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这个城市和十字军东征的功过—史上最强耶路撒冷王国史(一)在此前《一文读懂耶路撒冷》文章中,我提到将会推送有关耶路撒冷、罗马帝国、十字军东征的深度长文。今天我们就开始吧。顺便说一句,《一文读懂耶路撒冷》的原作者已经加了我个人微信。近期我还会推送他的有关好文,关于他的个人情况将在以后详细介绍。今天要开始的是一篇有关耶路撒冷王国兴衰史的强文。文章虽然以耶路撒冷王国作为主线,但又不仅仅只是谈到这个王国。毕竟在耶路撒冷的历史上,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文章更多涉及到了耶路撒冷这个三教圣城的前世今生,十字军东征的暗黑历史,东罗马帝国的兴衰,等等等等。更多的精彩还需要同学们去发现。这篇文章很长,而且有很多不同版本,绝大多数版本都不全,多方比对查证,乃至付费买文,勉强做成一个全本。浩浩荡荡7万多字。所以我会分6-7次推送。同学们慢慢欣赏,绝对值得收藏。先来说一说这个耶路撒冷拉丁王国。它又称耶路撒冷王国,是一个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以后于1099年建立在南部黎凡特(SouthernLevant)的天主教王国。其版图包括现在的以色列、黎巴嫩南部和约旦东南部。该王国持续了近两百年,准确的说是192年:从1099年直到1291年最后一块领土,阿克(Acre),被马穆鲁克摧毁为止。它的历史被分为了两个明显不同的时期。第一王国从1099年持续到1187年被萨拉丁几乎完全侵占为止。在随后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该王国又于1192年在阿克被重建,并持续到1291年该城毁灭为止。这个第二王国有时又被称为阿克王国。下面,我们开始第一部分。作者不明、源于网络原作者序:写在前面的话这些下面将要写下和整理出的文字,完全是看完老斯2005年的大片『天国王朝』(KingdomofHeaven)怨念未尽的产物……不是什么严肃的历史评论。更不想进行什么宗教和种族的对比(本人信奉儒家,算是宗教白痴)。所以,基本上,列位看官就把它当作一个趣味性的历史小品来看好了。插播一下:《天国王朝》是一部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奥兰多·布鲁姆、伊娃·格林、爱德华·诺顿等主演的历史题材电影,非常值得一看。剧情大概是这样子的:十二世纪的法国,青年铁匠贝里昂无意间知道自己是十字军将领戈弗雷失散多年的私生子。为了寻找救赎,巴利安跟随父亲前往耶路撒冷。骁勇善战加上品格高尚,贝里昂几经征战成为赫赫有名的武士,不但深受国王赏识,美丽的公主西贝拉也对他芳心暗许。而他也深深地被当地陌生而奇特的文化吸引,然而随着战役增加,带来无尽的杀戮和掠夺,贝里昂终于领会父亲训言中和平的真义与生命的真爱。耶路撒冷王故去,新王继位。好战的新王挑起战争,萨拉丁率领撒萨拉逊骑士要收复他们的圣地——耶路撒冷。危急之时,贝里昂挺身而出,誓言捍卫“天国王朝”。(源于豆瓣)『天国王朝』这部电影本身,选择了耶路撒冷这么一个敏感的话题,完全可以看出导演的野心不小。说实话,敢于用耶路撒冷说事的片,不是极品,那就该是十足的烂片。可是要说老斯的片子是烂片,实在是说不过去,俺首先100个不同意。想当年『角斗士』这么烂的剧本,都被老斯死马当成活马医,愣是把个阿斗扶起来了。作为电影人,老斯的确是天才。可是老斯毕竟是西方人,也生活在中西方政治冲突的今天。如果编入百年后的历史课本,也就是说老斯作为个体,必然有其历史、国家的局限性。当然,这个局限性,你有,我有,咱大家都是有的。所以,老斯的『天国王朝』对于人心与历史的反省,特别是对于欧洲中世纪十字军那段黑暗血腥史的揭露与批判,就显得有些隐讳了。总的来说,始终是有些隔靴搔痒的感觉,抓不住重点。电影中最吸引我的,是耶路撒冷拉丁王国(CrusaderKingdomofJerusalem)及其在当时所面临的政治与文化环境。我们都知道,一个同宗同文的国家或者说是某个世界在海外建立殖民地,该殖民地的统治阶级经过多代的繁衍生息之后,其文化和生活习惯都会被当地所同化——特别是当地文化更加强大而先进的话。而在十字军东征的当时,东方世界的文明确实是优秀于西方世界的。所以,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统治阶级中土生土长的一派与从西方世界新近前来的贵族之间,不仅有着直接的利益冲突,甚至于他们之间对于穆斯林世界的态度恐怕都是迥异的:土生的贵族因为对当地文化的认同,对穆斯林会报以天然的同情,可能更希望与之和平相处;而新来的贵族有着原生地的宗教狂热,对穆斯林的态度更是显而易见的。于是,这两派之间的矛盾存在,是肯定的。因此,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的统治阶级内部如何协调,并且这种调和将如何影响整个王国的外交和军事决策,将是我以下文字讨论的主题。当然了,如果是纯粹的政治军事上的东西,我们这些女孩子是很难真正感兴趣的——我们感兴趣的,恐怕更多是民俗、民族感情、社会文化这些细腻的东西,或者是骑士、徽章、玫瑰这些具体有趣的物事。促使我去啃这段晦涩生僻的历史,很多是来源于这部电影的细节。比如同样在看这部电影,我的男性朋友们会在打斗、攻城时睁大眼睛,然后对那些武器的应用和军队的变阵大声讨论;而我和我的女性朋友们,却会对那些异域风情的服饰、生活用具,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津津乐道。这是男性与女性兴趣的不同。在下面的文字中,我会尽可能地把它们都顾及到。好了,废话已经说了这么多了,下面进入正文。1、不得不说到的背景1.1耶路撒冷“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这是犹太人的口传圣经『塔木德』(Talmud)中对耶路撒冷城的赞美。这个位于地中海与死海、约旦河之间的城市,将是我下面所讲到的历史发生的主要舞台。它是统治时间长达140年的耶路撒冷拉丁王国(CrusaderKingdomofJerusalem)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该地属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湿润多雨,每年4月~10月为旱季,全年平均气温在13~26℃。耶路撒冷地处西亚“肥沃的新月地带”西南角,夹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两大文明地区之间,又濒临地中海,因此,它是沟通尼罗河流域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纽带,腓尼基人开辟了地中海的航运之后,由于西亚南部是阿拉伯沙漠区,东西方的通商贸易均需以巴勒斯坦的北段为通道,如此,该地区就成为亚、非、欧三洲的交通枢纽和周边国家与地区争霸的军事要冲,各种文明的因子在这里碰撞、交融。希伯来-以色列民族正是在对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以及迦南本土文化的吸收、改造和超越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一神论宗教文化,耶路撒冷则是这一文化最集中的象征和体现。耶路撒冷(Jerusalem),这个名称,根据传统的说法,是取自两个希伯来文“ir”——意思是城市,和“shalom”——意思是和平。耶路撒冷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体现着人类最崇高的渴望,即全人类的和平。耶路撒冷这座城市的文明史可以追述到距今5000年以前,其所在地最早叫“耶布斯”。相传大约5000年前,阿拉伯迦南人中一个名叫“耶布斯”的部落从阿拉伯半岛迁徙到这里定居,并以部落的名字命名此地。而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犹太王国创始人大卫征服了这个地方,将它作为犹太王国的都城。接下来,它先后被巴比伦帝国、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所统治。公元1076年,耶路撒冷落入塞尔柱人之手。以色列统一王国的第二王大卫对原本是一座山顶小城的耶路撒冷进行了扩建和改造,并将以色列人旷野游牧、半游牧时期象征耶和华上帝与以色列民同在的约柜迎至城中。大卫王之子所罗门王即位后,在耶路撒冷兴建了壮丽的圣殿,约柜就安放在圣殿中的“至圣所”之内。圣殿既是王室献祭、祷告的场所,也是国家举行全国性的宗教祭祀活动的地方。这座城市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所罗门王死后,统一王国分裂为二,北国以色列经数迁都城最后定都撒玛利亚,南国犹大则继续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尽管北国统治者出于与南国对抗的目的,于分裂之初就在北国建立丘坛和新的神殿供人们崇奉,但耶路撒冷的圣城地位依然得到南北两国百姓的尊重。公元前722年,北国以色列为亚述帝国灭亡,构成北国的十个部落的人口被掳至亚述境内分散居住,逐渐被同化,成为消失于茫茫人海中的“10个丢失的部落”。南国犹大则一直存在到公元前586年,那一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的大军攻陷了耶路撒冷,摧毁了圣殿,并将犹大百姓中的精英分三批掳往巴比伦。沦为“巴比伦俘囚”的犹大人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对耶路撒冷的向往成为他们绵绵不绝的企盼。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征服了新巴比伦,次年,波斯帝国的居鲁士王下诏允许犹大遗民返回耶路撒冷。他们在回归领袖所罗巴伯和尼米尔的领导下,又重修了城墙和圣殿——“第二圣殿”,建立了政教合一的自治共同体。正是在回归时期的公元前5世纪,以色列民族宗教完成了从古代以色列宗教向传统犹太教的转化。注:下面有几段内容在我最初找到的那个版本中并没有。但我在别的地方发现完整版本应该有这些内容,但只有做成图片的,也就是下面的这几张图片,同学们凑合着看一下,好在也就在两三段内容。之后的内容都是文字版。然而,历史总是事与愿违。这片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许是背负了太多的信仰,承受了三大宗教的精神寄托,耶路撒冷实在不堪重负。虽然名为和平之城,但几千年来围绕它的,恰恰是从未止息过的腥风血雨、战乱频仍。人们太过爱它,因为爱它,便都想将之据为己有。为了争夺圣地而发生的战争,恰恰是人类历史中最为残酷野蛮的部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通过政治课本读到这样的句子:世界的麻烦在中东,中东的麻烦在阿以,阿以的麻烦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城曾经先后18次被毁灭,成为废墟后,毁城者还要用犁再铲一遍,灭绝任何让人怀念的种子,但它又一次次奇迹般地重建,每一次复兴后依然汇聚着这世上最狂热的爱和恨。耶路撒冷的不幸,也许就在于它被迫去承担了走向极端的多元文明在零距离碰撞时产生的爆炸。1.2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自公元11世纪末至13世纪下半叶,西方基督教世界在教皇的号召下,以从东方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为名,对地中海东部的中、近东地区进行了前后间断或持续性的、时间长达近200年的战争。这篇文章所讨论的主题——耶路撒冷拉丁王国即是十字军东征取得的最大战果之一。参加这些战争的基督徒身缀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这场战争既是宗教性质的,同时也是一场为掠夺土地和财富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是西方封建社会向外扩张和获得财富的手段。说其完全是挂羊头卖狗肉可能有些过分,但是宗教的确为它披上一层欺骗世人与愚弄信众的光环。无论从战争对当地人民生活所产生的破坏,还是从战争的过程来看,十字军战争都可以定性为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历史学家惯常将十字军东征划分为八次: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公元1096~1099)背景:1095年,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皇帝亚历克修斯一世因不堪塞尔柱土耳其人的攻击,向教皇乌尔班二世求援。同年11月27日,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莱蒙召开的宗教会议发表演说,号召基督教国家抵抗土耳其人的入侵。他的号召得到了十分热烈的响应,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于是展开了。这次的十字军主要由诺曼、意大利、法国的骑兵和步兵组成,亦有不少热情的基督教民众自发参加。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作战地图结局:1097年,十字军到达了通往耶路撒冷的门户——安条克,开始展开围城战。由于当地有十分坚固的城池,故这场围城战一打便打了八个月。后来,安条克在城内奸细的出卖下,终于被十字军所攻陷。1099年,十字军抵达耶路撒冷,同年7月15日,十字军终于成功攻占了这座圣城。他们在城内进行了血腥屠城,烧杀虏掠了两天。十字军认为屠杀异教徒是光荣的行为。十字军在所占领的土地上建立了四个十字军国家。分别是:耶路撒冷王国(1099~1187,1229~1244)、安条克公国(1098~1268)、的黎波里公国(1109~1289,始为伯国)和埃德萨伯国(1098~1144)。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公元1147~1148)背景:伊斯兰教攻灭埃德萨伯国,德皇康拉德三世和法王路易七世组织第二次十字军。法王路易七世和日耳曼皇帝康拉德三世率领十字军进行第二次东征,目标为大马士革。这次的十字军在出发时约有25000人,但在途中,日耳曼军队被歼灭,法国的军队亦不时受骚扰。1148年,十字军抵达叙利亚,那时的十字军只剩下约5000人。结局:1148年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