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课件草原景人2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老舍一生创作丰富,作品大多取材于下层人民的生活,善用北京方言。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蒙古包,蒙古族同胞居住的一种房子,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陈巴尔虎旗,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西北部,海拉尔河下游。这里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农产品有小麦、油菜籽、甜菜等。3一碧千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翠色欲流低吟奇丽迂回疾驰襟飘带舞马蹄蒙古包礼貌拘束鄂温克羞涩摔跤偏爱天涯4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作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自己初见草原的惊喜、赞叹之情。解读课文5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草原很辽阔但却美的并不空洞。6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比喻品词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精笔细描,表达出满心的喜悦,“绿毯”指草原,“白色的大花”指羊群。“绣”字表达出作者对草原、对羊群的喜爱之情。7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作者将草原比喻成一幅挥毫泼墨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的线条柔美,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8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种境界”指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线,颜色清脆,似在流动,富有生机。9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河!比喻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河比喻成“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的清澈与弯曲回旋的特点。“河”后的感叹号,表现了作者一行人“走了许久”后看见河的惊喜之情。10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裙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喻成飞动的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11热情迎接激情相见主人用具有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来款待客人,主客频频举杯敬酒并不忘以歌助兴,充分表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大家都沉浸在彼此的热情当中,心中满是喜悦,所以“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12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怎样理解这句话?•“何忍别”意为“怎能忍心分别”,“话斜阳”意为“在夕阳下告别”。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13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依依话别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练的诗句总结全文。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14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是情景交融。全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感叹赞美之情。本文情景交融的方式大体有哪几种?答: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时的惊喜、赞叹和离开草原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二是精笔细描。如说草原如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淳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1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怎样理解这句话?•“何忍别”意为“怎能忍心分别”,“话斜阳”意为“在夕阳下告别”。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16景人空气清天空明颜色美线条柔远方迎客握住不放热情款待尽情联欢1718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1920丝绸之路的得名: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第一次把从中国中原地区,经新疆而抵中亚的陆上通道翻译为“silkroad”,翻译成中文就是“丝绸之路”。这就是丝绸之路得名的由来,后来所指范围逐渐扩大,另外还有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21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22矗凹戎循鸵匕贸芝奂(róng)(chù)(矗立)(āo)(凹陷)(戎装)(mào)(tuó)(鸵鸟)(贸易)(huàn)(zhī)(芝麻)(美轮美奂)(bǐ)(xún)(循环)(匕首)231、边自由朗读课文,边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24(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25(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26(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27(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282、走进“丝绸之路”,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29(1)时间:公元前115年。30(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31张骞(?—前114年),汉中城固(今陕西城固)人,西汉著名探险家、外交家。他曾两次出使西域,一次出使云南,两次随军出征匈奴。他官至大行(负责外交事务,位列九卿),随卫青出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张骞32张骞拜别汉武帝图33张骞出使西域图34(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353、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36(1)隆重。①找出有关句子:◇“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37(2)热情。①找出有关句子,朗读这几个自然段。②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38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39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40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内,位于敦煌市城西北约90公里处。阳关,位于敦煌市城西南70公里处,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4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424344袁鹰,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解放日报》编辑、《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等职。他写了大量的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有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散文集《风帆》《第十个春天》等。45新疆建设兵团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状况,着眼于祖国的安全和统一,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部队官兵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担任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兵团以转业官兵为基础,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城乡青壮年,按照“不与民争”的原则,在天山南北艰苦创业,把亘古荒原改造成机械化、规模化的大农场,并新建了现代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有利于加快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进步,这不仅是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需,而且是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46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本文以白杨为线索:看白杨→议白杨→表心志→小白杨。47精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反复研读,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48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第十二自然段)49(1)白杨树外在的特点是什么?内在的精神是什么?答: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白杨树内在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50(2)白杨树和边疆建设者有什么相似之处?答: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与白杨树的内在精神神似。白杨树: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边疆建设者:在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地区,建设者们听从祖国安排,放弃家乡各方面相对优越的条件,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儿需要就在哪儿安家。51(3)由此可以体会到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法?答: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由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52•2.出神、沉思→微笑→严肃↓沉思↓微笑53•出神、沉思: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微笑:听到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严肃: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沉思:由白杨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微笑:

1 / 156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