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讲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学习、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教学目的和要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以及社会基本矛盾三个问题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马恩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唯心史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唯物史观决定决定唯心史观的缺陷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二者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山川河流矿藏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构成等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指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人口条件的总和。按主体不同个体意识群体意识按对社会存在反映的程度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按是否具有阶级性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定义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劳动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力具有一定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劳动过程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生产力的构成科技、管理的作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技=生产力(1)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2)生产力具有社会历史性生产力的特征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的涵义狭义:仅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地位和互相交换活动的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作用生产关系的内容(狭义)客观性稳定性主体性生产关系的特点生产力的变革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的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反作用的两种情形生产关系促进阻碍生产力发展适合不适合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的方向和形式拉美一所制糖厂的黑奴在劳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茶农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定义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注意两点:1、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2、经济基础中不包括生产力上层建筑的定义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发展决定性质产生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效果服务方式方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上层建筑具有客观制约性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马恩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人类社会发展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形态的历史发展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社会发展一般经历五种社会形态多样性:有的社会由较低级的形态直接跳跃到较高级的社会形态;有的社会形态不典型;同一社会形态呈现不同特点。西藏农奴走进公民社会四十年〈南京条约〉签字(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动力系统#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Socialbasicalcontradiction)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同经济发展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级”自古存在。中国传统社会,“民”的划分是“士民、农民、工民、商民”四民。《汉书·食货志》曰:“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三教九流”在中国古代实际也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一种代称。汉代以前,三教九流是指学术的流派(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儒、道、佛、法、墨、名、纵横、杂、农被概括为“九流”,而儒道佛又逐渐被尊称为“三教”),汉代以后,九流又被逐渐演化为社会地位的代称,分为上、中、下九流。上九流是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仙,五流宰相六流官,七进八举九解元。中九流为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商,五流弹唱六流卜,七僧八道九棋琴。下九流是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价值观。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部落,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垄断文化,社会地位最高;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吠舍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等;走在路上,贱民要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高等级的人如果接触了贱民,则认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后要举行净身仪式。《摩奴法典》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印度种姓制度经过几千年,越来越复杂,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许多亚种姓。今天,民主的印度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贱民达几千万人。在西方过去有文字的各个历史时代,社会等级制度也是普遍存在的,可以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各种独特的第等。西方中世纪封建等级体系王公(侯)伯(子)男国王效忠和提供军队给予土地和保护大封建主效忠和服兵役给予土地和保护小封建主服劳役和耕种给予土地和保护农奴、自由农民和城镇平民------------王国----公国、伯爵国--庄园主/骑士阶层骑士(knight)阶层教阶体制教皇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教道院长神甫修士/修女(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矛盾交织着错综复杂的阶层关系。社会阶层由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等三个阶层,转化为今天的十大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社会革命的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社会改革的普遍性社会改革存在于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之中,并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商鞅变法百日维新明治维新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科学是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科学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活动;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近代以来,曾经发生过四次科学技术革命。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怎样看待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这是在社会认识史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不

1 / 7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