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短文言文阅读与练习瑞安市超越语文快速提分培训殷学贵1396778173615325011089一、诫子书诸葛亮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⑴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⑵君子:品德高尚的人。⑶行:指操守、品德。⑷澹(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⑸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⑺致远:实现远大目标。⑻广才:增长才干。•⑼淫(yín)慢:过度的享乐。慢:怠惰。•⑽励精:奋勉,振奋。•⑾险躁:暴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⑿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⒀年:年华。意:意志,本文中指学习的意愿。⒁驰:消失、逝去•⒂遂:于是,就。⒃枯落: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⒄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⒅穷庐:破房子。•⒆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学习的意愿与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练习•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1.君子之行2.非澹泊无以明志3.非宁静无以致远•4.非志无以成学5.淫慢则不能励精6.险躁则不能治性7.年与时驰,意与日去8.非学无以广才(答案见注释和译文)•二、翻译句子:•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5、悲守穷庐,将复何及?•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答案见注释和译文)•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四、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五、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六、下列句子中的斜体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卒中往往语。B.非淡泊无以明志。•C.先帝知臣谨慎。D.静以修身。DA•七、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八、学习本文,你有哪些启示?•本文的主要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他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原文中,诸葛亮所提“德、志、学”发展至今,与我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每个人接受教育的内容,可谓“德、智、体、美”等并无实质性差别,“德”当然指的是德育,也是品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智”指的是智力教育,也即指的是学习成绩;“体”指的是体育锻炼,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够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美”指的是身心完美,形体的美与心灵的美,而这几方面又与德、智、体三项密切相关,所以,后来也不再过多提及,主要指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现在看来,每个人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都必须加强这几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每项内容都是极为重要的,否则,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性目标。•1.本文的主要内容?••2.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3.诫子书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4.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5.本文表达中心的句子是什么?答: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答:告诫自己的儿子珍惜现在的时光努力学习,学有所成。答: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立功与立德。答:从品行,学习,志向三个方面。讲:要宁静,淡泊及早努力还将三个方面连接在一起论述。答:非澹泊(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二、名二子说苏洵•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导读: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给儿子命名。这是告诫苏轼不要过于外露,告诫苏辙要善于避祸为福,实际上是要他们加强自身修养。此文言简意丰,令人三思。•注释:•1.辐:辐条,车轮四周的短棍。2.盖:车上用以遮日遮雨的伞状物。3.轸:车厢底四周的横木。•4.有职乎车:对车本身有其专用。职:专职,专用。•5.独;单独,唯独6.虽然:即使这样。•7.惧:担心,忧惧。外饰:在表面上有所修饰•8.由:顺从,经由。9.与焉:在其中•10.仆:倾覆。毙:仆倒,死掉。•译文•轮子、辐条、上盖、车厢底部的横木,在车上都各有职责,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即使这样,去掉轼我也从没见一辆完整的车。轼啊,我害怕的是你过分显露自己而不会掩饰外表啊!•第一段,“轼”名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有职分,不可或缺,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面,有装饰车子的作用。所以,“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行文几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题:“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呀,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但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尝尽世间悲苦离愁,做事并未“瞻前顾后”。••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而讲到车的功绩,却从来不给辙算上一份——这倒也好,假如车倒了马死了,而祸患也殃及不到辙。所以说,辙是善处于祸福之间的。苏辙啊,我想你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免于灾祸的。•第二段,“辙”名说。•“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但论到车的功用却没有辙的份。“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辙无论功之福,也不遭仆毙之祸。“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知免”,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适当“动辄由他”,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福祸。而苏辙谨慎一世,未尝一日“由着性子”去。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苏洵写《名二子说》十年后,送二子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张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问密窥。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辙有疑问,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考完后,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苏洵散文博彩众长,融会贯通,有着自己恣肆奔放的独特风格。文中作为父亲的苏洵通过给两个儿子命名,不但表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而且显示了苏洵对二子前途的准确预见,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告诫与激励。《名二子说》引譬设喻,婉而成章,格调新颖,不落俗套,寓庄于谐,妙趣横生,别具艺术魅力。不但体现了宋代散文平易流畅,自然成文的特色,也代表了苏洵杂说一类文章的婉转曲折、幽默风趣的风格。•练习•一、解释加点的词•1.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2.而轼独若无所为者()•3.天下之车莫不由辙()4.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5.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二、翻译•1.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2.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3.辙乎,吾知免矣。•三、作者苏洵,北宋散文家。有二子,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与其子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名其二子,根据文意:•轼,是诫子•辙,是诫子参考答案•一、1.对车本身有其专用2.车厢前的横木3.车轮压的迹道4.在其中5.这•二、1.即使这样,如果没有轼,那么我就认为那不是一辆完整的车。•2.苏轼啊,我担心你不会在外表上掩饰自己!•3.苏辙啊,我想你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免于灾祸的。•三、1.不要过于外露•2.要善于避祸为福•三、读孟尝君传王安石•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①,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导读:孟尝君传,指《史记·孟尝君列传》。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能治国安邦的人,正因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观点有新意。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注释:①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罢了。特,只不过。狗盗,披狗皮,钻狗洞,进入别人家里进行偷盗。孟尝君被困于秦,使人到秦昭王宠姬处求援,宠姬向他索取狐白裘。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已献昭王。客有能为狗盗者,潜入宫内,将昭王之狐白裘盗出,献给宠姬而得以释放。鸡鸣,学公鸡叫。孟尝君逃脱后,恐秦王追赶,连夜奔走至函谷关,而该处规矩,须待天亮鸡鸣才能开关放行。客中有善作鸡鸣者,一鸣而群鸡齐鸣,守吏开关,遂得脱身。•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士以故归之()()2.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3.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4.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二、翻译•1.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2.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三、1.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公子,名田文,他和___、___、___合称为战国“四公子”。•2.作者王安石,____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中他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翻译:世上的人都说孟尝君能收得有才能之士,由于这一原因,才德之士会去投奔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而逃出了凶恶如虎豹的秦人之手。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而已,哪里谈得上得士?若不是这样,凭着齐国如此强大,再得一真正的士,就可以面南而坐,使秦国北面称臣,又何必凭借鸡鸣狗盗之力呢?那鸡鸣狗盗之徒出自孟尝君的门下,这就是有真才实学之士不投奔他的原因。•参考答案:•一、1.有才能的人归附2.终于逃脱3.代词,指孟尝君4.这……的原因•二、l.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罢了,哪里谈得上得士呢?•2.不是这样的话,凭借齐国如此强大,再得一真正的士,应该能够使秦国北面称臣。(当时君主坐北向南,臣子见君面向北)•三、1.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2.宋盂尝君非好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而已,贬斥孟尝君。•四、黔之驴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