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优秀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必修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四单元情景导入1目标导航2自主预习3课堂探究4随堂练习5高考演练6课后强化作业7情景导入口号,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符号;口号,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它其实是穿着文化的外衣表现政治的内涵;口号,往往是某时某地社会生活最简洁有力的记录,为后人提供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用口号来解读历史,会别有一番“味道”。你知道上图所反映的以“钢”为口号,是发生在哪个时期的事情吗?这一口号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它的出现又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一起来解答这些疑惑吧!目标导航●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时空坐标自主预习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表现:到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极其落后。(2)特点:优先发展_________。(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等一系列工厂先后建成投产。(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__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初步基础。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3.三大改造(1)对象:农业、__________、资本主义工商业。(2)途径①农民参加________________,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___________。(3)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4)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手工业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社会主义公有制特别提示: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夏开始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二、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2)主要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的___________。②提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3)评价①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___________。②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主要矛盾成功探索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时间、会议: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3)影响:会后,全国掀起“__________”的高潮。多快好省大跃进3.“大跃进”运动(1)内容:大办工业、大办农业。(2)特点:高指标、浮夸风。(3)评价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②忽视了______________。客观经济规律4.人民公社化运动(1)特点①一切财产由______统一核算,统一分配。②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①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②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公社5.对国民经济的调整(1)原因:“左”倾错误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2)措施:对国民经济实行“_______、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3)结果①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②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调整规律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同:①“大跃进”运动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②“大跃进”运动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不久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____________。2.表现(1)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2)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经济领域3.调整(1)周恩来:1971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邓小平: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巧思妙记:本课知识可归纳为“一、三、四、四”。一条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三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四次成功探索: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八字方针;四次失误探索: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课堂探究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生产力的要求,1953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进程【探究问题】“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探究素材】材料一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要求编制计划在贯彻执行中央的“‘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基础上,要突出重点……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材料二1954年3月,《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强调:“苏联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材料三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探究思路】由材料一中“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得出结论(1);由材料二中“苏联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得出结论(2);由材料三中“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得出结论(3)。【探究结论】(1)现实需要: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加强国防军事力量的需要。(2)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3)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特别说明:重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主导产业,能够为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与苏联有所不同,中国注意到了发展重工业与处理好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二、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意义1.从革命性质来看:三大改造前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2.从经济基础来看:三大改造前是以私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以全民所有制和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3.从生产关系来看: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上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2014·浙江学业水平测试)下表反映了当时中国()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项目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国民收入92.9%7.1%工业总产值100%-商品零售值95.8%4.2%A.土地改革的完成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析】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它不涉及国民经济公私成分问题,A项错。C、D两项的时间与表格时间“1956年”不相符。【答案】B三、图解1956~1976年正确的探索、失误的探索及启示(2012·全国新课标文综,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解析】由上面图示可知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选项解题思路答案A20世纪50年代末,中美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并没有发生急剧变化×B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已趋于恶化,苏联取消对华经济援助×C当时,中苏两国关系已出现严重裂痕×D从材料信息看,该评估认为“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而实际上,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解析: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基础薄弱,所以“一五”计划在工业建设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A2.(2014·合肥高一检测)下图为不同历史年份我国轻工业与重工业比重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20世纪初,收回利权斗争取得重大胜利B.北洋军阀统治初期,民族工业初步发展C.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轻重工业比例失衡D.一五计划的完成,工业结构日趋合理解析:A项与题干没有直接关系,B、C两项在图中均没有体现,图中1957年的轻重工业比例日趋合理,主要是由于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D3.右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史实发生于()A.抗日战争时期B.“文化大革命”时期C.改革开放时期D.“大跃进”时期解析:依据图片中“全民动员·为钢而战”,可以看出是大炼钢铁运动,是生产力的冒进,属于“大跃进”时期。答案:D4.请判断出现下表中局面的原因是()1962年农业生产状况表农业产值粮棉花原计划(百分数)比上年增长8.5%3216亿斤2200万担实际达到(百分数)比上年增长11.6%3400亿斤2400万担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B.人民公社化运动C.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D.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表中提到的是1962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年增长情况,而且实际效果比原计划要好,据时间分析,应是1960年我国对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实施后的良好效果。答案:C5.1966~1968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中,工农业总产值由2534亿元下降到2015.3亿元,国家财政总收入由558.7亿元下降到361.3亿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A.“文化大革命”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B.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C.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被废止D.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1966~1968年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和国家财政总收入都处于下降趋势,很明显是受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而C、D两项只是当时“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具体表现;严重自然灾害主要是在1960年。答案:A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材料二人均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健康状况唯一的最佳标志,中国的人均寿命从1950年的36岁延长到1957年的57岁,比当时低收入国家平均寿命长15岁。学龄前儿童的入学比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随着国家几乎完成了一亿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城市居住条件改善了。私人消费总支出以不变价格计算也大有增加。工资实际上增加了几乎1/3,农民收入增加了1/5。材料三农

1 / 6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