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浅谈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作者:孙亚红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1期[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文笔者就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语文课的人文性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关键词]教学研究人文素养文化底蕴[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88-01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语文的工具性已经被发挥到了极致,而语文人文性的缺失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质疑。当谈到教育的时候,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非教育工作者,都有同感:我们的教育太缺乏人文性了。甚至在谈到今天的社会的时候,也觉得今天的社会缺乏人文性。确实,我们的社会需要知识,需要技术,需要艺术,但是尤其需要人文性。语文教育如何充分展现它人文性的一面,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想应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从自身谈一点浅见。要想使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一、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立足于“普通的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柳斌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母亲说:“您很了不起,因为你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这位母亲笑着说:“您是说我有一位当总统的儿子?我呀,还有一位同样了不起的儿子。”记者问:“他是做什么的?”这位母亲说:“他呀,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柳斌说:“这就是正确的人生观,我们当老师的应当具有这样的人生观。”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出人文精神。在学校里,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一个简单的事实:学语文是多么的重要,语文是关于对生命过程中一切活动描述的符号和想象的科学。在以语文为对象的学习过程中,假若语文老师以自己的思想去辖制任何一位学生的求异思维,则熄灭了这一学生的思想火花。老师有他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学生也有。这些审美感受由于师生年龄、心理、阅历、知识结构的不同,肯定存在着差异。老师对这些差异应该持包容的态度。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是幼稚的、偏激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如果想法有新意、有创造性,老师应给予鼓励和赞许。人文精神就是要有血性和良心,要有同龙源期刊网情心和怜悯心,要培养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要以人为本,我们教学对象中的“人”一个也不能少。二、教师要重视挖掘课文的人文因素,陶冶学生情操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教育,是人们遗忘了所有学校灌输的知识后,仍能留存的东西。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体现的“指点江山”“谁主沉浮”积极进取的领袖诗人风度,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亲情的的沦丧,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对故土的依恋……这些人类的优秀文化、真挚情感,应该通过我们的语文课堂,种入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三、教师要求甚解,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语文教材中、试卷中出现了大量的古文、古诗词和时代特征非常鲜明的文章,教师如果对其时代背景、作者思想、文章体例不甚了解,那在教学中肯定只有敷衍了事,甚至是断章取义,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只有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比如,在讲解《长门怨》时,我查阅了关于汉武帝和陈阿娇的历史典故,用故事的形式有声有色地讲出来,这样学生很感兴趣而且理解起来就不会有太大偏差。我还告诉他们要举一反三,诗词中写关于长门怨的很多,学生可以根据这个典故去正确理解。这样一点点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以它本来的面貌传承下来。四、教师要懂得感动,关注生命,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语文教学由于受到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影响,重视背诵、练习而轻体味、感受,重视对知识的挖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学校教育中只有“才”的培养,而不见“人”的教育,这直接导致了人们情感的疏远和冷漠。所以,在人文教育中让学生更多地感动、理解、帮助、关爱、感恩,这是一种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陶冶。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一个容易感动的人,一定是个善良的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纯洁的人、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教师的心灵应该是真善美的再生。因此,教师的自身修养水平、内涵的丰富与肤浅直接影响着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深厚的心灵蕴藏缺一不可,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加强德识修养,方能积淀自身,赋予生命之芽嫩绿与成长的养分。【参考文献】[1]邵宗杰主编.教育学教程.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2]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王中敏.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J].小学语文教师,2003(9).龙源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