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构想胡玉东蒋琴雅胡玉东,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副研究员210003蒋琴雅,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工作处副研究员210003内容提要: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是客观社会因素变化影响下的产物,呈现出理想意志弱化、集体感不强、开放与闭锁并存、人际交往复杂以及盲从跟风等现象。这也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新的思想特征的变化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上作出新的改革。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因素创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是客观社会现实影响的产物。当前大学生思想产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特点。只有认识社会的新变化,才能正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才能了解大学的想法。只有了解大学生的想法,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摆脱过时的空洞说教,增强说服力,调整好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一、影响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社会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从社会现象层面看主要是出现了经济成分、就业形式、利益关系的多样化,从而引发社会运转机制的变化和教育模式的改变。这些变化,既是新的社会现实,也是分析大学生思想产生变化的基础和根据。首先,经济成份的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成份由以前的单一形式转变为现在的多样化,这一变化也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包分配、包就业的就业机制,实行了自谋职业、双向选择、聘任制、合同制等就业方式。大学生自谋职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减少,同时对政府的认同度也会随之淡化。他们强调自身发展的利益,淡化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其次,激励机制的变化。过去,在保证人们的基本物质利益的前提下,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杠杆主要是精神鼓励。改革开放以来,调动人们积极性主要依靠经济杠杆,或叫做“利益驱动”。这一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各个方面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积极性,也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第三,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对外开放、技术和资金的引进,缩短了我们自己探索的时间。同时,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也随之而来。“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人们开阔眼界、增加见识、活跃思想,但国外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也会乘机而入。”[1]经历了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倾覆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在一些人甚至是共产党员中产生了“信仰危机”。第四、信息传播方式的变换。90年代中期,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方式也随之改变,由信息单向传播发展为信息多向互动,并超越了时空限制。这也改变了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他们更加追求新颖、真实、及时、富有针对性的信息交流。第五,高等教育模式的变化。为适应和满足大多数青年的实际需要,以培养少数英才为使命的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不再把心智的发展和高深学问视为首要目标,而更多地指向与职业生活相关的实用的知识和课程。与此同时,学校规模的急剧扩大,也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师生朝夕相处中的熏陶濡染被大班授课和礼节性的师生关系所取代。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征新的社会变化因素动摇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所依赖的基础,同时大学生正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了解社会变化因素,准确地把握不同类型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和差异,并加以正确引导和帮助,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1.理想的弱化与功利的加强。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在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上,更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在理想的实现途径上,更注重个人的奋斗。市场经济遵循物质利益原则,这使得大学生更加务实。在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往往更加偏重于后者。所以在道德价值观选择上,较多的大学生肯定道德的理想境界,但又主张从现实出发,更多的奉行个人目的为先。2.集体性减弱与自我感增强。高校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文化修养、身体素质的优秀人才的基地,大学集体的组建2正是基于这一共同目的。而大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目的也是寻求知识。由于这二者目的的一致性,大学生对于自己所属的集体表现出认同,对与自己身心发展、知识水平大体一致的成员也表现出认同。但是处于这一青春期的大学生有着“准成人”的独立感,自我意识增强,社会经验也日益增多,思维的独立性和判断性显著增强,表现出敢于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追求自我设计,自我意识强烈,甚至目空一切。3.外在开放性与内在封闭性现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信息传播的迅捷性,再上大学期间自由支配时间很多,使得大学生集体相对于中小学生集体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但集体内部成员中每个人心理却因其个体性过于强化,关闭了与他人沟通的大门,外在条件的开放性并没有带来个体心灵的开放性,相反却更加封闭。4.校园文化多样化与人际交往复杂化在开放的现代社会,大学校园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意识多样化。同时,大学校园虽是个集体,但集体内部却呈现出非正式群体的多元性。由于兴趣、时空、性格、需求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多种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对个体既有良好影响的一面,又有不良影响的一面。5.追求求新的意识与缺乏思辩的盲从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求新求异意识强,喜欢接受新事物、新潮流。同时,大学生由于年龄相仿,思想、情绪上存在较多的共性,很容易引起心理波及,具有相同心理结构的人不知不觉地受到他人的影响,于是在知觉、判断、行动及信仰上表现出与人一致的现象。如果不加以理智的区分,在大学群体中很容易形成盲从,比如“王朔热”等。究其原因,很多具有“同辈效应”的影响。三、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基本思路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教育观念偏于功利化,忽视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指导思想上,较多地考虑满足社会需要,忽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教育工作的主客体关系不清晰,更多地视受教育者为客体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教育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形成了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需要从教育理念、大学生心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原则等方面作出改革与创新。(一)创新教育理念人的全面发展,既包含着自然本能的充分发挥,同时也注重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以及与他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物质追求与精神道德追求的关系。这既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使命之所在,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在理念上创新的根基。首先,大学教育理念的创新在于对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教育价值的科学定位,不是定在专业知识上,也不是定在具体教育目的上,而是定在人的全面发展上、整体素质的提高上。大学生应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与高尚道德的全面发展的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行是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志。传播知识,增强生活及生存能力,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教育肩负的更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积极的人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等教育如果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来的人,将可能是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修养,有才能没有理想的一代,这是十分危险的。曾长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祯称“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大学犹之海上之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抗战时期)降落道德之标准也。”其次,大学生教育理念创新的核心在于道德教育的创新。道德教育并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德育应着力于创造力、意志力、亲和力、判断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在以创新为标志的21世纪,德育要在开发学生创造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善于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要求,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任何教育只有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构筑新型的德育模式,实施情感型模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情感投入。只有从以情感人入手,才能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要实施隐型模式,注重挖掘科学在影响人的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思考、感悟、理解,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最后都表现为道德人格的自我实现。这也正是解决大学生理想模糊、缺乏思辩能力、盲从跟风等思想、心理问题的最佳途径。第三,把教育的视野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些时代性思想品质,比如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公平意识等,但在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心理素质等方面还有欠缺,待于完善提高。一个人成才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一个人的素质就像冰山一样,浮在水面上的是学历、文凭、专业、知识,真正决定成功的是思想信念、责任感、价值观念、毅力和协作精神等。3因此,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主导作用,挖掘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传统的知识、专业、技能教育伸展到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多关注理想信念、道德人格、伦理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教育。(二)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引发了大学生思想的波动。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建立在大学生思想、心理不断变化的特点的基础上。首先,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研究教育对象,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当前,研究大学生有两个视角,一是分年级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二是在同一学龄层次上分类研究把握不同群体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这样,纵横交错,选择不同角度,并与其他行业青年、其他历史时期的学生相比较,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其次,确立个性教育思想。要将大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丰富的人和全面的人,要关注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层面上的问题,也要注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思维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个性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而且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比较充分和全面的发展。第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着重解决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需要、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要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广大学生头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心理实际,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学会调适心理平衡,提高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自觉地塑造一个文明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形象。要以爱国主义为起点,以大学生的内在成才需求为动力,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培养他们为社会奉献的事业心、责任感,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联系起来,为一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原则方法随着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思想、心理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原则、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首先,要坚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互动平等的原则。也就是引导教育对象参与的原则。真正的参与不是形式的参与,而是思想上的参与,是互相交流的过程。要达到这种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以参谋者、探讨者、商量者的姿态,尊重和吸收对方思想的合理成分,补充自己的不足。同时,还要求教育者具有学者的学识和风范,讲究民主原则,获得受教育者的信任和依赖,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要坚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原则。这要求教育工作者从大学生心理的浅层面入手,最终解决思想体系和世界观的深层次的问题。因为人们思想意识形成的过程,往往是从浅层次的心理感受层面,提升到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层面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要转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应该从浅层面的心理感受入手,逐步达到解决深层思想体系方面的问题。第三,要不断寻找新角度的灵活性原则常言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小世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根据大学生不同的情况和问题,不断寻找新角度,灵活机动地采用各种方法,解决思想政治问题。当代人的求新、创新意识较强,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摆脱陈旧的方法,不断寻找新角度进行工作。几十年来,人们习惯于运用演绎式的逻辑思维方法教育人,即先推出结论,再去举例论证的逻辑思维方法。因此,我们要转变成归纳的逻辑思维方法,使论证具有新意,从而使大学生乐意接受,达到双向交流,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