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性瞬间一代摄影大师布列松布列松(1908-2004.8)被誉为当代世界摄影十杰之一的举世闻名的抓拍摄影大师——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先生(Henri•cartit•Bresson),l908年生于法国塞纳一马恩省诺曼底的富商家庭。他儿童时代即酷爱美术,放弃继承家业选择了剑桥大学学习文学和绘画。曾从师画家戈登奈和安德烈•洛特。生于法国,1930年游历非洲时开始使用照相机拍摄照片。作为摄影史上著名“决定性瞬间”美学的缔造者的布列松是法国名门迦勒底人的后代,是上流社会的聪明人。他居住在距巴黎170英里远的一个古老的小镇上,小镇的生活奠定了他的人生之路和以后的成就。小镇里,有他的爱妻拉特娜。曾拜访过这里的日本摄影家川原舜说,由于拉特娜不喜欢烟味,所以布列松在妻子面前从不吸烟。在这里,布列松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新兴艺术---摄影。这种奇妙的、神秘的、罗曼谛克式的生活代表了布列松的艺术风格。1952年出版前期作品集《决定性瞬间》,这本在两周之内完成的小册子却对世界摄影的形象超过了半个世纪。他认为:“一个人、一个事件,都具有决定性的瞬间。这一瞬间决定了此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决定其典型意义”摄影家的使命,就是“抓住这一瞬间,再抓住那一瞬间”“要把眼睛、头脑和心灵放在一条瞄准线上,这一条瞄准线和现实世界相扣的一刻,就是决定性的一刻”“摄影是唯一的能够把精确的和瞬息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冉玉杰教授:“构成画面的视觉因素,在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时间,能够达到最完美的和谐”用相机思考用镜头分析用照片诉说布勒松的摄影作品,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拍摄得十分自然,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在拍摄过程中,他从来不对拍摄的对象进行摆布和干涉。“安排出来的照片是没有生命力的,很容易被人遗忘。”针对某些喜欢带着预定的设想在生活中摆布的人,布勒松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拍摄照片,应该尊重现实,现实生活往往比我们头脑中所想象的要丰富的多!”因此,布勒松的摄影方法就是现实生活中进行快速的抓拍。他是举世公认的抓拍大师。布列松1932年才开始拿起相机拍照。这是一张早期的代表作。斯维勒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画面里一个撑着双拐的残疾儿童,他后面正在嬉戏的孩子们对此有不同反映。其中一个坏小子甚至要想恶作剧,被另一个孩子抱住。照片拍摄得十分生动,画面结构也相当严谨完整。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代表性名作。在前景中跳跃的男子,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广告中跳跃女郎相似,一前一后,互相呼应,相应成趣。这个拍摄瞬间,也就是布列松心目中的“决定性的瞬间”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但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表现一个男孩: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的走回家去,好象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抓拍是布列松一生所坚持的基本手段。他从来不去干涉他的拍摄对象。美国模范监狱所见(1975)瘦削的腿脚和手臂竞能从狭窄的铁栅缝里伸出。怒吼的嘴巴隐约可见,这所“模范监狱”究竟“模范”到了什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布列松善于在日常生活的场景里发现隐藏着的问题和内在矛盾。他说:“摄影,意味着在若干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同时认识出现象的本质,又能快速地把有含意的形式,严密地组合起来。这是一种使自己的头脑、眼睛、心灵同时集中在同一个轴心上的活动。”1936年,英国乔治六世举行加冕典礼,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闻风而至的全国记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富丽堂皇的仪仗队上。布列松却与众不同,他还注意到马路上的芸芸众生。躺在报纸堆里入睡的人物,由于深夜出来“占座”,熬得又困又累,等到仪仗队过来时,他却已经支持不住进入梦乡……。别具慧眼,旁敲侧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挖掘富有情趣的镜头,是布列松所特有的风格。田野景色(1968,法国)布列松所拍的照片,并不是每一幅都有深刻的含意。有些是对形式美的注重和讲究。上图是1968年在法国所拍摄的田野景色,高耸的树林,笔直的道路,S形的透视消失点,不论是线条,还是黑灰白影调,都给人以统一协调之感。《玛丽莲.梦露》此照之所摄,是60年代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明星玛丽莲.梦露。虽然布列松是在梦露不经意时抓拍了此照,但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还是抓住了模特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缝隙中偷看街头演出,另一个警惕地扫瞄着周围的情况,以免被人抓住而引起麻烦。照片的精彩部分是这个男子那种特别的眼神。布列松有时被列入“专在街头巷尾抓拍的摄影家”行列,他善于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照片。纽约(1961)在美国,几乎每一家公司的经理和老板都离不开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秘书,这张照片之妙,是妙在瞬间的抓取上。观众看不见女秘书的容貌和身影,只能看到一只高跟鞋的脚。这就避免了直露,提高了作品的内涵和视觉趣味。坟场中的热恋(1978)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死亡;另一方面又是一代又一代的生息繁衍。这张照以生与死强烈的对比,震撼着观众的心灵。小小的一个画面里,凝聚着人类永远说不清讲不完的故事,这会引发出多少联想和感慨。而这,正是布列松作品的与众不同,特别耐人寻味的地方。大师不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加题目和说明,全是别人后来加上去的。以下作品有些就没有没有题目,。克什米尔,1948一群穆斯林妇女在斯列纳嘎山上向着在喜马拉雅山后升起的太阳祈祷。在拍摄的一瞬间,穿着富有地方色彩服饰的的教徒在如此壮观的环境中形成了一幅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的画面。日本情色父与子理发迷雾中沉睡着的流浪者大师本人很害羞,从不让别人拍他,他的工作证。大师活了九十多岁,作品都是一个世纪来的见证。26柏林墙边(1963)德国柏林东西分别占领十六年后,东柏林方面于1961年8月12日至13日工资突击建功立业立起柏林墙,其目的是防止西方的渗透和干扰。布列松的这个镜头,表现三个柏林人站在一个高台上,观看墙那边的情景。1948年至1950年期间,布列松在东方的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中国渡过了三年,在中国居住的一年中,有六个月是在国民党垮台之前,六个月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初。特别是1949年他在中国期间所抓拍的上海抢购黄金风潮和国民党末日等照片是作者忠实记录蒋家王朝覆灭和中国人民斗争伟大胜利的历史见证。这些作品现已成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1958年至1959年,正当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大庆之际,布列松应中国邀请曾访华三个月。解放前中国老人苦难的眼睛(1948,南京)1948年冬至1949年春,布列松先后采访了中国的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拍下来折,照片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布列松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摄影家。著名的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B·格林曾说:“看上去,布列松的摄影好像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4.北京(1958)1958年,布列松曾再次来华摄影采访。在一个科技展览会里,一群观众,好奇而又精神专注地观看着电视图象,布列松不动声色地拍下了当时的真情实景。他说:“我感到最大的愉快,就是别人看了我的作品而感到真实。”1969年,布列松用了一年的时间准备他的摄影作品展览。该展于1970年在法国巴黎大宫殿展出。1973年以来,布列松重操绘画艺术,但有时也拍摄一些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