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案【篇一:文言文教案】一对二《文言文》学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巩固重点字词(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2、通译全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重点写作方法。3、体会作者的运笔和构思;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明确学习目标:1.认准字形、读对字音。准确背诵默写。2.准确全面掌握课文注释,注意特殊用法。准确、流畅的翻译句子。3.理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4.学会拓展思考,利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阅读中的问题。作者的运笔和构思;了解诗歌创作中的象征笔法。三、学习重点:一词多义的记忆注意归纳整理,记忆不要分散。词类活用要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整体记忆,不死记硬背。1、虚词父利其然(代词,这样)也泯然(??的样子)众人矣(语气词)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指诗)问女何(什么)所思见往事耳(罢了)蒙乃(于是,就)始就学妇拍而(连词,表并列,相当“又”)呜之此不为(是)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孰为(认为)汝多知乎其(其中)一犬坐于前投以(把,介词)骨盖(原来)以(用)诱敌意将隧入以(连词,表目的,相当“来)攻其后也2.一词多义书:未尝识书具然:父利其然也即书诗四句泯然众人矣自:并自为其名贤:贤于材人远矣还自扬州如此其贤也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观:传一乡秀才观之指:手有百指(名词,手指)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闻:余闻之也久绝:以为妙绝(副词,极)不能称前时之闻群响毕绝(动词,消失)妙:众妙毕备(名词,妙处)是:当是时(介词,这)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3.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形容词作意动词,以??为奇。)父利其然(名词作意动词,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作状语,每天。)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妇抚儿乳(名词做动词,喂奶。)宾客意少舒(形容词做副词,稍微。)不能名其一处(名词做动词,说出。)北饮大泽(名词作状语,去北方。)道渴而死(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孔子东游(名词作状语,到东方。)而日中时远也(形容词作动词,离人远的。)4.古今异义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今义:走路。)河、渭不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义:距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聚在一起,合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其中夹杂。今义:里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5.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满坐寂然孰为汝多知乎止有剩骨6.文言句式: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3、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4、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5、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省略句:1、省略主语(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今译:病在肌肤,是针炙能够治疗的;病在肠胃,是火剂汤能够治疗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辖的,当医生的就没有办法了。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①(之)以骨。(《狼》)今译:把骨头扔给(狼)。②君与(之)俱来。(《隆中对》)今译:你和他一起来。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今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篇二:小学毕业班文言文复习教案】文言文复习教案一、复习目标:1.引导学生总结提炼出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2.运用总结提炼出的一般方法能独立读懂一些浅显的文言文。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二、教学准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1.明确复习目标。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行文言文的复习。希望通过复习,同学们都能有新的收获。2.复习旧知,提炼方法。(1)打开《补充习题》,看看第10课《螳螂捕蝉》练习中出示的文言文,你能一字一句地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吗?“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2)在这段文字中出现了6个“其”,你能说出每个“其”的意思吗?总结:“其”作为代词,在每一句中指代的事物都不尽相同,必须结合每一句话来理解。“也”在这里是语气词,不表示具体意思。(3)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学习文言文的?(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学习方法:多读(正确、流利)理解(借助注释、前后文联系、联系生活实际、一词多义??)体会教师小结:其实学习文言文,与现代文的阅读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所以可以用学习现代文的方法来学习文言文,也可以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来学习现代文。3.运用方法,合作学习。(1)出示补充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鹬蚌相争赵且①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②,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③其喙④。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⑤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⑥。渔者得而并禽⑦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⑧大众,臣恐⑨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①且:将要②曝:晒③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④喙:嘴,专指鸟兽的嘴。⑤即:就,那就。⑥舍:放弃。⑦禽:同?擒?,捕捉,抓住。⑧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⑨恐:担心1.字义解释:伐()过()并()愿()2.句子翻译: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渔者得而并禽之。3.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2)集体讲评。4、教师小结,布置作业。(1)教师结语:文言文是祖国语言文字中一颗璀璨的星星,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饱览祖先为我们留下的瑰宝,不断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多读文言文,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和对语言的欣赏能力。所以希望同学们都能喜欢文言文。(2)老师这里还有三篇篇同学们没有学过的文言文,课后,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篇,也可以三篇篇都做,做好后,和你的同学或老师交流,还可以自己再搜集一些文言文来阅读。附板书设计:文言文的复习多读学习方法:理解体会补充练习:(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注释:1、西江月:词牌名。2、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3、别枝惊鹊:喜鹊飞离树枝。4、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5、见:同?现?。1、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时间是________天的夜晚,我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看出季节特征的。词的上片主要写山村特有的响声,分别是:鹊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自己的话写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思。(二)画蛇添足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⑤酒且⑥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⑦其酒。①祠者:祠者:主持祭祀的人②舍人:旧时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③卮:古代盛酒的器具。④相谓:互相商量,共同议论。⑤引:拿起。⑥且:准备。⑦亡:失掉,指未喝上。1.字义解释:成()之()固()终()2.句子翻译: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3.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三)曾子①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②还,顾③反为女杀彘④。?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⑤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1)妻止之()(2)遂烹彘也().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篇三: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