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教育创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坚持教育创新努力提高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培养质量林木西张今声马树才摘要:认为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必须努力加强学科建设,认真抓好教学环节,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组织好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不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坚持以一流的学科,培养一流的人才。关键词:教育创新;学科建设;培养质量;提高作者简介:林木西,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今声,辽宁大学软科学研究咨询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树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高级人才的素质、水平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在博士生教育中,如何坚持质量第一,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出能够不断推动时代前进的开拓创新型人才;如何创造激发博士生潜能和创造力的环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如何形成本专业特色,争创国内一流,并逐步与国际接轨,这是我们十几年来一直思考并努力探索的重要问题。辽宁大学国民经济学博士授权点是继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之后,于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该专业第三个博士点。该点从1991年开始招生,目前共招收16届、91名博士生,已有58人获得博士学位。其中38名博士在15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20人已晋升为正教授,8人被评为博士生导师,6人走上校级领导岗位;10名博士从政,分别在中央部委和省市政府担任要职;10名博士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均已成为企业集团、大公司的主要领导人或高级管理人员。在16年的博士生培养实践中,我们归纳出了以下主要体会:一、努力加强学科建设,为博士生成长提供一片沃土只有一流的学科和浓郁的学术氛围,才有利于培养一流的人才,才会使博士生产生科学研究的活力和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由于国民经济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也是中国经济学体系中的一个特色学科,因此,客观上要求对国民经济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也要求从事这一学科研究的学者更积极地推进学科建设,使其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从而将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推向更高水平。正是基于上述考虑,从1981年起,我们与兄弟院校一起,致力于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开拓与建设。先是进行本学科的教材建设,先后编写出版了《国民经济计划方法》(1982全国第一本)、《国民经济管理学》(1982全国第一本)、《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概论》(1984全国第一本)、《现代经济计划方法与模型》(1986)、《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1989)、《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程》(1990)和《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制》(1994),并于1989年、1992年两次荣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1995年分别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和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2001年起主持和完成了全国第一套国民经济管理专业“21世纪课程教材”(共4本);2005年又编写出版了全国第一套“国民经济学系列丛书”(第一批6本);2006年,我校主编的《国民经济学》获准成为全国第一部该专业“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同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1993年,“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配套改革”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面向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再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也是全国同学科获得的唯一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01年,学校国民经济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在全国第一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评审中,国民经济学学科第一次申报设点即获得批准,并在本学科聘请了全国第一位、也是目前该学科全国唯一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学科建设取得的上述成果,为我校国民经济专业博士生培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为博士生茁壮成长提供了一片沃土。二、认真抓好教学环节,为博士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博士生教育阶段,对要不要组织课堂教学、教学环节的作用是什么,国内学者的认识并不一致。国外的做法也各不相同。英国主要提倡以博士生自学为主,美国则比较注重博士生的课堂教学。我们认为,中国的博士生培养应有自己模式,特别是要结合本专业的实际,适应博士生培养目标的需要。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在加强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好博士生的课堂教学,对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夯实专业基础,改变目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博士不博、专业不精”的状况是十分必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前提下,突破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的方式,2激发博士生独立思考的热情,探索适应博士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根据国民经济学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博士生的具体条件,学校的主要做法是实行“五个结合”,即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专题讲授与个人系统学习相结合,导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指定阅读书目与自选阅读书籍相结合,个人撰写读书心得与相互交流体会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数量分析相结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讲课效果,对导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例如,在讲授内容上要力求体现“新、精、博”三个字。“新”,即阐述本学科前沿领域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成就和新趋势;“精”,即要求讲课要有深度,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准确而深入的剖析,同时又要通过认真研究提出的自己的观点;“博”,即力求思路开阔,旁征博引,善于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研究本学科问题,同时阐释不同学派、不同学者的观点。在教学方式上,则提倡研讨式、互动式教学,力求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与沟通。同时,我们还对博士生提出了如下要求:一是大量阅读专业书籍,每门学位课均指定4-5本必读书目,特别是认真阅读近年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代表性著作,再根据每人的研究方向,自选阅读书目,认真撰写读书笔记,经常组织交流和研讨活动;二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围绕我国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举办博士生学术沙龙,使学生能敞开思想,自由畅谈;三是支持有条件的学生走出国门,实行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培养,先后有四位博士生分别到日本关西大学、山口大学以及英国和加拿大进行为期一年或以上的研修及教学研究。通过上述形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其学术视野,并为撰写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较为充分的准备。三、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着力培养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博士生教育所培养的高层次人才,除具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外,还应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力的培养甚至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在多年的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一是观察事物、捕捉信息的能力,即敏锐地认识客观世界,发现新动向、新问题;二是分析判断的能力,即对纷繁复杂的问题进行条分缕析,发掘问题的症结和矛盾的焦点;三是理论创新的能力,勇于修正已有理论并提出新的观点;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最新的理论和方法,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由于科研的本质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也就是培养其理论创新的能力。为了不断增强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或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之外,我们还组织了一系列的科研教学活动:1、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多年来,我们经常组织博士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先后组织博士生去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进行系统考察;与沈阳市发改委合作,在对全市大型企业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写出20多份比较有份量的调研报告;对民营企业进行诊断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博士生的调查研究、分析和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撰写的一些调查报告也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集团)的充分肯定。2、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导师主持的重大课题研究。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以课题带博士生,博士生在导师直接指导下开展研究活动。如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管制及改革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日宏观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先进装备制造业对沈阳市GDP增长的贡献研究》、国家教育部课题《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与效能研究》、《产业结构优化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研究》和国家统计局课题《国际资本流动的投资环境研究》等的研究。通过吸纳众多博士生参与这些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使他们受到了很大锻炼,既提高了其科研能力,也增强了协同攻关的团队意识。3、积极组织博士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学术重要会议,鼓励学生独立参加国内中青年学术研讨会和大型学术会议,同时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通过这些活动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他们的学术交流能力,也使其表达能力和外语口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4、鼓励博士生在学期间撰写科研成果,出版学术著作。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还是应该鼓励(而不是硬性规定)学生开展这方面的活动,这不仅对于学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有所帮助,而且对其日后开展科学研究也大有裨益。在导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学生们除了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外,1993届、1994届博士生还在对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出版了《市场·产权·文化——中国经济与文化热点透视》一书;1996届、1997届博士生在导师专题讲座的基础上集体攻关,出版了学术专著《人本管理学》,在国内学术界产生较好的影响。5、有意识地组织博士生参加教学实践。实践证明,让博士生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使他们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研究本学科、本专业的有3关问题,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四、组织好博士学位论文写作,是博士生教育的中心环节博士生教育的最终成果,集中体现在博士学位论文上。博士学位论文是否具有创新性,既是博士生理论功底、研究能力的综合反映,是授予博士学位的主要依据,也是对博士生教学水平的最好检验,因而是博士生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指导博士学位论文过程中,我们反复强调“创新”二字,要求作者必须在继承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占有最新资料,努力发掘前人尚未解决的新问题,形成研究问题的新思路,提出具有自己独创性的系统化的新观点。为了争取使每篇博士学位论文都成为创新成果,我们努力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不囿于已有的结论,不受导师学术思想和思维模式的束缚,不以门户之见评价论文,主要以其科学性、创新性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价值作为评价论文质量的重要依据。在指导博士学位论文中,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几个主要环节:(1)严把选题关一是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强调选题必须符合社会需要,研究本学科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使论文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二是限定研究范围,使题目不至过大过宽,可以着重对某一方面、甚至某一点进行深入研究,坚决杜绝那种大而不当、空而无论的学位论文;三是提倡将选题与本人工作或兴趣结合起来,这样的选题有可能影响一个人未来的学术生涯,并能成为其长期的研究方向。(2)认真组织开题论证。要求学生提供论文提纲、详细的文献综述和主要参考文献(字数在2万字左右)。主要审查其论文的主线是否明晰,文献综述是否准确,论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否十分清楚,研究方法是否先进,论文结构是否严谨,以及将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等。(3)实行预答辩制度。即在论文完成之后、正式答辩之前先由导师组对论文进行预先审查,提出论文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地方,对于差距较大的论文,则实行推迟答辩,以避免论文答辩后出现尴尬局面。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实行这一制度并在全校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严格进行专家评审。为了保证论文的质量,我们坚持把博士学位论文送交国内一流专家进行评审。先后聘请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王积业、李京文、乌家培、肖灼基、苏东水、房维中、钟契夫、侯荣华等教授对论文进行评审,视专家评审意见决定是否进行答辩,同时对论文进行必要的修改。(5)规范论文答辩。论文答辩既是检验学生论文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一次难得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此,我们力求做到规范化和有序化,并努力营造热烈的学术讨论氛围。同时,要求答辩委员会对博士学位论文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要求答辩委员会决议必须明确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6)积极鼓励论文出版。博士学位论文既是博士生本人的研究成果,也是博士点的学术成果,为了积极支持和鼓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