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课时演练:3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Word版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时演练·促提升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天不为人之恶.(厌恶)寒也辍.(chuò中途停止、废止)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通“讻讻”,形容喧扰)也辍行。B.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区别),则日切瑳.(cuō古通“磋”,切磋)而不舍也。C.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wáng大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阴暗险恶)而亡矣。D.大天而思.(思慕)之,孰与物畜.(xù畜养)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解析:C项,“王”应读“wàng”,意思是“称王”。答案:C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C项,则:那么。A项,介词,因为/动词,当作。B项,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连词,表示并列/表示转折。答案:C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因物而多.之B.彼作矣,文王康.之C.怪.之,可也D.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解析:C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觉得奇怪。A、B、D三项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答案:C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2)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参考答案:(1)天不因为有人厌恶寒冷废止冬季,地不因为有人厌恶辽远废止宽广,德行好的君子不因为人格卑下的人的喧扰废弃好的德行。(2)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物之已至者,人祅则可畏也。楛耕伤稼,枯耘失岁,政险失民,田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祅。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祅:夫是之谓人祅。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祅。祅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其说甚尔,其灾甚惨。可畏也,而不可怪也。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荀子·天论》)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寇.难并至寇:外寇。B.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常:时常。C.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伤:妨害。D.弃而不治.治:研究。解析:B项,“常”通“尝”,曾经。答案:B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是:代词,这。B项,于:介词,表时间,在/介词,表由来、来源,从。C项,则:连词,就/副词,表判断,是。D项,者:助词,用在动词后面表发出动作的人或事物/助词,用在数词后表列举的事物或情形。答案:A7.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大禹时代的天下大治和夏桀时代的社会治乱对比,可以看出“治乱”本来就与天象、时令和地利等自然条件无关。B.自然界有时出现的一些现象是自然变化的结果,与“治乱”没有关系,社会的“治乱”全在于君主圣明还是昏庸。C.荀子说:“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这跟他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是矛盾的,因为他承认人的命运是由天决定的。D.荀子论证说理时,善用排比,使论证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解析:C项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荀子认为,人的命运有在天者,也有在己者,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的可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正如礼义能改变国家命运一样。答案:C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2)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祅。参考答案:(1)国君英明而政治清平,那么这些现象即便同一时代都出现了,也没有什么妨害;国君昏暗而政治险恶,那么这些现象即使一个也不出现,也没有好处。(2)不整顿礼义,内外没分别,男女淫乱,那么父子就会互相猜疑,君臣上下就会互相抵触或背离,外寇内乱就会一并到来:这些都是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3题。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然则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故枸木必将待隐木栝④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荀子·性恶》)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②文理:礼法。③从:通“纵”,纵容。④隐木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而有疾.恶焉疾:嫉妒。B.合于犯分.乱理分:等级名分。C.是以为之起.礼义起:启发。D.凡性者,天之就.也就:造就。解析:C项,起:设置,创立。答案:C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B项,者:助词,用在句中表提顿语气。A项,于:介词,“到”/介词,“从”。C项,然:指示代词,“这样”/“正确的”“对的”。D项,以:介词,因为/连词,用来。答案:B11.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荀子对“人性恶”的看法的一组是()①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②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③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④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⑤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⑥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④⑥D.③⑤⑥解析:①②④都是直接表现荀子“人性恶”这一观点的。③用比方表现荀子的观点,属于间接表现;⑤此句主语是“古者圣王”而非荀子;⑥这是荀子阐释人性是天生的道理,人的本性如同眼睛生来就能够看到东西、耳朵生来就能够听见声音一样。答案:B1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荀子认为人缺少谦让、诚信、礼法,是因为人好利、有嫉恨、好声色。B.荀子依据古圣王所为认为,只有师法教化、礼义引导才能使人远离恶。C.荀子用驳论的方式,从“性伪之分”入手,否定孟子“性善”的观点。D.荀子论人性与《劝学》中所阐释的道理相近,所用的手法却完全不同。解析:D项,这篇文章和《劝学》所用手法基本相同,都是比喻论证。答案:D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2)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参考答案:(1)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经过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然后才能端正,用礼义加以引导才能矫正。(2)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后天的作为。参考译文: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的作为。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喜好财利,依从这种本性,因此人们就产生了争抢掠夺,谦让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产生了残杀陷害,忠诚守信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声色的欲望,有喜欢美好音乐、美色的本能,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会产生淫荡混乱,礼义法度就消失了。那么,放纵人的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一定跟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相合,而最终回到暴乱局面。因此一定需要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从谦让出发,行为合乎礼法,(国家)就最终走向安定太平。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们后天的作为。所以弯曲的木料一定要经过矫木工具进行蒸烤和矫正,才能变直,钝的金属器具一定要经过磨砺,然后才能锋利。现在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经过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然后才能端正,用礼义加以引导才能治理。人们如果没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就会偏颇邪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的引导,就会悖乱而不能治理。古代圣明的君王认为人的本性邪恶,认为(人)是偏邪阴险而不端正的,悖理混乱而不能治理,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设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整饬人的性情从而让他们端正,用来教化人们的性情以便引导他们。(古者圣王)开始都是出于整治社会秩序,从而使人的行为合乎道德原则。现在的人,被师长和法度所教化,积累文献经济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放纵性情、任意胡作非为而违背礼义的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后天的作为。孟子认为:“人们之所以学习,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这是还不了解人的本性,就是对人先天的本性和后天人为努力之间的区别不了解。一般来说,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学习不来的,不是努力就能得到的;礼义是圣人创建的,是人们能够学习、努力实践做到的。人身上那种不能学习、不能努力就能做到的东西,叫本性;人可以学会、可以通过努力实践做到的,叫人为努力;这就是本性和后天人为的区别。人的本性,比如说眼睛生来是用来看东西的,耳朵生来是用来听声音的。那可以看见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视力和听力是不可能学到的,这是很明显的。(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18题。荀卿论[宋]苏轼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吾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