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附件2围填海项目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国发〔2018〕24号)的要求,有效指导围填海项目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编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围填海工程生态建设技术指南(试行)》等相关技术规范,制定本技术指南。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国发〔2018〕24号),需要开展的围填海项目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编制工作。新增围填海项目的生态保护修复按照《围填海工程生态建设技术指南(试行)》及本指南有关要求执行,在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中编制生态建设方案专章。2总则2.1编制原则——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围填海项目造成的生态损害和资源占用等问题,科学确定保护修复重点与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修复措施。——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遵循原有生态系统的特征,制定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修复对策,逐步修复已经破坏的滨海湿地,最大程度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统筹考虑,合理布局。考虑一定区域内所有围填海项目生态修复的统筹问题,合理空间布局,提升生态修复综合成效。对异地修1212复项目,应在更大的空间范围上统筹,按照空间规划总体布局研究确定项目选址方案。——切合实际、注重实效。充分考虑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成本与效益,增强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的可操作性,方案一般宜达到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深度;加强监管,确保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实效。2.2编制依据包含海域海岛保护管理、国土空间规划、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海洋保护修复等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前期的海域使用论证、生态评估等技术报告。2.3工作程序围填海项目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编制的工作程序可分为前期准备、目标分析和方案编制等阶段。前期准备:收集围填海项目背景资料和周边海域生态环境资料,梳理围填海项目的生态问题。目标分析:结合项目所在海域生态功能定位,确定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和目标。方案编制:明确生态保护修复措施、进度安排、资金概算等;根据预期目标,制定跟踪监测计划和确定效果评估内容。围填海项目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编制流程见图1。1313图1方案编制技术流程2.4资料要求根据方案编制需要,收集真实、可靠、有效的相关背景资料,包括项目概况和周边海域海岛自然环境、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工程概况、施工情况、围填海规模、空间分布、岸线利用/占用情况、已采取生态保护措施前期准备项目背景资料区域背景资料主要生态问题梳理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和目标确定预算和实施计划生态保护修复方案设计监管措施与建议效果评估跟踪监测区域自然环境、海洋资源、海洋生态、海洋灾害和生态功能定位生态修复措施生态保护措施岸线修复滨海湿地修复海洋生物资源恢复水文动力及冲淤环境恢复无居民海岛生态修复生态化海堤生态化岸滩污染防治监管建议新增围填海项目历史遗留问题围填海项目公众亲海空间设计生态化平面设计1414自然灾害、空间规划、遥感影像等历史和现状资料。现有资料无法满足保护修复方案编制需求的,需开展针对性的现场调查。2.5工作成果形成围填海项目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编制提纲参照附录A。3确定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和目标根据围填海现状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梳理主要生态问题,确定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保护修复目标,提出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围填海项目生态保护修复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海岸线、滨海湿地、海洋生物资源、水文动力和冲淤环境、海岛生态系统等作为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对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需要拆除的,还应关注海洋生境重建。同时,拆除方案应从海洋生态保护角度进行比选分析,给出推荐方案。4生态保护修复4.1生态修复涉及海岸线修复的,应重点关注岸线类型和功能,采取沙滩养护、堤坝拆除、生态海堤建设等措施,形成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海岸线,提升生态涵养功能和灾害防御能力。涉及滨海湿地恢复的,应重点关注生态系统完整与健康,采取水系恢复、植被保育、退养还滩、退耕还湿、异地修复、外来物种防治等措施,尽可能恢复受损滨海湿地的结构与功能。需开展异地修复的,应明确选址方案、修复规模、修复对象等。涉及海洋生物资源恢复的,应重点关注围填海造成的资源损失,通过大型藻类种植、增殖放流、人工鱼礁投放等措施,提高海洋生物资源总量和生物多样性。涉及水文动力及冲淤环境恢复的,应重点关注纳潮量、水交换能力、岸滩稳定性及其引起的生境变化,可采取堤坝拆除、清淤疏浚等措施,改善水文动力与冲淤环境。1515涉及无居民海岛的,应重点关注海岛生态系统独立性,可采取连岛堤坝拆除和海岛复绿等措施,恢复海岛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具体修复措施参考表1。表1生态修复措施与相关技术要求序号修复类型修复措施相关技术参考1岸线修复自然岸线:可采取沙滩养护、植被种植、促淤保滩等措施,修复和重建受损自然岸线。人工岸线:可采取环境整治、生态护岸、景观建设等措施,提升海岸线景观效果;可采取海防工程加固、提高海堤标准等措施,增强海岸灾害防御能力;可采取堤坝拆除、生态海堤建设等措施,形成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海岸线。《海滩养护与修复技术指南》(HY/T255-2018)2滨海湿地修复可采取水系恢复、植被保育、退养还滩、退耕还湿、外来物种防治等措施,恢复滨海湿地的结构与功能。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修复,还可采取异地补种等措施。《红树林植被恢复技术指南》(HY/T214-2017);《海滩养护与修复技术指南》(HY/T255-2018)3海洋生物资源恢复可采取大型藻类种植、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投放等措施,恢复海洋生物资源。《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SC/T9416-2014);《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SC/T9401-2010)4水文动力及冲淤环境恢复可采取堤坝拆除、清淤疏浚等措施,改善水文动力与冲淤环境。5无居民海岛生态修复可采取拆除连岛坝、海岛岸线修复等措施,恢复海岛生态系统独立性和完整性;采取植被复植等措施,恢复被破坏的海岛自然覆被。《海岛生态整治修复技术指南》4.2生态保护新增围填海项目应在项目设计、施工阶段采取生态保护措施,边建设边修复,最大程度避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生态保护措施应参照《围填海工程生态建设技术指南(试行)》要求,明确围填海项目的生态化设计理念、开展生态化海堤和生态化岸滩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方案。16165预算与实施计划测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所需经费,原则上不得低于生态损害评估的金额。制定生态保护修复的分年度实施计划,包括责任主体、组织方式和预期目标(如修复海岸线长度、滨海湿地面积)等。6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估根据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制定针对性的跟踪监测计划。监测内容、监测项目、监测频次等的确定可参照表2选取。表2跟踪监测计划序号修复类型监测内容主要监测项目监测频次1岸线修复岸线岸线属性及岸线变化修复完成后立即进行1次2滨海湿地修复红树林生境及环境要素植被、鸟类、外来物种等修复完成后立即进行1次;3年后跟踪监测1次珊瑚礁生境及环境要素活体珊瑚覆盖率、珊瑚礁鱼类、水质、沉积物等滩涂生境及环境要素水深地形、海水水质及沉积物质量、湿地植被、潮间带生物等3海洋生物资源恢复海洋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卵仔鱼、游泳生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大型藻类以及增殖放流生物品种等修复完成后首年春秋季各监测1次4水文动力及冲淤环境恢复水文动力和冲淤环境水深地形、流速流向、断面潮通量等修复完成后立即进行1次5无居民海岛生态修复海岛岸线、植被岸线属性、植被类型和面积等修复完成后立即进行1次可根据监测结果开展效果评估,并编制评估报告。评估内容根据保护修复方案合理确定,应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是否达到了设计方案的相关指标要求;——是否形成了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海岸线;——是否有效恢复了滨海湿地生境和生物多样性;——是否有效恢复了海洋生物资源;——是否有效改善了水文动力和冲淤环境;——是否有效恢复了海洋(海岛)生态系统的功能。1717附录A围填海项目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编制大纲1.概述1.1编制背景介绍方案编制的相关背景情况,包括编制过程与编制目的等。1.2编制依据列出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等。1.3编制原则阐明方案编制的基本原则。1.4工作范围明确生态修复方案编制的工作范围。2.围填海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地理位置与区位、总平面布置、审批状态、用海主体、围填海现状、岸线利用或占用情况、施工情况及已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等。3.围填海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3.1项目所在海域生态环境特征简述项目所在海域的自然条件、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资源、海洋灾害等。3.2主要生态问题依据生态评估结论等,梳理围填海项目建设引起的主要海洋生态问题。4.生态修复重点及目标4.1区域生态功能定位结合项目所在海域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项目实际情况,依据海1818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等,分析该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4.2生态修复重点基于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依据围填海项目特征,提出具体的生态修复重点。4.3生态修复目标提出总体和阶段性的生态修复目标。5.生态保护修复5.1生态修复根据修复目标,针对海岸线修复、滨海湿地修复、海洋生物资源恢复、水文动力及冲淤环境恢复、无居民海岛生态系统修复等,提出生态修复的内容、规模、措施和工程方案,并附工程总体布置图和典型设计剖面图。5.2生态保护对于新增围填海项目,根据保护修复目标,针对生态化平面设计、公众亲海空间设计、生态化海堤建设、生态化岸滩建设和污水排放与控制等,提出生态保护的内容、规模、措施和工程方案,并附工程总体布置图和典型设计剖面图。6.预算与实施计划测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所需经费,并制定生态保护修复的分年度实施计划,包括责任主体、组织方式和预期目标等。7.监管措施与建议制定针对性的跟踪监测计划,确定效果评估内容,给出后期监管措施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