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变革,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创新教育的实现过程,就是发现真理的过程,就是启发、诱导、激励人们去探索、开拓、发现、创造,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个性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与特长。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概念教学往往因为其枯燥、呆板,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为今后学习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创新教育中我首先尝试概念教学的创新。例如,在教学“复数”这一章的第一节“数的概念的发展”的时候,我大胆地跳出传统“讲解法”的模式,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展开讨论。我首先介绍,“复数”是一种新型的数,一下子就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善于启发和诱导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一方面,当原始人类对猎物或摘来的果实进行统计的时候,就产生了自然数;为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产生负数:丈量土地和分配问题可产生分数。另一方面,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其自身的发展也在逐步扩展数集,例如,方程3x=2在整数集合中无解,要使它有解,必须在原整数集合中添加,“2/3这样一种新型的数,我们称之为“分数”,原有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仍然成立,扩展后的数集称之为有理数集;再后来方程x2=2在有理数集合中无解,要使它有解,必须在原有理数集合中添加“”这样一种新型的数,称之为“无理数”(“无理数”这一名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无理数无可奈何的感情表达!现在我们知道“无理数”并非“无理”),原有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仍然成立,扩展后的数集称为“实数集”;对于方程)x2=-1,以前我们总是一句话“无解!”便将方程丢到一边,这是一种回避问题的消极的态度!那么要使方程有解,怎么办?这样有的放矢的诱导迅速点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极大地挑起学生想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的热情,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争先恐后地发表各种“奇谈怪论”,我也参加到他们的讨论中,不断诱导不断启发,逐渐引入到本节课的内容中,这样既学习了新知识,又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积极地探索中无疑得到极好的激励和开发。又如:“反三角函数”的教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反三角函数概念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相差甚远,一时难以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此,在教学中我采取渐近式设问的形式,着重解决所要学习的新概念,不仅仅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怎么想到的。问题1:y=x2在x∈R有反函数吗?问题2:若问题l是否定的,那么进一步想一想,能否对函数的定义域加以限制,使限制后的函数有反函数?(充分发动学生畅所欲言)问题3:函数y=sinx。x∈R有反函数吗?问题4:如何限制一区问,使y=sinx有反函数呢?(学生展开讨论)问题5:限制区间为[-/2,/2]能否可行?有何优点?这样由浅入深,终于水到渠成,既强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学难点也在系列的提问中逐步突破。高中数学课本中有关角的概念的推广,函数和三角函数的重新定义,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引入以及它们性质的研究,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发现等等,无一不可渗透创新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苏霍姆林斯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求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给学生以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知识的教学中,才能突破旧的思想框架,摆脱旧的思维定势,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