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2008·2PB卷首语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但同时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之间产生了新矛盾,就业岗位范围和科技含量的增加让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种类、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产生了新期望,等等,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质与量并举的新阶段。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下,社会更加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创新型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人格(Personality)”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我们希望KAP模式培养的学生,都能够如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演讲时所期望的那样,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大学人才培养要始终坚持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速国家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担负起重要使命。(作者系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2008·222008·2PB卷首语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1特稿舟行百年更扬帆——访校长裴钢院士/4视点要闻简报/8万钢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吴启迪当选全国人大常委郑惠强杨健当选全国政协常委我校7位教师出席全国“两会”智能温室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欧科技合作与发展战略研讨会”举行中国大洋地球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揭牌我校与华润集团举行校企合作交流我校与上海申通轨道交通公司加强产学研合作第五届亚洲地区土木工程校际邀请赛举行4名学生荣获德国总统奖学金36名留学生获上海市政府奖学金和同济校长奖学金校友活动/10一批同济校友进入新一届地方领导班子内蒙古、新疆、福建校友会举行2008新春联谊会旅台校友会、新加坡校友会举行新春团拜会深圳校友会组织多彩活动凝聚校友校友史宗俊获第五届上海市“医学荣誉奖”基金资讯/11我校与南车株洲电力机车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ABB(中国)有限公司设立“同济大学ABB奖励金”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设立“同济大学长江教席”“同济大学爱立诚教席”捐赠签约仪式举行基金会多项管理制度出台“南车株机公司08年雪灾专项助学金”发放仪式举行新增6项奖学金人物院士声音马在田:地球物理学不只是“榔头”/14汪品先:中国积极参与大洋钻探/14裴钢:生命科学期待新的突破/15郑时龄:我们设计了道路却没有设计交通/16项海帆:向“桥梁强国”迈进,关键在自主创新/16沈祖炎:研究生教育要注重培养/172008年第2期(总第12期)《同济人》编委会顾问:黄鼎业林章豪主编:裴钢副主编:赵建夫执行主编:王伯瑛编委(按姓氏笔划排名):干国华冯身洪朱大章吴为民郑晓蕾钟勤黄昌勇常德春雷星晖封面摄影:姜锡祥主办单位:同济大学对外联络与发展办公室同济大学校史馆同济大学校友总会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综合楼1902室电话:021-65982018传真:021-65982017网址:@mail.tongji.edu.cn邮编:200092目录2008·22008·2PB校友风采怀念饶斌同志/18发现万钢/21引领中国汽车业跨越式发展——访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26台湾汽车工业先驱——记严庆龄夫妇/30一腔热情,琢玉成器——访上海大众培训部经理宋伟良/32情感校友讲坛知识就是财富设计创造价值/34追忆缅怀怀念恩师张象贤教授/41我与朱伯龙教授卅年师生缘/44母校情深老校友59年后领迟到的毕业证/46心灵驿站不一样的德里/47为山里女孩圆大学梦/48北京“拓荒”的苦与乐/48史苑研究发现一代商界巨擎——记同济创校校董朱葆三/50爱因斯坦与同济大学/54历史上的同济文化名家(一)/55我的父亲、李庄与同济大学/58院系今昔《城市规划学刊》半世纪经历/59封二·校董企业介绍封三·同济大学EMBA插页·同济大学校史馆、刘秀兰陶瓷作品致读者近期,本刊陆续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来信来函,对《同济人》全面改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此,我们诚表谢意,并希望继续得到大家的鼓励和支持。本期《同济人》在“人物•校友风采”栏目推出汽车行业校友专题,介绍被称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的饶斌、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总体组组长万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董事长胡茂元、台湾汽车工业先驱严庆龄等,集中展现我校校友在汽车行业的卓越风采。以后将不定期地推出各行业、地方校友专题。五月,我们将迎来建校101周年校庆。101周年校庆以“仰望星空”为主题,以人才、学术、质量为抓手,以内容丰富、仪式从简、加强宣传、注重效果为原则,欢迎广大校友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今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本刊第4期将推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刊”,欢迎海内外同济人及各界人士踊跃投稿。来稿内容主要围绕改革开放以来我校师生、校友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既可反映改革开放对师生、校友产生的深远影响,也可抒发对改革开放的感想或体验。若各地报刊杂志上刊登有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同济人事迹的文章,也希望读者能向我们推荐。《同济人》编委会特稿2008·22008·2PB舟行百年更扬帆——访校长裴钢院士王伯瑛吴为民喻娟花红柳绿,莺歌燕舞,同济园迎来了百年后的第一个春天,处处焕发着蓬勃生机。送旧迎新,扬帆竞发,同济人满怀信心踏上了新的百年征程。在这个同济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中科院院士裴钢肩负再创百年辉煌的使命,担任同济大学校长。在一个春风徐徐、春阳融融的下午,裴钢校长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同济的定位,就是我的定位”裴钢长期从事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何梁何利”生命科学奖等奖项。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仅45岁,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后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当我们谈及来同济任职之前的经历时,裴钢校长只是淡淡地一笑:“我个人来到同济大学之前的经历和同济大学的百年历史一样,已经成为过去。百年同济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的人生也翻开了新的一页。现在,将同济大学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知名高水平大学,已经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我是一个同济人,同济的定位,就是我的定位。”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院长调任同济大学校长,对裴钢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面对挑战,裴钢从容地说:“人生就是迎接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挑战,惟其如此,才能丰富多彩。”当然,裴钢也深切地感受到担任走上新百年征程的同济大学校长的重大责任。同济大学以百年校庆为契机,梳理了历史,总结了经验,展望了未来。而现在是跨越历史、超越已有辉煌的阶段,是为新百年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是创造新辉煌的起点。自去年八月上任以后,裴钢校长专程拜访学校老领导和院士,倾听他们关于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基层单位、举办师生座谈会、察看教学科研机构,深入地了解学校教学、科研现状,围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社会服务等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感受师特稿2008·22008·2PB裴钢给本科生上课生员工对于推动学校发展更上新台阶的迫切心声。调研中,裴钢多次诚恳表示,今后的工作中,自己将继承和发扬百年同济的优良传统,切实履行校长职责,努力工作,开拓创新,提升学科实力,深化内涵建设,推进学校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裴钢校长对新的岗位充满信心:“站在同济大学百年辉煌成就的路口,我愿意与全校师生一起共同努力,一切从新开始,我相信同济大学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就好像舞台上的三盏明灯,只有聚焦到一起,才会发出最璀璨的光芒“‘同济大学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同济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知名高水平大学,进入中国最具学科整体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一流大学行列的奋斗目标。”裴钢认为,“这一点应该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温家宝总理百年校庆期间在同济大学发表的演讲中说到: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这也从一个方面指出了我们走综合性发展之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是,建设综合性大学并不等同于各学科平均发展。对同济大学来说,也不现实。“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工科发展一直呈现强势。因此,围绕综合性发展目标,我们有一个学科布局和专业调整的过程。”裴钢坦言,立足于学科发展现状,结合去年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裴钢简历 男,1953年12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共党员,1970年参加工作。 1978年初进入沈阳药科大学学习,1982年获学士学位,1984获硕士学位。1987年进入美国北卡大学学习,1991年获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5年2月在美国杜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5年3月回国,应聘担任德国马普学会和中科院共同支持的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研究员。2006年6月受聘为同济大学名誉教授。2000年5月起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2007年8月起任同济大学校长。 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部副主任;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亚太细胞生物学组织主席,中药全球化联盟副主席,《CellResearch》主编和国际多种学术刊物编委。并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第四届专家顾问组成员,“发育与生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组长,国家重大基础平台建设专家组成员。 裴钢长期从事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7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特稿2008·22008·2PB估专家的指导意见,在继续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发展,并以此带动相对弱势学科的建设和进步。这是现实的可行之路。裴钢指出,综合考虑国家战略需求、学校发展定位和现有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遵循总量控制、本科专业与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有机联系的原则,对不同专业作出科学评估和分类指导,这是专业调整的基础。他表示,近期学校将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支持标志性专业布点;对新设专业提高准入门槛;对一些确实有问题的专业采取调整专业方向、相近专业归并、萎缩或停办等。谈到研究型、国际化发展目标,裴钢首先以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为例,阐述了科学研究与创新对于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推动作用。他指出:“大学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科研能力的竞争。”因此,他特别强调研究型大学建设要与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因为“研究生是科研工作的主体和生力军,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裴钢同时指出,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要实现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国际化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开放办学的心态和国际化定位。”他说,“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三者是目标也是抓手,它们就好像舞台上的三盏明灯,只有聚焦到一起,才会发出最璀璨的光芒。”人才、学术、质量,是实现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知名高水平大学目标的根本途径裴钢说:“将2008年确定为‘人才年、学术年、质量年’,并不是说只用一年时间来抓这三项工作,而是把它们作为当务之急,摆到学校各项工作最前列。其中,人才队伍建设是第一要务,人才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裴钢表示,学校已经考虑把人才工作的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学院积极性,让各学院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分层次人才的需求,从培养和引进两方面制定人才规划,并确保落到实处。为提高学院领导班子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将把这一工作纳入院系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具体的做法上,裴钢表示,学校将会立足全球,以国际化的视野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