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作者:卞秋华来源:《学理论·上》2013年第06期摘要:劳动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以及劳动解放论,这三大观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重要领域,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关键词: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劳动解放论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67-02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劳动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马克思把劳动比喻成整个社会为之旋转的太阳,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本质,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劳动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的论述,主要体现为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以及劳动解放论。一、劳动本质论“人的本质”是什么,一直是困扰哲学界的一个重要命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详细描述了劳动在人类从猿进化为人的过程中的作用。会使用和创造劳动工具把人类社会与猿群世界得以区分开来。劳动使人学会直立行走,并且劳动还创造了语言。第二,劳动创造了人类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地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这“有生命的个人”之所以能够存在,最主要的是因为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创造和生产物质生活资料。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67。劳动的过程就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作用于自然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物质交换过程,正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1]46第三,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只有劳动才赋予已发现的自然产物以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2]。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同样有着明确的表述,“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但是劳动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它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龙源期刊网而且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最后,劳动创造了社会关系。劳动不仅创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还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即“劳动资料的占有和使用关系,劳动的分工和协作关系,劳动产品的交换、分配和消费关系等”)以及人与主观意识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社会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劳动活动的展开形式,也必将随着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二、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劳动价值论详细阐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马克思从商品入手,引出商品的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物的有用性”,而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通过买卖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按照劳动力的价值支付劳动者一定的工资。但是,同时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提高劳动力所创造出来的价值,这个价值和资本家所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产生差额,而这个差额就是剩余价值。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家私人占有社会财产,从而拥有占有活劳动的权利,研究得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的结论。并且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劳动的异化、阶级理论和剥削理论。“劳动的异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贡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1]41劳动的异化和外化,使得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对象的关系。工人与劳动的关系,变为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马克思通过对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具体分析,得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的必然结果。再一次确证了“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从商品生产者到生产工人,再到总体工人的发展,资本家从单个资本家到社会资本家,再到总资本家的发展,是在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对立基础上阶级矛盾根本无法调和的集中反映。”[4]阶级在词典中的含义是:“由于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造成了对于生产成果的占有和分配的不公和矛盾,而出现了阶级,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发展。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最简明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现象的产生,从而体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利益的根本对立和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三、劳动解放论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论”的基础之上,推翻了先前旧哲学先验主义本体论的思维方法,从对“人的本质”的论述和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中,寻求人的解放的最终途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只承认“精神劳动”的价值,只知道劳动的积极方面,而忽略了其消极方面。他进一步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龙源期刊网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46人正是通过“现实的劳动”来“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从而实现其真正的自由与解放。但是在资本主义时代大机器生产方式,人的劳动被异化。异化不仅导致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以及劳动成果的分离,异化还同时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以及社会的异化。“劳动异化”导致了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异化状态是人类解放和自由的障碍。而要改变这个状态,就必须通过革命消灭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私有制。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劳动快乐和自由,才能获得根本的解放。那将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的人类解放的理想并非是子虚乌有的“乌托邦”,而是建立在“人的现实劳动”基础之上的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的统一。把历史与未来架构在现实的劳动过程之中进行考察,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进步之处。“马克思没有停留在哲学理论的一般描述上,而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进一步揭示了人的本质及其异化在政治领域(国家和法)、经济关系领域(市民社会)的表现,最后终于在物质生产领域抓住了人的最根本的本质——劳动,以及人的本质的最根本的异化——劳动异化,从而找到了打开一切人类之谜和历史之谜的钥匙。”[5]马克思对于人的解放的思考并没有停留在对于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批判,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劳动复归”理论。只有彻底消除私有制,社会生产得到极大的发展,人类才能从劳动的束缚和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真正享受劳动所带来的创造的快乐,自由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拥有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实现劳动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在劳动这个概念阐释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探讨,例如:生产与消费、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与分配,价值与使用价值、劳动的剩余价值、劳动的异化、人类的解放、社会的进步以及阶级的对立、社会发展的规律等等。“劳动”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全部。并且,在马克思思想中,“劳动和劳动者被赋予了史无前例的神圣性和优越感。简而言之,劳动取代了所有传统社会之中的‘理论’、‘实践’、‘上帝’、‘资产’等地位,并且成为了检视一切事物是否合乎人的理性的唯一标准。”[6]劳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劳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与动力,人人参与劳动,劳动创造社会共同财富,这一切有关于“劳动”的思想与理论都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而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全社会尤其是知识分子学习马列主义不仅是出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施压,更大程度上则是作家主体一种自觉自发的内心需求。学习马列著作更是一种政治皈依与信仰的象征,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为关键的“劳动”思想自然也内化为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内心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当然这就是下一个值得专门论述的话题。参考文献:龙源期刊网[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张建君.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5]张国钧.劳动解放: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真蕴[J].长白学刊,2010,(3).[6]曾涛.“劳动”与人: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及其哲学意义——“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为中心[J].广西社会科学,2011,(7).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