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诗歌鉴赏选择题“4陷”“3骤”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1预热:激趣·热身有人想选择座右铭,用来表达学习上或工作上再提高一步,合适的诗句是()A.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解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指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它;也表达了只有积极向上才能高瞻远瞩。2考点:分解·突破选择题(4选1)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陷阱,遵循正确的答题步骤,就可以顺利作答。3一、诗歌鉴赏选择题“4陷阱”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解答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4陷阱一:形象画面分析不准【设误类型】形象身份理解错误、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判断失误、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有误。【失误原因】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当,对诗歌形象的意义理解不当,概括的方法不当,不知常见意象的特点。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风雨中诵潘邠老①诗韩淲②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③看大江。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④。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6【注】①潘邠(bīn)老:北宋诗人潘大临,字邠老,其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名闻遐迩。后世多有借此句续诗成篇者。②韩淲(biāo):南宋诗人,南渡后迁居江西上饶。曾短期出仕,因当政者力主议和,被斥免后家居二十年。③吴山:在浙江杭州城内。④行藏:出处,行止。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及归隐。7[题目]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在重阳节前登吴山,正逢风雨,前人的诗意与自己眼前的景象恰相吻合,于是即景生情,落笔成章,虽直引前人成句入诗,但妙合无垠,别成佳作。B.诗歌首联既说明了节令、天气和地点,更通过满城风雨的环境烘托,独上吴山远眺大江的行为展现,突出了抒情主人公孤独黯然、满腹忧郁的形象特征。C.第三句写自己年届晚境,老眼昏花,既然健忘到记不清行了多少路的地步,索性不再把远近放在心上,既有岁月催人、老之将至的悲慨,又有不戚戚于此的超然。D.第三联写自然风光每每让人诗兴大发,而眼前这派秋景,却只带给作者无尽的痛苦感伤。两句一放一收延续上联的跌宕之势,颇有杜诗顿挫之风。B8[解题流程]陷阱:形象特征分析不准分析:“突出了抒情主人公孤独黯然、满腹忧郁的形象特征”错,抒情主人公也有积极顽强的一面,其不顾老迈,冒雨登山的举动便为明证。9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①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A解析:“儒雅谦恭”表述有误,综合首联中的“书剑”“如云”“吐虹”等词,可以看出诗人的形象应为“豪迈洒脱”。11陷阱二:语言鉴赏不当【设误类型】词语解释错误、语言特色错误、语言风格错误等类型。【失误原因】对词语的性质特征理解不清(主要为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叠词),对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理解不透,不能准确判断诗歌的语言风格等。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寄外舅郭大夫①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注】①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在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13[题目]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作者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的内心独白。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D.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D14[解题流程]陷阱:语言鉴赏不当分析:本诗从题目到内容,如“外舅”“妻孥”“且旧居”“深知”“不忍问”“情亲”“欺老病”等用词古朴简易,语意上通俗易懂,感情上自然淳朴。与D项题干所述的内容对照,会发现“含蓄委婉,慷慨悲壮”的表述错误,与这首诗的诗歌风格不符。15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临江仙陈克①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注】①陈克:南宋词人。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1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B.“送老”一词承上启下,上承“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在吴兴”“别愁”“孤影”。C.“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迷离恍惚的气氛,寄托词人难言的苦衷,含不尽之意。D.这首词感情真挚,巧设意象,意境深美,语言清新淡雅,浅处皆深,读来韵味十足,感人至深。D解析:“语言清新淡雅”错误,全词表达词人亡国之悲愤,年华已逝之悲恨,对安居生活的渴望和离别的哀愁,就语言风格而言,应是“悲慨沉郁”。17陷阱三:表达技巧确认不准和效果分析不当【设误类型】表达技巧判断错误、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相关内容联系错误等类型。【失误原因】或表达技巧知识积累不够,或不能理解表达技巧的特征和作用,或不能联系相关内容进行鉴赏分析等。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元日示宗武①杜甫汝啼吾手战②,吾笑汝身长。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注】①宗武:杜甫次子。②战:通“颤”。19[题目]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暗扣“元日”来写,有新年添岁之意,然而添岁,于垂老者来说是身随年老,于青少年则是身随年长。B.“处处”两句感慨羁旅漂泊、处境艰难,强调自己和家人已经多年在外度过元日,从而营造出感伤的氛围。C.“训喻”两句中“青衿”运用了借喻的手法,诗人感叹自己老无所成,心生惭愧,因而教导儿子勤奋好学,立志成才。D.结尾两句诗人忆及江东的弟弟,情难自已,落泪之中足见手足情深,对宗武来说,这也是潜移默化的家教。C20[解题流程]陷阱:表达技巧确认不准分析:“运用了借喻的手法”错误,“青衿”指旧时读书人穿的一种衣服,代指读书人。这是“借代”的手法,即用特征代替本体。2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韩十四①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22【注】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他的排行。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的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显怅然。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C解析:“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错,应为“虚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实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24陷阱四:情感分析不当【设误类型】哀乐颠倒、对象错误、诗句理解错误。【失误原因】没有正确理解诗意,不会利用诗歌中的某些暗示性词语进行推导。25(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26[题目]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A27[解题流程]陷阱:情感分析不当分析:“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赞美了精卫填海的行为、坚韧不拔的意志。28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水龙吟·秋兴吴则礼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①。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②。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③底事,强成沾洒。【注】①贳(shì):赊欠。②社: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③牛山:《晏子春秋》载,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也?”2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秋生”三句和“澄江”三句,交代了时节,描写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B.“苍鬓”三句,描写了词人两鬓斑白,人生老迈,漂泊孤苦,只能靠自己种地养鸡糊口,连喝杯浊酒也要赊欠的困顿境遇。C.“把茱萸细看”与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抒发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词人的思念。D.整首词所描写的萧萧落木、雨后澄江、云水萦舍、月下江树的景象,画面感极强,表现了词人独具匠心的构图能力。C解析:“抒发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词人的思念”有误,“把茱萸细看”抒发的是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和词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30二、突破诗歌鉴赏选择题“3步骤”解答诗歌鉴赏选择题,一般采用以下三步骤:步骤一:读懂诗歌。疏通诗意,读懂诗歌,理解诗歌中的“景”和“情”,是做诗歌选择题的前提。要想做对诗歌鉴赏选择题,必须静下心来,反复咀嚼,品析每句诗,能够将古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做到大体理解诗歌的内容。步骤二:逐一比对。将选项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对,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步骤三:综合比较。将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根据排除法确定符合要求的答案。31(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