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课题研究方案高淳县高级中学赵芸蓉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络作为传播的新媒介正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正面临着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因而,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开放性和可持续性教育与学习化体系,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代呼唤教育,教育需要创新。何克抗教授指出:“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2.《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要学会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3.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被动地等待教师每个操作方法逐一讲解并演示,然后在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学任务驱动下完成相关的练习。但是,在学生熟悉了这些方法后,却不能主动地将所学的方法运用到扩展的过程中去。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教师从原来单向地向学生解读各种应用软件转变为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获得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等。随着我们学校校园网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校园网上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二、课题的界定基于网络开展学习:指利用大大小小的网络中可资利用的丰富的资源开展学习活动,老师通过建立一个主题学习网站,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通过网络开展信息检索、搜集、筛选、整理等学习活动,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网络分享别人的成果。信息技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分析、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自主学习:是学生个体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的获取知识。探究式学习: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的基础和科学的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性学习:以学为中心,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与支持下,以自主研究的方法,应用因特网和教师开发的信息技术学习专题网站作为学习的工具,支持学生使用广泛的信息,强调发现并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发展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学习活动。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三、课题研究目标和理论依据1.研究目标:(1)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策略与实施方案,积累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2)通过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借助网络平台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提高学生的素质。2.理论依据:(1)人本主义理念:人本主义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是有天赋学习潜能和创造潜能的人,学校的一切工作,教师的一切行为都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只有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自主、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应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和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以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反思,以开拓学生思维、创新与实践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独特经验去建构知识,并努力为学生的建构知识提供大量的认知工具,不断开拓学习时空,增强学习能力,使之获得学习的成功。而基于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换句话说,网络通信技术为建构主义学习提供了最理想的认知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所必需的四大要素。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而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支持者、引路人、评价者。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自主权,通过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构建的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问题探究的能力。四、课题研究过程(一)准备阶段(2006年4月)1.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立项、论证等工作。2.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评选工作。3.组织课题开题,明确研究目标。(二)实施阶段(2006年5月——2006年9月)1.制定相关研究细则,完善课题研究方案。2.在我校开展《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3.用ASP开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专题网站,为教学实验做好平台。4.对实验研究进行阶段性评估,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活动。5.采取自评和他评结合的方式,对实验工作业绩进行评定。6.选择一些优秀课件及教学案例。7.进行阶段性成果总结,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验收。(三)总结阶段(2006年10月)进行项目验收结题,对各实验项目进行验收评选。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提交能反映完整的实验过程的工作报告、课题实验报告及实验分析等文本和电子文档。2.攥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对实验业绩进行终结性评定。3.选择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报告及论文集。五、课题研究假设(一)关于“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研究1.内涵与基本模式“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以解决构建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学习任务,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一般的学习过程大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该阶段,由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创设通过网络构建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问题情景,引发矛盾冲突,产生问题意识,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主题。第二阶段: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所收集的资料,选择、组合并排列相关资料信息,确定出验证课题所需要的信息呈现方式,如文字、图片、动画或声音、视频等形式,更可以制作PPT,最后拟订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第三阶段:解决问题各小组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探究任务的解决的方案,最后得出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使用各种形式展示与交流探究成果,比如做成主页的形式在网上发表,或者做成PPT文稿等。经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后,形成最终的学习体会或研究成果。该过程中,研究气氛应该是合作的、认真的。学生要能够大胆假设、积极参与、敢于发言。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还要形成严格而轻松的科学作风。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第四阶段:强化迁移,知识的再运用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拓展信息源,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升华。2、关于“问题情境”的构建的研究实现“自主探究”学习的基本环节是问题情境的构建。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情景是问题解决学习的前提,一个好的问题情景,往往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则给我们拓展了问题情景创设的空间。3、关于“自主探究”学习实施的方法与途径(1)“问题探究”学习实施的方法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后,如何实施“自主探究”的学习就成为本模式的重要一环。这个环节包括学生自学、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和教师点拨等几个方面,是一个求异和求同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寻求合作,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2)“问题探究”学习实施的途径①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将各种有效信息整合,并提供导航系统和评价系统,以确保学生直接与被传递的新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进行学习,取得经验。②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围绕学习任务,在网上收集、处理有关信息,并在探索中训练概括新知识的能力,提出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创新能力,也是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③鼓励运用多种方式完成发现探究学习活动方式的意义在于学生的探究过程。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探究方式表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带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努力促进、多方发现、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行为,并要向全体学生展示。4、关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研究(1)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供必要帮助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具体的学习任务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3)进行及时的评价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等因素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二)关于学习评价的研究针对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相应的网络评价系统和制定其他相关评价方法,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我调控,自我发展。增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能力。“自主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调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习者设计各种任务,提出供思考的问题,但学生要自己确立该任务包含的子任务,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完成各项任务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六、课题研究方法设计本课题以准实验研究法及行动研究法为主,把实现研究内容的措施转化为学习方式构建的工作行为,在研究过程中步步落实,根据实效随机调整、修正及补充,力求随着研究的深入,使行为和效果达到最佳相关状态。同时,我还辅以研究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各案法和经验总结法等方式进行操作以自主探究性学习带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