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自我的发现之旅——论《现代启示录》对《黑暗之心》的改编Presentedby:闫蕾蕾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目录•一、《黑暗之心》•1.1作者简介•1.2《黑暗之心》内容简介•二、《现代启示录》•2.1导演简介•2.2剧情简介•2.3越战片简介•2.4获奖记录•三、从《黑暗之心》到《现代启示录》的改编•3.1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原则•3.2《现代启示录》对《黑暗之心》的继承和发展•3.2.1叙事主题•3.2.2情节设置•3.2.3人物塑造•3.2.4环境营造•3.2.5音效•四、小结•五、参考文献•康拉德生平简介•约瑟夫·康拉德(JosephConrad)于1857年12月3日出生于波兰南部的别尔吉切夫的一户贵族之家。当时的波兰,深受沙皇俄国的高压统治之苦,民族矛盾激烈;而他的父母亲又是激进的爱国主义者,致力于波兰的民族解放运动。由于他父亲是饮誉波兰的诗人和翻译家,受到的政治迫害更非寻常。康拉德四岁时,他的父亲被沙俄政府逮捕,随即被流放到沙俄北部的沃洛格达,他母亲携子随行,终因难敌当地恶劣的气候和凄苦的环境,1865年在悲愤中去世;而他父亲也因重病缠身,获准返回波兰,但不久也就含恨离世了。康拉德由他外祖母和舅父鲍勃罗斯基抚养、监护,接受学校和家庭教师对他的教育。•1866年康拉德去他舅父家时,在敖德萨首次见到大海。时而汹涌咆哮,时而宁静如镜的海洋令他浮想联翩,流连忘返,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激起了奔向大海的思潮。1874年,康拉德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背井离乡,告别波兰,只身去了法国的马赛港,在一艘法国商船上当学徒,开始了他近二十年的航海生涯。•1878年,二十一岁的康拉德第一次踏上英国的土地,当时他掌握的英语单词不足六个,还不会讲一句完整的英语句子。在举目无亲、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他苦苦学习英语,开始在英国商船上当水手,逐步从三副、二副,直到当上大副。1886年8月,他加入英国国藉,同年11月通过考试,获得船长资格证书,使他驰骋海上如虎添翼。•康拉德是在学习讲英语的同时学习写作的。1889年,他辞去船长职务后,在伦敦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小说《阿尔迈耶的愚蠢》(Almayer'sFolly)。此书1895年问世后的下一年,他与一名英国妇女杰西·乔治(JiessieGeorge)结为伉俪。两年后他告别海上生涯,定居英国,创作了大量的传世之作。于1924年8月3日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终年69岁。作品风格•康拉德擅长描写海洋生活,但他与许多“海洋小说家”不同,他注意的不是惊险的事件,而是惊险的事件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他认为如果忽略人们的思想情感,艺术就失去了意义。他还写了许多以欧洲大陆为背景的小说,描写卷入欧洲政治生活的小人物的命运和心理,表现了对沙俄专制制度的憎恨。他对劳动人民怀有同情,不满意西方强国的海外掠夺政策,向往大自然和东方各国人民质朴的生活,但他又反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强调秩序和克制。他的作品往往染有悲观和神秘的色彩,主人公多为特殊环境中的异常人物,有沉重的心理负担,最后不得不远走他乡,处于孤独之中。•康拉德的创作兼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擅长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行文流畅,有时略带嘲讽。他曾说他要用文字使读者听到、感觉到、更重要是看到他所表达的东西。读者将因此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鼓舞、安慰、恐惧、陶醉等,还将看到真理之所在。康拉德把福楼拜和莫泊桑的现实主义手法引入英国小说,也从英国小说那里继承了探索道德问题的传统。他的散文也写得丰富多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康拉德的作品深刻反映新旧世纪交替对人性的冲击。面对文化与人性的冲突,他并没有提供答案,而是如同哲学家提供思索答案的过程。代表作•他的作品根据题材可分为航海小说、丛林小说和社会政治小说。•一、航海小说:•《白水仙号上的黑家伙》(TheNiggerofthe'Narcissus')•《台风》(Typhoon)•《青春》(Youth)•《阴影线》(TheShadowLine)•二、丛林小说:•《黑暗之心》(HeartofDarkness)•《吉姆老爷》(LordJim)•三、社会政治小说•《诺斯特罗莫》(Nostromo)•《特务》(TheSecretAgent)•《在西方的眼睛下》(UnderWesternEyes)《黑暗之心》内容简介•《黑暗之心》是一位名叫马洛(CharlesMarlow)的水手向人们讲的一个亲身经历过的冒险故事,具有异域风光、恐怖冒险、阴谋、伏击、悬念、神秘等冒险故事的特征。马洛被一家殖民公司雇为船长,乘一条汽船沿非洲西岸来到刚果河口,然后乘木船来到离河上游三十英里的重镇乌塔迪,从那里步行二百英里来到公司设在非洲的总站(今日扎伊尔首都金沙萨)。他的任务是驾驶一艘汽艇深入到黑暗的中心(今日的基桑加尼瀑布)营救一位生命垂危的贸易站代理人库尔兹(Kurtz)。但他到达总站得知要他指挥的那艘汽艇两天前触礁沉入河底,而打捞与修复沉船的工作由于总站经理的百般阻挠进展十分缓慢。•汽船在荒无人烟、航道不明的丛莽林木中行驶两个月,在接近库尔兹的贸易站时受到土著黑人的突袭,船上的黑人舵手被长矛扎死。马洛发现库尔兹成了土著人崇拜的偶像,他用无耻的欺骗和赤裸裸的暴力掠夺他们的财富。库尔兹在被人抬往船上的途中制止了土著人为留住他而图谋的对白人的攻击,他将自己的东西托付给马洛,企图在深夜潜回原始森林但被马洛截住。不久他死在返航的船上,死前连呼太可怕了,太可怕了”。马洛回到欧洲,将库尔兹的遗物交给他的未婚妻,并告诉她库尔兹临终时念叨着她的名字。《黑暗之心》这篇小说是康拉德以其自身在刚果的经历为蓝本而著就的小说,也是康拉德丛林小说中最知名的一部。小说以英国殖民者同非洲土著的深刻矛盾为主线,描述了西方文明与简单、质朴的非洲社会的冲突;探索了殖民者人性本质的邪恶,同时也展示了非洲土著质朴可爱的自律性。小说从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广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剥削本质。因此,即便是在其出版已有一个多世纪的今天,它依然让评论界深感兴趣,评论家们从其殖民话语、哲学反思、现代主义解读、存在主义解读等等视角对其探讨不休。《现代启示录(重映版)》(ApocalypseNow(Redux))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FordCoppola制片:基姆奥布瑞KimAubry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FordCoppola编剧:约翰·米利厄斯JohnMilius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FordCoppola主演:马丁·希恩MartinSheen马龙·白兰度MarlonBrando马丁·希恩MartinSheen....CaptainBenjaminL.Willard马龙·白兰度MarlonBrando....ColonelWalterE.Kurtz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FordCoppola)•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FordCoppola),美国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他于1939年,出生于美国底特律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与马丁·斯科塞(MartinScorsese)、乔治·卢卡斯(GeorgeWaltonLucas)、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AllanSpielberg)并称为好莱坞80年代四大导演之一,并有美国电影界“教父”之称。曾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影剧系,获电影硕士学位。从1963年起开始独立拍片,1970年创作的《巴顿将军》剧本获奥斯卡最佳编剧奖;1972年凭借《教父》轰动国际影坛,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多项提名,《教父》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确立了他好莱坞A级导演行列的地位,使他成为最受瞩目的年轻导演之一;1974年,执导《对话》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获金棕榈奖;同年,《教父2》再次荣获奥斯卡奖11项提名并获得6项殊荣,获得全球影评与大众的一致赞赏,被认为是影史最为成功的续集电影。70年代后半期是他事业的顶峰时期。八十年代事业惨败,这迫使他在1990年拍了《教父3》,这部片子挽救了他的事业。2010年,获第82届奥斯卡埃尔文·G.撒尔伯格纪念奖。作品•《造雨人》/TheRainmaker(1997)•《杰克(超级插班生)》/Jack(1996)•《惊情四百年》/BramStoker'sDracula(1992)•《教父第三集》/TheGodfatherPart3(1990)•《大都会传奇》/NewYorkStories(1989)•《塔克其人及其梦想》/Tucker:TheManandHisDream(1988)•《棉花俱乐部》/TheCottonClub(1984)•《被摒弃的人》/TheOutsiders(1983)•《斗鱼》/RumbelFish(1983)•《梦中情人》/OneFromTheHeart(1982)•《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Now(1978)•《谈话》/TheConversation(1974)•《教父续集》/TheGodfatherPart2(1974)•《伟大的盖茨比》/GreatGatsby,The(1974)•《教父》/TheGodfather(1972)•《艳侣迷春》/You'reABigBoyNow(1966)•《萨特阔》/Sadko(苏联1953)《现代启示录》剧情简介•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上尉威拉德(BenjaminL.Willard)接到总部的命令,去寻找脱离了美军的上校库尔兹(WalterE.Kurtz)。库尔兹曾经有着辉煌的战史,但如今却已陷入疯狂。他在柬埔寨境内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推行着野蛮、血腥、非人的残暴统治,还不时地向美军进行疯狂的近乎妄语的广播宣传。威拉德接到的命令就是找到库尔兹,并刺杀他。带着这个命令,威拉德率领一小队士兵沿着湄公河逆流而上,穿越丛林前往柬埔寨。•在寻找库尔兹上校的过程中,威拉德几乎横穿了整个越南战场。他目睹了种种暴行、恐怖、杀戮与死亡的场景,深深地受到了震憾。在不断的杀戮之中,威拉德也几乎变得疯狂。最后历尽艰辛的威拉德一行终于来到了库尔兹的恐怖王国。他们落入了库尔兹的手中,受到了严酷的折磨。但这却也使威拉德得以直接面对库尔兹。库尔兹本可以杀死威拉德,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他借助威拉德的手完成了渴望已久的死亡,终于从这个疯狂的世界中得以解脱。而库尔兹死后,威拉德竟代替库尔兹成了当地人心中的图腾,当地人纷纷向他下跪。对这一切感到由衷地厌恶的威拉德拉起同伴,登船离去。库尔兹的疯狂被制止了,但在整个越南战场上,恐怖与杀戮仍然在疯狂地进行着。•越南战争是美国立国两百多年来参与的第二大战争,投入规模仅次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但若论伤痕之深、痛苦之切,对美国社会影响之巨,犹在二战之上。越南战争是美国社会六十年代出现动荡不安和道德危机的主要根源。被越战搞得四分五裂的美国社会在战后一个时期内需要忘却和调整,忘却由越战引起的分歧和痛苦,调整社会各阶层的关系。越战的创伤刚刚愈合,人们不愿意再回忆痛苦的往事,影片的制作者当然不会违背人们的意愿去干揭战争伤疤的蠢事。所以从1975年5月南越伪政权垮台到1978年越战片《还乡》(ComingHome)公映的三年内,除了几部以越战为背景、描写越战士兵回国后的遭遇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越战片,如《出租汽车司机》(TaxiDriver,1976)、《晴天霹雳》(RollingThunder,1977)外,未见有价值的越战影片出现。1978年上映的《还乡》打破了这一沉歇,接着几部在政治上有争议、在艺术上有成就的越战反思片相继问世,如《猎鹿人》(TheDeerHunter,1978)、《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Now,1979)等。•1979年上映的《现代启示录》全长153分钟,作为一部反映越战的心理片,堪称为越战电影中的抗鼎之作。越战片与《现代启示录》《猎鹿人》、《现代启示录》掀起越战故事影片高潮。进入80年代后,越战电影拍摄进入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越战片,如特德·科特切夫的《第一滴血》(Rambo:FirstBlood,1980-1985),奥利弗·斯通的《野战排》(Platoon,1986)、巴瑞·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