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西方经济思想史2003复试真题及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研究生考试西方经济学试题西方经济学专业西方经济思想史复试试题1.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和帕累托的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5分)2.简要说明研究外部效应问题的庇古传统和科斯的方法。(25分)3.分析说明古典货币理论和凯恩斯货币理论的主要区别。(25分)4.说明古典经济学家为何推崇“节俭”、“平衡”的财政政策原则。(25分)参考答案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研究生考试西方经济学试题西方经济学专业西方经济思想史试题1.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和帕累托的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5分)答: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庇古是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他把福利经济学的对象规定为对增进世界或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研究。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帕累托说明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的程度和标准,提出了帕累托最优的概念,即任何一种收入分配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福利增加而另一部分人的福利不减少的状态。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和帕累托的福利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基础不同。庇古以基数效用论为基础,帕累托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他认为,经济福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因此,要增加经济福利,在生产方面必须增大国民收入总量,在分配方面必须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帕累托则在序数效用基础上说明过经济福利,指出经济资源使用最有效状态,即最适度状态。其大意是:在收入分配为既定的前提下,如果对生产资源的配置作任何改变必然会在增加一些福利的同时给其他人带来损失,这种状态称“最适度状态”。(2)对福利的认识不同。庇古认为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为了增加经济福利,既可以增大国民收入总量,也可以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即社会的经济福利既与资源利用的效率有关,也和资源分配有关。帕累托的福利经济学撇开收入分配问题,认为经济学应当研究的是经济效率,而不是公平的收入分配,在不同的收入分配条件下,都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增加社会福利允许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只要增加的福利在补偿损失之后还有剩余,社会就算增加了福利,政府在其中应采取适当政策使受损者得到补偿。(3)对政府干预认识的不同。庇古认为,单靠自由竞争不能达到最大的国民收入量,需要国家干预,采取必要的经济措施。例如对边际私人纯产值大于边际社会纯产值的部门征税;反之,则进行补贴,从而缩小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的差距,使经济福利增加。帕累托的福利经济学从帕累托标准出发,证明了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经济社会可以自动达到帕累托最优,这也从侧面否定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达到社会最大福利状态。2.简要说明研究外部效应问题的庇古传统和科斯的方法。(25分)答:外部效应是指个人经济活动对其周围的经济环境的影响。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影响,这就会造成外部效应。根据外部效应影响效果不同,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是指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外部不经济是指个人在活动中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在研究外部效应问题方面,庇古从外部效应内部化角度分析。庇古认为,由于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不一致、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不一致,为了解决外部性,就必须使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相一致。从而使外部效应内部化。在具体解决外部性的方法上,庇古认为应该对产生外部性的经济主体征收税收和提供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反之,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国家则可以采取津贴的办法,使得企业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无论是何种情况,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相等,则资源配置可以达到帕累托有效状态。科斯则从财产权方面分析外部效应。科斯认为,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这就是所谓的科斯定理。在科斯定理之前,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市场机制只有在不存在外部影响的情况下才会起作用,如果存在外部影响,市场机制就无法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科斯定理则进一步强调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科斯定理,只要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也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或者换个说法,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内部化”,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在科斯分析外部效应时,认为财产权可以自由买卖,财产权对所有者来说是一件有价值的“特殊商品”,通过对财产权的购买实现外部效应的消除。3.分析说明古典货币理论和凯恩斯货币理论的主要区别。(25分)答:在古典货币理论结构中,主要有现金交易理论、收入数量理论和现金余额理论等。现金交易理论从货币流通的角度分析了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认为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要的货币联决定于商品交易数量、商品交易价格水平及对应的货币流通速度。现金余额理论与以货币支出为分析重点不同,现金余额货币数量理论视货币的持有为分析重点。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以流动性偏好为基础,分析了影响货币需求的理论,这被称为凯恩斯货币理论。古典货币理论和凯恩斯货币理论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古典货币理论中的现金交易理论认为,一定时期的货币需求决定于商品交易量、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这种货币需求分析注重于制度因素对经济运行中货币需求数量的影响,但忽视了微观经济主体对持有货币的需求,而这一点恰恰对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另外也忽视了货币的储藏功能。现金余额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是处于便利和安全。人们的财富和收入有三种用途,即投资以获得利息、消费以获取享受、处于便利和安全持有货币。但该理论没有进一步指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凯恩斯从流动性偏好出发,发展了货币理论。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经济主体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人们之所以原意持有货币,是因存在流动性偏好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即人们愿意持有现金而不愿意持有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凯恩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三个动机:交易动机,即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它又可分为个人收入的动机和企业营业的动机;预防动机,即为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如应付失业、患病等意料不到的需要、预防企业的不时之需;投机动机,即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期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获利的动机。凯恩斯将预防动机和交易动机称为交易性动机,凯恩斯认为,影响交易性动机的因素主要是收入水平,收入水平越高,处于交易性动机的货币需求越大,但边际需求是递减的;影响投机性动机的主要因素是利率水平,利率越高,对投机性货币需求就越小,所以货币需求个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2)利率的决定。古典学派货币理论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在理论决定中的作用,它们所注意的是生产率和节约。生产率用边际投资倾向表示,节约用边际储蓄倾向表示。投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减少,储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增加,故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而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流量和储蓄流量的均衡。凯恩斯完全抛弃了实际因素对利率水平的影响。凯恩斯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的数量,货币供给量由中央银行决定,货币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如果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增加,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利率上升。(3)货币政策的作用。古典学派货币理论有两个假设条件:一是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二是供给创造需求。因此古典学派认为货币只是笼罩在实物经济上的面纱,货币的唯一作用是决定物价的绝对水平。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既不影响货币流通速度,也不影响以货币形态保有收入的比例,这两者均是由制度性的因素所决定的,因此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最终将使名义收入同比例增加才能实现新的货币均衡。因此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是无效的。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经由利率影响有效需求最终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它认为,当中央银行放松银根时,商业银行体系放款能力增加,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这就打破了原有货币市场的均衡,货币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促使利率水平降低,在资本边际效率不变的情况下,会刺激投资的增加,而投资乘数效应会使社会总需求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社会总收入的增加。若此时经济处于大量失业状态,则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总需求增加会直接增加产量,就业和收入不会引起物价上涨,虽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总需求进一步扩大,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资源的瓶颈现象会使产量和物价同时上涨,但达到充分就业后,货币量变化带来的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带来物价水平的上涨。4.说明古典经济学家为何推崇“节俭”、“平衡”的财政政策原则。(25分)答:(1)古典经济学家推崇“节俭”、“平衡”的财政政策原则,反对赤字财政原则,主要是因为古典经济学家对公债和赤字持否定态度,认为公债和赤字是有害的,强烈反对公债的发行。在反对发行公债,推崇“平衡”的财政政策原则方面。斯密认为,公债不是追加的资本,而是国内现有资本的扣除,并且会造成社会劳动和物质财富的非生产性耗费。李嘉图也将公债看作国民资本被浪费的因素,他认为政府支出取之于公债等于抽移人民的生产资本,有碍工商业发展,如果政府收入不足,应该采取税收方式凑集,而不是通过举债。萨伊认为政府举债是为了满足非生产性的消费和开支,实质是现有资本的浪费。总体说来,古典经济学家反对赤字财政政策和发行公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政府举债和实行赤字财政使民间生产资金转移至财政用途,妨碍工商业的发展;第二,用公债来弥补政府公共开支的赤字,会使政府形成一种不负责任的开支风气;第三,政府在公债上两度支付,一次付息一次还本,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第四,公债发行会引起市场利率上涨,阻碍生产规模的扩大;第五,公债的大量增长会造成国力的衰弱。(2)由于古典经济学家反对财政赤字,坚持公债有害论,因此在实际运用财政政策和公债方面,古典经济学家都比较谨慎,推崇平衡的财政政策。其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政府应该追求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平衡,以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政府的支出应该以税收为标准,当税收收入不够时,财政支出应该节俭,以保证财政平衡。第二,只有当政府财政面临一次性的、超常规的社会需求,并且这种需求对于公共支出的要求是暂时性的时候,政府财政才能求之于发行公债手段。这种超常规的需求,在那个时候往往伴随战争储蓄而上升的。因此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也意味着,在战争时期积累的未清偿的公债在战争结束以后应当得到清偿的。第三,当政府是为了真正的生产性资本项目筹集资金而发行公债时,也只有在生产性资本项目是超常规时,才可以以举借公债方式凑资。即使如此,公债的规模都必须恰当,公债的清偿期安排也要适当。这意味着,当政府通过发行公债而为资本性公共开支筹措资本时,应当且必须使公债的支付期与资本投资项目的收益回收期相对应。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