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实用的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报任安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司马迁的遭遇,体会司马迁的情感,感受文章的巨大魅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筛选并整合相关信息来深入理解文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奋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停靠在历史的港湾,寻觅着千年古国的不朽,追忆着心中的那轮皓月。他,朝于朝堂之上争了曲直,夕系牢狱残了躯体,一副赤诚被打下了深渊,满腔热血成了千古凝冰。是壮烈的死去,还是隐忍地活着?黑暗中,他选择了隐忍,选择了苟且地活着。然而,苟活的路却被世俗的指责谤议弄得险象环生。他背负着肉体与精神的重担,在死亡的峭崖上苦苦挣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司马迁(板书),体味“著成信史照尘寰”的他曾经走过怎样“幽而发愤”的心路历程。二、了解作者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同学们对他和他的作品一定有很多的了解。我请几个同学交流一下。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全面,从思想、文学价值、影响等方面详尽的介绍了《史记》这部鸿篇巨制,并对司马迁的生平进行了介绍。的确,作为一位史学家,司马迁遭受宫刑却能忍辱负重,发愤著述,为后世留下了一部文史合璧的煌煌巨著,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三、解说文题,了解写作背景文章的标题是《报任安书》,意即写给任安的一封书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出狱后担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的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而任安由于“江充诬蛊案”下狱,被判死刑,写信向司马迁求救,希望他“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搁置了很长时间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四、研读文本(一)1、接下来我们继续靠近司马迁。请同学们扫读文章的第二段,回答: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2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2、请同学们速读文章的第六段,回答:司马迁受宫刑之后的感受是什么?在切骨之痛面前,司马迁深切感到:“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在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甚至感到自己已经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了,“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3、小结:李陵兵败投降,皇上“食不甘味,惨怆怛悼”;司马迁与李陵虽无私交,但是在他看来,李陵颇有国士之风,于是出于一片忠心,司马迁为李陵出面辩护。可是这却触怒了汉武帝,被认为是“沮贰师”“诬上”,因而被判处宫刑。这是怎样椎心刺骨的悲痛!又是怎样的冤愤!真可谓“忠心蒙奇冤”(板书)。(二)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2-4段,分析: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隐忍苟活”?谁愿意先来谈谈这个问题?1、8号同学找出了“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这句话表明了司马迁的伟大抱负。他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这是最直接的一个原因,那么起决定作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2、9号同学认为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可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么?对,这句话表明了司马迁的生死观。正是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使司马迁超越了死节观念的束缚,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险曲折的著书明志之路。谁能把这个句子翻译一下?人本来会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由于(他们)所追求的不一样的缘故。3、这位同学翻译得非常准确。那么除了已经找到的这两个原因,还有其他的么?看来回答这个问题有点困难,因为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现在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大家讨论讨论。时间到。我们来看一下讨论的结果。13号同学的目光真是锐利。他看到了历史上那些自强不息的人物对司马迁的激励。可以谈谈你是怎样看出来这一点的么?对,第四段写到了许多历史上的人物,还把他们的成就与前面他们的遭遇形成对3比,由此可以断定一定是他们身上体现的某种东西打动了司马迁。好,我们一起把第四段朗读一下。“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小结:在古代,宫刑是一种极其惨无人道的酷刑。对司马迁来说,这是一个难以忍受的侮辱,是对他肉体和精神上无以复加的摧残。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在这种情况下,死,的确比活着更容易。事实上司马迁的确多次想到过死,但是,“述往事,思来者”的伟大目标遥遥引领着他,于是“屈辱萌奇志”(板书)。(三)再次通读全文,思考:1、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2、本文作为一封回信,基本思路是什么?作者对于任安提出的问题作了明确的答复——难以推贤进士,并且把难以推贤进士的原因当作贯穿全文的线索。然后进行了具体阐释。行文的基本思路是:第一段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第二段从自己卑微的身世和职业谈起,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第三段表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第四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不死的原因还有古代先贤精神的感召。第五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第六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愧的愤懑之情,并陈述他对余生的看法。3、作者议论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已经解决了上面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好回答了。对于受辱,士人应持的态度是引决;而古代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则往往选择隐忍苟活,因为他们心中有比死节更为神圣的目标;对于“我”——司马迁来说,为了完成《史记》,必须学习先贤,选择隐忍苟活,尽管这条路遍布坎坷与荆棘。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对于司马迁来说,等待只因值得,隐忍只为爆发。44、体味句子的深刻含义。①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句话议论兼抒情,表达了司马迁对自己身份和地位的清醒的认识,抒发了司马迁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②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惕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四不辱五受辱字字泣血,用沉痛的笔触,血淋淋的揭示出自己是一切受刑、受辱中最严重的。沉痛之情如深井微澜,不易觉察却撼人至深。③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紲之辱哉!这句话运用议论的方式表达了司马迁面临选择时以及选择隐忍苟活之后所受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④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这句话记叙兼抒情,表现了司马迁为了完成著书愿望,隐忍而无怨怼,并遥想得偿夙愿时的痛快酣畅的豪迈激越的情感。师小结:本文把难以推贤进士的原因作为叙述的线索,把无资格荐才作为议论的线索,把立志发愤著书作为抒情的线索,条理清楚,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可谓理至而情切。因而,《古文观止》总结说:“此书反复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豪气逼人。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因而我们可以送它五个字——真情酿奇笔(板书)(四)奇笔生奇效结合这篇文章以及司马迁的遭遇,谈谈你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1、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同学们的见解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司马迁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记》这部大书“长歌当哭”的。很难想象,如果司马迁在巨大悲痛之后不继之以理性的思考,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兼史学家的。2、鲁迅先生还说过:“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得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侯的。”我佩服同学们刻苦钻研的精神。鲁迅先生在这里向人们指出了:凡是那些在历史上对自己的时代、对民族、对人民做出过贡献的人物,后来的人们是不会把他们忘记5的,总是会用这样那样的方式使他们复生。最近这些年来,报刊上不但发表了不少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文章,还有历史学家和剧作家用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形式,再现了司马迁的形象。而在历史名城、司马迁故里陕西韩城市,建有两座司马迁祠。每年二月初八、初九两天都有纪念活动。雄才百代犹堪仰,鸿业千秋总不磨。司马迁精神光照千古,不可忽视他的奇笔生奇效!(板书)五、课堂小结:司马迁不是夜莺,擅长花前月下优哉游哉吟唱小夜曲;他是荆棘鸟,在遭受痛苦和不幸、受到荆棘刺入肌肤的深痛之后,用全部生命唱出气冲霄汉的史家绝唱。《报任安书》可以说是由司马迁的满腔血泪凝成的不朽奇文,可以说是他伟大人格集中而直接、深沉而辉煌的最终展示。古人说:“识得此书,便识得一部《史记》。盖将一生心事,尽泄于此也。纵横排宕,真是绝代大文章。”它留给后世的是无尽的悲壮和无穷的沉思。六、延伸训练对生命和事业的崇高信念,使司马迁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矢志进取,成为历史和文化发展历程中的榜样和前驱者。我想,如果现在让我们来评选中国历史上十大感动中国的人物,司马迁当之无愧。现在,我们就是评委,我们一起来为司马迁写一段“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学生写完之后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然后每组推荐出一份优秀作品。古今之变,凝聚的是古老文字的洗练;一家之言,沉积的是一生的智慧之光。朝堂上的劝谏,是人格的彰显;宫刑后的执著,是文人的信念。萧萧声中,长风千年。千秋太史公,宁静而致远。曾经身处那样险恶的环境,忍受着世人的嘲讽和内心的痛苦,太史公却凭着自己的奇崛神笔,以刚毅之心、正直之气来书写历史,书写两千年的沧海桑田。于是,他的名字便与他的不朽著作一起载入史册,那张悬着两滴清泪的脸也与他的精神一起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后人对他的光辉评价: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七、布置作业课后阅读司马迁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体会司马迁的社会理想。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