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整理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一)广义: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家庭教育心理学、社会教育心理学。(二)狭义:学校教育心理学。二、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两方面:(一)学习与教学的五要素: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2、教师—起到主导作用;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狭义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二)学习与教学的三过程:1、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第二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小学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第三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二、小学教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二)实验法—是近代科学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1、实验室实验;2、自然实验—采用等组实验形式,设立一个实验组、对照组。(三)问卷调查及相关法。2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1913-1914年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奠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3、此时期的特点: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1、注重结合教育实际、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随着皮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发展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模式。二、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一)建国前:1、1908年房宗岳翻译小泉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最早出版的著作。2、1924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3、1926年陆志伟翻译出版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二)建国后:第一阶段(1949年-1958年)—学习改造阶段;第二阶段(1959年-1966年)—初步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66年-1976年)—跌入低谷阶段;第四阶段(1976年—)—走向繁荣阶段;要点:1、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展开的。2、学与教的作用过程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三种活动交织。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二、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三、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一)划分依据: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二)个体心理发展阶段: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先学前期;3、幼儿期(3-6、7岁)—学龄前期;4、童年期(6、7-11、12岁)—学龄初期;5、少年期(11、12-14、15岁)—学龄中期;6、青年期(14、15-25岁)—学龄晚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四、童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学习成为儿童主导活动,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仍以具体形象为支柱,心理上个性的发展占重要地位,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五、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六、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七、对教学的要求:抓住关键期—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1、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儿童都有本能的反射行为。3、儿童由最初的尝试错误式的解决问题发展到更有计划性的解决问题。(二)前运算阶段(2-7岁):1、单维思维;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推理。(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1、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2、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3、抽象逻辑思维;4、逆向性的可逆思维与补偿性的可逆思维;5、思维的灵活性。二、认知发展阶段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4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第三节: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一、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一)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二)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三)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四)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五)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六)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七)繁殖干对停滞感(成年中期);(八)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二、自我意识包括:认识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三、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四、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五、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表现在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交往两方面。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认知差异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二、认知过程差异包括: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的个别差异。三、认知方式差异包括:1、场独立与场依存;2、沉思型与冲动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四、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由比纳和西蒙编制。五、韦克斯勒量表: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六、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七、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八、性格的类型分类:(一)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外倾型和内倾型;(二)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分—独立型和顺从型;(三)根据性格的特征差异分—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九、智力超常儿童:智商超过140的儿童。十、弱智儿童:智商低于70的儿童。十一、柯克将弱智儿童分三类:(一)可教育的智力落后,智商在55-70之间;(二)可训练的智力落后,智商在25-55之间;(三)严重的智力落后,智商在25以下。5十二、特殊教育必须注意内容、技能、环境的变革。十三、心理自我开始形成与发展的时期为青春期。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一般分类:(一)按学习层次分类:1、信号学习—属于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2、刺激—反应学习—属于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二)按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提出的五种学习结果:1、智慧技能,即能力;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三)我国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一、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直接建立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一)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创立学习的联结—试误说。(二)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一定的联结是通过试误建立。(三)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一)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创造了“斯金纳箱”进行一系列实验。(二)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三)操作性行为作用的基本规律是—强化,分为正强化、负强化。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一、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通过顿悟和理解获得期待,学习受主体的预期引导。二、苛勒的完形—顿悟说:(一)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6(二)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顿悟的过程。(三)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一)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三)内部动机是维持学校的基本动力,包括:好奇、胜任、互惠内驱力。(四)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四、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一)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二)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意义学习。(三)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四)奥苏伯尔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二)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维果斯基、皮亚杰、布鲁纳。第四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二、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三、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四、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五、学习动机的分类:(一)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二)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学习活动关系:近景的直接动机、远景的间接动机。(三)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四)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范围不同:一般动机和具体动机。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一、强化理论:(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强化理论的背景,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7(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史需要层次理论的背景。(二)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三)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创造的需要。三、成就动机理论:(一)成就动机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二)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四、成败归因理论:(一)海德最早指出情境归因和性格归因的区别。(二)罗特提出控制点概念,并据此把人分为内控和外控两类。(三)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2、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3、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五、自我效能感理论:(一)班杜拉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强化,包括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二)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和归因方式。要点:1、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论,学习动机只源于眼前利益。2、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习与国家和社会利益相联系。第五章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的概述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二、迁移的种类:(一)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二)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三)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四)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一.早期的迁移理论:(一)形式训练说;8(二)共同要素说—创始人是桑代克,经典研究是“形状知觉”实验;(三)经验类化理论—代表人是贾德,经典实验是“水下击靶”;(四)关系转换理论—代表人是格式塔,经典实验是苛勒的“小鸡觅食”,他强调顿悟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二、现代的迁移理论:(一)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二)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的理论—代表人安德森、加特纳、吉克;(三)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的理论三、迁移的实质—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第三节:迁移与教学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一)相似性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结构特征的相似和表面特征的相似;2、学习目标与学习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