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德(1798-1857)代表作《实证哲学教程》一、社会物理学社会物理学是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研究社会的学科。实际上就是指“社会学”。孔德曾经圣西门的秘书,并沿用了圣西门使用过的“社会物理学”这一概念。这一名词是在提出“社会学”之前使用。二、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的三阶段法则1、神学(虚构)阶段。这是人类历史最长的阶段,它经历了拜物教、多神教和一神教三个时期。人们在神学阶段追求的是存在的本质、本源和目的。2、形而上学(抽象)阶段。这是神学阶段与实证阶段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人们相信可通过逻辑推理可以发现自然界的基本法则。3、实证(科学)阶段。这个阶段人们不再追求绝对的概念,而是注重收集经验资料,所推理与观察的适当结合看成是获取知识的唯一的科学手段。二、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1)孔德认为社会对象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2)社会静力学。从相对静态角度,主要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含义:是在人类自发秩序的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关联系。它认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宗教、语言和社会劳动分工是维护和保证社会结构平衡与和谐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社会动力学。从相对动态角度,主要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社会变迁)。含义:是运用社会发展的三阶段演说来解释社会历史进步的学说。孔德强调,对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的区分并非是对两类事实的区分,而是理论的两个方面的区分,秩序(社会存在诸条件之间的持久的和谐)和进步是互相关联的,静力学和动力学也是互相关联的。(3)我认为,目前中国政府提出的和谐社会构想可以用社会静力学来解释,不能仅强调经济发展,更要关注社会的道德和精神。三、科学层次理论孔德认为,科学知识的发展也要经历类似的三阶段(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但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发展速度,这种发展速度依赖于它的普及程度、简单程度及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程度。他将科学划分并按上升次序分为: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四、实证主义方法论孔德在其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实证”含义是现实的、可靠的、确切的、肯定的。实证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进才可以接受。五、评价贡献:1、最重要的贡献即坚持认为: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认为获得有关社会的知识要运用其他自然科学的经验调查方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开始注重实证研究,使实证研究成为美国社会学的主流。2、强调社会具有体系特征的结构,各部门要素彼此之间相互连结。对结构功能论作出贡献,对迪尔凯姆,帕森斯及当代众多的社会学家都有直接影响。不足:1、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如关于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观点)2、反辩证法的思维方法。(辩证法三大视点:对立统一、质变与量变和否定之否定)2●迪尔凯姆(1858-1917)代表作《自杀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研究方法》《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社会事实1、社会事实是指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2、社会事实特征:具有外在性;对个体具有强制性;普遍性。3、社会事实可分为:(1)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分布、人们之间的交往情况、交通情况和住房样式等。(2)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包括宗教、道德、法律、习惯、风俗、时尚、舆论、公共情感等制度性或非制度性文化,他称之为“集体意识”,它的功能在于维持或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成为一个整体。二、社会团结-《社会劳动分工论》1、社会团结,含义等同于“社会内聚力”、“社会整合”,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社会团结的基础是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道德规范,是一种被称为“集体意识”或“集体良心”的同一社会一般公民共同的信仰和情操的总体。2、机械团结:指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如原始社会或传统农村社区。有机团结:指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职能上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接纽带。如现代社会。3、社会分工正常的社会分工:(1)含义是指一种职业专门化。(2)原因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的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不断加剧的结果。即同一空间内人口的增长,使人口密度增大,互动频率加大,导致生存竞争激化,出现各种冲突形式。(3)社会后果。最重要的一个后果就是改变了社会团结的基础,为社会团结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纽带。具体来说,A:个人意识和个性的发展削弱了集体意识;B:造成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赖;C:创造出一种新的道德即职业道德,取代集体意识。这样使在整体社会层次上保留着具有一致性的信仰和价值观(集体意识);在中间群体层次上出现各个不同的职业规范,对职业群体内部成员的行为起指导和制约作用(职业道德)。反常的社会分工:(1)含义是指在破坏传统机械团结的同时,没能创造出新的社会联结形式的分工。(2)类型:A:失范的分工。即由于缺乏充分而有效的社会规范,因而使得分工过程中各个机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得不到正常规定和调节的一种社会分工。B:强制的分工。即是在违背当事人本性和意愿的情况下通过外部的强制手段来实行的分工。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使其接受与其嗜好和能力不相符合的工作岗位;二是使其接受违反等价交换原则的分工形式。C:不适当的分工。即规范不合理、组织不适当,不能使每个人都能够保持充分的活力。注意区别A与B,前者主要是由于社会缺乏规定和调节分工关系的有效规范而使然,而与分工本身是否合理无关;后者则主要是因为分工本身的不合理使然,而与分工本身是否受到有效的规定和调节无关。附:迪尔凯姆认为,消除危机的处方是职业群体与职业伦理的建设。他把现代社会各种危机的产生原因归结为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的丧失(由于社会类型正在发生转变,旧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已经失效,新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又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处于一种“价值真空”或“道德真空”状态)。因此,各种法人团体(职业群体)以及法人团体层次上集体意3识和行为规范(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的建设,对于消除社会的失范状态、重建社会秩序、解决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具有更为关键的意义。4、社会解组:指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集的状态。从根本上说,它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发生了故障,从而使社会联接纽带出现了松弛和断裂。5、失范:由于分工的增长而引起社会结构的剧烈改组,同时道德规范的发展又没能及时跟上,致使社会调节发生故障,无法维系人们之间的联系,不能有效地控制人们的欲望和行为的状态。失范是指社会联系丧失了必要的规范调节这样一种社会结构的性质,而不是个人层次的某种心理状态。三、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社会学研究方法》1、必须所社会事实看作“事物”、看作是独立的客观存在物。2、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它体现了迪尔凯姆社会学的基本精神:禁绝任何形式的还原论解释,认为社会事实不能用基于个体层次的心理学或生物学来解释。3、社会学分析必须包括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四、自杀研究-《自杀论》1、定义:凡是当事人自己采取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的行动,达到预期死亡结果即为自杀。即他根据当事人的行动与结果两个特征来下定义。2、自杀与自杀率:前者是个体行为,具有个体性特征;后者是群体行为,具有社会性特征。3、自杀类型和原因根据原因的不同对社会现象进行分类的方法称之为溯源学分类法。(1)利己型自杀:是由于极端的个人主义而引发的一种自杀。原因是群体整合程度不足(2)利他型自杀:是过度的利他主义而导致的自杀。原因是群体整合程度过高(3)失范型和宿命型自杀:是由于人们的行动缺乏适当的规范或者规范过高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而导致的自杀行为。前者原因是社会失范状态引起自杀率上升;后者原因是社会规范过严。4、评价:贡献:(1)发展了关于个人生活必须依赖于社会群体的基本观点(2)解释任何群体自杀率的方法的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3)体现实证社会学的基本精神,在发展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上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不足:(1)“整合”与“规范”无明确定义(2)自杀的总体理论不具有证伪性(3)溯源学分类法有欠推敲五、宗教研究-《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2、宗教与巫术:相同点是信仰、仪式、信徒等等有许多相同特征;不同点是前者集体成员有共同的信念(集体意识),是一个信念统一体,后者巫师与集体成员关系不存在集体组织和共同生活,只是萍水相逢。3、宗教起源与功能:起源于社会生活,社会对人们具有强制力,这种强制力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性压制,而是一种建立在个体对社会的绝对权威自学遵从之上的道德性压力。功能在于维持和再造着社会生活4、新的宗教理论:特征是,一必须要与现代科学相协调,从各门现代科学中吸取养料;二是必然在方面超越现代科学。在他看来,只有在这样一些新型宗教的作用下,社会才有可能正常地维持自己的存在和秩序。这一观点后来得到人们的广泛注意。4六、评价贡献:(1)主题强调和关注社会整合和社会秩序,继承和发挥了孔德思想。(2)为现代社会学提供一个与众不同观察社会的视角。如从社会劳动分工所决定的功(职)能关系出发来描述和分析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的做法,成为日后西方主流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视角。(3)从实证主义立场出发为现代社会学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研究程序和方法,从根本上确立社会学在现代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学科地位。(4)提供诸多经典性的研究范例(社会分工、自杀现象、宗教现象等),推动了相关领域中社会学研究的开展。不足:(1)社会学主题过于保守。只包括整合与秩序,忽视冲突与变迁。(2)社会学视角片面。试图取代其他理论视角。(3)社会学方法论主张过于极端。只注意社会因素,忽视各种心理因素、生物学因素乃至地理、气候等因素(4)诸多经典性的研究范例值得质疑。如有关自杀统计数据的有效性,许多自杀事件都会被掩盖,自杀率不可靠。另外,宗教的许多说法也是难以理解。●卡尔.马克思(1818-1883)一、内容分类美国社会学家D.P.约翰逊在《社会学理论》一书中,将马克思的理论分为:(1)历史唯物主义;(2)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的上层建筑;(3)活动和异化;(4)社会的阶级、阶级意识和社会变迁;(5)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乔治.瑞泽尔的《社会学理论》将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分成以下几个部分:(1)辩证法:发展与联系的观点。在探究社会现象时,注意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的内部联系与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静态的);关注过去的社会现象与现在的以及将来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因此,这是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动态的)。社会现象之间联系的普遍性决定了辩证法的一大特质:社会现象、事物之间不是单向因果关系,而是双向相互作用关系和多因果关系。特质之二,是社会事实与社会价值的不可分离性。因此,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社会的根本方法。(2)人类潜能。包括人类的权力和需求,意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活动、社会性、非预期结果等。(3)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发展成为其最完整的形态,异化根植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4)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马克思从以下方面去论述。a.商品;b.资本;c.私有财产;d.分工;e.社会阶级。(5)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a.阶级意识与虚假意识;b.意识形态(外在于人类、并强制于人类的一个整合的观念体系)。5(6)马克思的经济学一个案研究。二、评价(一)贡献约翰逊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作为一种主要研究社会现实的社会结构这一层次,并强调社会结构和物质条件之间的高度依赖性理论的一个主要例证介绍于众的。由于马克思强调适应物质环境的必要性,强调为满足人类需要和欲望所必不可少的资源的缺乏,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