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人物著作言论论点《论语·为政》思无邪《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观群怨《孟子·公孙丑上知言养气养气说《孟子·万章下》知人论世荀子《荀子·乐论》《庄子·天道》轮扁砍轮《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情发于声,声成谓之文情志结合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发乎情,止于礼义美刺说比兴说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即小见大,举近指远扬雄《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班固《两都赋序》《论衡》有根株于下,有叶荣于上俗好高古,而称所闻文论流派脉络表两汉《超奇》王充孔子孟子庄子先秦《毛诗序》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加强而致文气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诗赋欲丽陆机《文赋》本乎道;体乎经;变乎骚诗言志;感物吟志,持人情性睹物兴情,故义必明雅才气学习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风清骨峻,篇体光华风骨《时序》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才略》《知音》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楚臣去境,汉妾辞宫,负戈外戍滋味说《诗品》钟嵘魏晋南北朝创作论《文心雕龙》刘勰《典论·论文》曹丕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篇》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汉魏风骨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风雅兴寄殷璠《河岳英灵集》文有神来、情来、气来皎然《诗式》杜甫《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恐与齐梁作后尘;清词丽句必为邻;转益多《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系于意不系于文,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且行之乎仁义之徒;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盛言宜;养气说陈子昂白居易《答李翊书》魏晋南北朝韩愈唐朝《答尉迟生书》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昭晰者无疑,优游者有余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文者以明道;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与王驾评诗书》称王维、韦应物“趣味澄夐,若清风之出岫”《与李生论诗书》味外味梅尧臣《读读邵不疑学古诗卷》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欧阳修《六一诗话》称梅尧臣诗“又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称苏舜钦诗“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书黄子思诗集后》称“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与苏辙书》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张戒《岁寒堂诗话》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苏轼司空图宋朝韩愈唐朝严羽《沧浪诗话》批评“苏黄”,称他们“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答吴充秀才书》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论尹师鲁墓志》称“通知古今”,“是是非非,务尽其道理苏轼《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称柳词“变旧声作新声”,“虽协音律,而词语称晏殊、欧阳修、苏轼“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别是一家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称辛词“如悲笳万鼓”,“淋漓慷慨”欧阳修《论词》李清照宋朝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分别“正体”张炎《词源》钟嗣成《录鬼簿》李梦阳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王世贞《艺苑卮言》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唐顺之《董中峰侍郎文集序》时出新意于绳墨之余唐宋派袁宗道《论文》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也。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有一派学问,则酿出一种意见,有一种意见,则创出公安派钟惺《诗归序》求古人真诗。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寂于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竟陵派金元复古派明朝李贽《忠义水浒传》昔贤比于班马,余谓进于丘明。此书曲尽情状,已为写生。天都外臣《水浒传序》其人则王侯将相、官师士农、工贾方技、吏胥厮养。其事则天地时令、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刑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无碍居士《警世通言序》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臧懋循《元曲选序》王骥德《曲律》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唐贤三昧集》《渔洋诗话》《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风怀澄淡推韦柳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序》《古诗源序》神韵说王士禛明朝清朝格调说袁枚《再与沈大宗伯书》诗之奇平艳朴,皆可采取,亦不必尽庄语也性灵说《延晖阁集序》诗必研诸肌理,而文必求其实际。夫非仅为空谈格韵者言也,持此足以定人品学《志言集序》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方苞《古文约选凡例》古文气体,所贵澄清无滓。澄清之极,自然而发其光精,则《左传》、《史记》之瑰丽浓郁是也刘大櫆《论文偶记》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姚鼐《复鲁絜非书》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一样人,遍还他一样说话,真是奇绝本事。《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遍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袁于令于是变化横生之处引而伸之,何境不通,何道不洽《闲情偶寄》《立主脑》翁方纲李渔清朝桐城派肌理说《审虚实》《语求肖似》李渔清朝详解备注兴是启发鼓舞作用,观是观察民情风俗的认识作用,群是联系群众,怨是讽刺“知言”是懂得各种不正确的言论,探讨它所以造成的原因;“养气”是培养正气,培养正义感要结合作家和他们的时代来讨论他们的作品结合诗和音乐来讨论陶冶性情的教化作用微妙的情思难以表达,可以同作品有言外之音想结合必须熟悉各种复杂情况,加以剖析,才能把作品写好情志结合,诗乐的教化作用诗乐的美刺作用赋是直接叙述,比是比方,兴是借他物引起所说之物传里引刘安《离骚传》称赞屈原《离骚》是引古代的人物来论刺当世批评汉大赋追求辞藻而内容空洞汉大赋“与三代同风”在《艺增》里引《诗》提到“增”,即夸张内容和形式问题,强调内容重要性主张贵今文论流派脉络表两汉文论,对《诗经》、《离骚》、《楚辞》、《汉赋》提出不少新的论点这时期儒家的文论已涉及创作论、鉴赏论和教化作用,道家的文论以探索创作的体验和精卫的构思为主文章所体现的作家精神气质、作家的天赋个性和才能,是独特的,不可强求,也不能传授。以“文气”为文章的特征,用为写作和批评的准则四科八体着重讲创作构思,提出想象空间,突破空间、时间限制;提出情和物关系,提出结构问题;根据内容确定风格;创作应该注意问题:章节安排、辞理、纲要、独创性等。建立一个文学理论体系,以明道为根本;按照经书的特点来创作;注意文学的新变,向《离骚》学习论诗,情志结合论赋,提出义的雅正论作家的风格,从“才、气、学、习”四方面去探讨伦作品风格,分为八体,构成相反四对文学演变规律作家论鉴赏论专论五言诗用诗来反映生活主张“文已尽而意有余”,要有言外之意把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特别推重曹植、陆机、谢灵运。最注重文采魏晋南北朝的文论,成就最突出的是刘勰,建立了文学理论体系,创立了创作论、文学史论、鉴赏论。北朝崇尚质朴,在文论上显得贫乏。强调思想内容,反对浮艳的文风。又主张文章要靠天才“兴寄”即有寄托,指《诗经》的美刺,反对齐梁的采丽。纠正齐梁以来浮艳的文风,推重作品的思想感情。诗论,注重诗的艺术学提出诗有七德:识理、高古、典丽、风流、精神、质干、体裁。注意取境,“见奇句”,“观其气貌”,即注意艺术性。一方面注意思想感情,另一方面,有取于六朝诗的文采,兼重艺术性把梁陈诗称为“嘲风雪,弄花草”,提倡“风雅笔兴”,即陈子昂的“风雅兴寄”,主张美刺学古文须从道德修养入手创作时要说心里话,去陈言,不用古代语,用当代散文去写作提倡气势,即理直气壮,把情感和思想按照语言的自然节奏恰切表达出来,破除讲究对偶、声律、辞藻的骈文魏晋南北朝的文论,成就最突出的是刘勰,建立了文学理论体系,创立了创作论、文学史论、鉴赏论。北朝崇尚质朴,在文论上显得贫乏。内容深厚充实才能写好,根据内容来构成风格,有的激厉,有的和顺,有的明晰,有的从容提出“韵外之至”,即“咸酸之外”的“醇美”,即“味外味”提倡平淡梅用平淡、苏用豪迈,来纠正偏重浮华的西昆诗风在简淡中含有深厚的情味,发展了司空图的“味外味”的观点主张以学问为诗,用各种词语典故来描绘物象主张诗要“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腾”,“其词婉,其意微”,反对苏诗的议论、黄诗的用奇字典故诗论。宋代诗论与唐代不同。唐代讲情韵之美,宋代讲思想深刻主张“汉、魏、晋等作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又称“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继韩愈之后,再次发动古文运动,反对晚唐以来又兴起的骈文。反对“弃百事不关心”懂得古今各种事物、是非的道理,才能写出好文章写文章要行云流水推重南唐李璟、李煜父子与臣子冯延巳称柳词格调不高称词别是一家,只有晏几道、贺铸、秦观“始解知之”主张词要格调高,浑成,“铺叙”,“典重”推重辛词诗论。宋代诗论与唐代不同。唐代讲情韵之美,宋代讲思想深刻文论。宋代文论与唐代不同。韩愈讲气势旺盛,偏于刚健,欧阳修讲情韵之美,近于委婉曲折;唐文艰深奇特,宋文平易自然,曲折变化。词论主张刚健,认为刘琨的诗可追建安风骨。主张天然,赞美陶渊明的诗。主张情调高,赞美阮籍《咏怀》。主张真实,反对潘岳的虚伪。主张慷慨,赞美《敕勒歌》。诗论称周邦彦的词“深厚和雅”;又称“词要清空,不要质实”;称姜夔《疏影》、《暗香》等曲调“不惟清空,又且骚雅”。着眼在艺术性方面。词论推郑光祖“乾坤膏馥”,“锦绣文章”,赞美他富有才华。推鲍天祐“搜奇索古”,说他的戏曲“多使人感动咏叹”,又称他“苦劳心呕断肠”。称睢景臣《高祖还乡》“制作新奇”,能看到戏曲成就。曲论主张学唐宋古文。主张要有独立见解,创作要有新意,有创见,有自己本色。提出文章代口舌,一种意见创出一般言语。文辞比唐宋派更接近口语,更活泼。既反对复古派模仿汉魏盛唐,又不满于唐宋派学唐宋的肤熟,也不满于公安派的代口舌的俚浅。要求创造一种孤僻幽独的境界。文论前后七子都讲格调,主张学汉魏盛唐一是太高了小说的地位,把《水浒传》的地位提高到与《史记》、《汉书》、《左传》并列,二是称它善于写生。说这书写了无数人物,包括各种知识,极为推重。赞美小说的感化作用,可使“怯者勇,淫着贞,薄者敦”指出小说的真实性在于合情合理。推重行家的戏曲,表演时“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讲明代戏曲,“论声调”,要“以调合情”,又注意宾白,“要美听”;还讲究戏曲的教育作用。探讨情景相生,“以情理想取”,“才著手遍煞,一放手又飘忽去”,要抓住诗的灵感,对灵性有启发。提倡“隽永超逸”,去司空图《诗品》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味外之味。引用“伫兴而就”,等诗性来时再写。称韦应物、柳宗元写得“风怀澄淡”。他追求一种有诗意有情味的境界,写的含蓄就是神韵,缺点是脱离丰富斗争的生活。认为“宋诗近腐,元诗近纤”,推明前后七子诗为“大雅”。主张“穷本知变,以渐窥风雅之遗意”,推求诗言志,不作字句模仿。文论曲论诗论性灵说就是提倡写诗要有真性情、真感情。只要反映真性情,奇艳也好,各种不同风格也好。优点是反映诗人的真实感情,缺点是对于反映淫思艳意也加赞美。推重《左传》、《史记》是义法的代表作,不用辞藻,靠语言的澄清来发光辉,靠内容的深厚来显瑰丽。通过字句音节来推求神气,推求散文的艺术性提出散文风格的阳刚阴柔之美。文章风格不同跟作家性情一致。突出地谈到人物性格。研究人物形象语言性格前所未见。指出神怪小说实际上是指极真之事和极真之理,能够通过神怪看到它的实质。各种境界,含有各种道理对戏剧的创作和表现作了深入的说明确定戏“为一人而设”“为一事而设”,即确定一个主角和主线来组织全剧。戏曲论桐城派论文讲义法、神气、刚柔,但对内容的深厚有所不足诗论小说论提倡以学问为诗“实”是实事,“举一孝子……凡属孝亲所应有者悉取而加之”,这就是集中概括“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设身处地”,“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说以人肖一人”戏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