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关雎》《蒹葭》练习题及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陶渊明一、填空1、《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时期人,我国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2、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芳草鲜美(...)(2)屋舍俨然..()(3)阡陌..()(4)阡陌交通..()(5悉.如外人()(6)便要.还家()(7无论..魏晋()(8)此中人语.云()(9)便扶.向路()(10)便扶向.路,处处志之。()(11)闻之,欣然规.往。()(12)寻.病终()三、选择3.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C.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口技》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5.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6.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A.便舍船太丘舍去B.欲穷其林子子孙孙无穷匮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也D.问今是何世斯是陋室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停数日,辞去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C.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属予作文以记之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8.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9.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3)初极狭,才通人。(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9)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五、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省份(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源人)问今是何世,(桃源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皆叹惋。六、阅读全文,回答问题10.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11、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12、第2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4分)13、“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第三段中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15、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说一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16、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17、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_______。(3分)18、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19、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2分)20、从表达方式看,文章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答案:桃花源记陶渊明一、1、靖节先生、东晋、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二、(1)鲜艳美丽(2)整齐的样子(3)田间小路(4)互相通达(5悉:“全”或“都”(6)同“邀”邀请(7不要说或更不必说(8)yù告诉(9)沿、顺着(10)原来的,从前的;(11)计划,打算。(12)随即,不久三、选择3.B4.答案.B(交通:互相通达)(2分)5.B6.D7.B8..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9.答案.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四.(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2).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3(1)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4)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5)答案: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能正确译出给2分。)(6)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7)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8)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9)(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五(桃源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10.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11、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氛围,也为下文写更令人惊异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12、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3、“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1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15、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16、答:①欲穷其林②怡然自乐③处处志之④不复得路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17、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18答案示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19、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20、记叙\描写,虚构\想象八年级下《小石潭记》练习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一、完成下列填空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②.《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是他中的第四篇。③.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的气氛。二,积累运用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篁.()竹佩.()环.()佁.()然俶.()尔参.()差.()翕.()忽斗.()折悄.()怆.()差.()互.寂寥.()②、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凛liè()翠màn()连zhuì()清chè()三、结合语境,解释词语: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____________②、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③、皆若空游无所依。空:____________④、伐竹取道。伐:_________取:_________⑤、水尤清冽。尤:_____________⑥、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_______许:四、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朗读课文第①、②段,回答问题:1.“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2.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3.按原文填空。①.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这周围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文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文中表现小石潭的石头千奇百怪的句子是:。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潭中鱼可百许头。5、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阅读二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②水尤.清冽。()②全石以.为底。()④参差..披拂。()⑤佁然..不动。()⑥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⑦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⑧其岸势犬牙..差互。()⑨四面竹树环.合。()⑩寂寥..无人。()○11悄怆..幽邃。()○12以.其境过清。()二,翻译下列句子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②、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③、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