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一)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1)了解和研究班集体,包括班集体的基本情况;(2)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二)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1.查阅学生档案2.观察法3.谈话法4.调查法二、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三、明确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四、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五、制定班级组织的规章制度;六、搞好班级学习管理;七、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