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则是教育之魂。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要当好一名教师,就必须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因此,师德的核心就是爱学生。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学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他们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习惯等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让每个学生有机会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和爱护学生。具体要体现在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教师能做到偏爱后进生,厚爱特殊生,博爱中间生,严爱高材生。让爱的阳光普照每一寸土地,使每一寸土地上的小小草都能自由茁壮成长。师徳的实质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社会对师徳的根本要求,也是师徳的重要特征和优良传统。它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重“言传”,也重“身教”。孔子说过“其身正,不言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政治态度,思想作风,道德品质,治学精神,行为习惯,都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在学生身上往往能看到教师的“影子”,教师的思想行为,都要接受自己学生的检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他的言教,而且还要取决于身教,只有严于律己,才能以身作则。教师应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该先做到。凡是不让学生做的事,教师必须带头遵守。师德的关键是教书育人。教师要想将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必须把书教好。教好书,不仅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还是教师职业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对本职工作,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俗话说:“教师不能半桶水”、“在深的水里才能模到最好的鱼”。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老师知识水平的制约,如果教师讲课中对教材分析不透,对知识重点把握不准,要点讲解不清,那么学生听过这堂课就会产生一种模糊的收获不大的感觉。因此教师在讲课前应吃透教材,抓住重点,拓宽知识,使学生每堂课都感到大有收获。因此,基于一种教师的责任感,每一位教师都应注意刻苦钻研业务、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把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新知识适当地补充于教材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加强学习,才能紧跟时代前进的脚步。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教师要用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个人品德,稳定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向上的社交能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等引领学生,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需要教师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师德不是一种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我们应该随时加强自身师德建设,从而与学生共同进步,与时代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