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创新学习的活力紫星小学赵林凤课堂教学是教师依据教案在课堂上所进行的师生间双向互动活动。在这种双向互动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说:“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语文课堂教学则应是语文学科发展学生创新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个性的主阵地。”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其核心就是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是把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充分体现人的自身价值和本质力量,尽力为人的主动和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消除“师道尊严”的影响,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博爱、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理解、关心、鼓励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心自由地体现和舒展,使学生语文学习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交流、多表达。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自然会拉近师生间信息交流,产生和谐共振的教学效应,这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品质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的从小养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二、创新教学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生动教学情景时,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奋点,能大大促进大脑工作,促使各种智力因素发挥作用。创造新颖的教学情境,容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领路人,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进取创新的动力。反之,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课堂教学就会缺乏生气,变得机械沉闷起来,根本就谈不上创新了。课堂教学中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必须要树立一个新颖的学生概念——学生是人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生物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结合体。简而言之,学生就是创造性的运用符号学习一切陌生东西从而生成理想自我的人。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设法把学习从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学生内在的强烈的动机,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或将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道理展现为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然后引出问题或学习任务;或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去发现要认知的对象,与别的事物的差异,找出它的特征及其运动和变化的状态,从中受到启发,产生好奇心,然后带着愉快的心情、高涨的热情参与探究活动。这种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发现认知对象奥秘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源泉。如在教学《林海》一文时,先向学生介绍大兴安岭的地理位置,然后接着介绍八十年代的它遭遇的大火灾及当时的情况,让学生对神秘、广袤的大兴安岭产生一些向往,增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顿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成了激活语文教学的巨大推动力。三、引导角色转换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的高度有效。”而语文教材是用无声的文字展现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刻画个性鲜明的任务特点,形象性、生动性是它的鲜明特征。为了让静止的文字在学生头脑里活起来,采用引导学生转换角色,设身处地的去思考、感悟从而经历一个感悟事理、体验情感和发展语言的过程的教学方法能把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与创新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创新热情。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层次的体验英雄为了战斗胜利,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境界。在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转换角色,问:“假如你是邱少云,当烈火烧身时,你会想些什么呢?”于是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被焕发出来了。不管引导学生转换成什么类型的角色,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想、去说、去做,从而经历一个感悟事理、体验情感和发展语言的过程。事实证明,孩子们一旦进入课文中的角色,就如同给他们的思维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其个性也就自然得以张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性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为会创新的人。四、诱导问题争论,激活创新思维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语文的多样性、丰富性决定了语文教育是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为师生提供了创新的动力和空间,因此我们不能搞“一言堂”、“一刀切”。教师应少作结论,推迟结论,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辩论的舞台,抓住疑点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在问题争辩中明辨是非曲直,追求真知灼见。不唯书是从,不唯权威马首是瞻,敢于向书本和权威挑战。如在教学《跳水》一课,不要仅仅只停留在引导学生认识“船长”这一人物形象和抓重点词句理解体会的层面上,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还有没有别的能让孩子脱险的办法?让学生相互讨论,说说自己的办法,学生的创造力在这里得以激发,说出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办法,有打死猴子让孩子自救、有在甲板上铺软垫让孩子跳,有些认为船长让孩子跳海再面临一次较大的危险办法根本就不是最佳办法……教师不必急于一一作出判断,允许孩子保留自己的观点。教师千万不要把任何事情只有一种解决办法的思维模式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起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是可以运用多种办法来解决同一问题的观念。让学生有广阔的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空间,在思维发展过程中经历一个从自悟而得到的创新学习过程。五、营造创新空间,开掘创新潜能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宽松、愉悦的空间里,他的身心会被放松、心理压力也会减轻,这样一来,思维也会相对活跃起来,反之,如果一个人生活在紧张、压抑的环境里,它的思维也会相对呆滞。如果一个老师冷言厉色,学生就会噤若寒蝉,在这种情绪中,学生的心理闭锁,创新潜能难以开掘。而在语文教学中,仁者见人,智者见智的地方特别多。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营造宽松的创新的空间给学生,将教与学视为平等对话,互相沟通的关系,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多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以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如读一段文章,教师这样问:“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你还有什么疑问?”“比较一下,这几种看法,哪一种做适合你?”等。这样,教师始终处在从旁指点的地位,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容易形成浓厚的创新学习研究的氛围。而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评价总是热情鼓励,并且尊重学生的每一个见解,每一点发现,我们老师应常将“你真会想”“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真会动脑”的评价语言挂在嘴边,这样会对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对激发学生高涨的创新研究的欲望,都大有推动。久而久之,学生会刻意去求新、求变,拥有各种标新立异的思想,以博得老师的评价。他们常常会对教材的表达方式、思想内容、教师的讲解、别人的发言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养成不惟书、不惟上,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向一切事物挑战的勇气,变得越来越有创造力。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贵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把学习语文与创新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生动、活泼,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