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颜色文化黄在我国古代,黄色是至尊、至贵的象征,因为它是帝王之色,明亮的黄色烘托出一种皇家气象。帝王的服饰、车骑、仪仗多以黄色为饰。北京的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被视为尊位的屋顶,盖有黄色的琉璃瓦。汉代以前,中华民族并不尚黄。黄色的地位在朱红与黑色之下。《礼记·檀弓》记载:“殷商尚白,西周尚赤。”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殷商的陶器以白色的较为精致,多作祭祀用品,主要有贵族使用。秦王朝建立后,按照“五德终始”的说法,自认是水德,崇尚黑色。史实表明,汉代以前华夏族并没有尚黄的观念,汉初也不尚黄,而是尚赤,只是到汉武帝时,才改尚赤为尚黄。他接受的董仲舒的学说,进行了多方面的变革。董仲舒对邹衍的五行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阐释,按照这种学说,五行相生相克,每一个朝代都代表了五行中的一德。在金、木、水、火、土五德中,木居东,尚青;火居南,尚赤;金居西,尚白;水居北,尚黑;土居中央,尚黄。董仲舒以黄色为最美的色彩,并说“王者黄也”。黄的“身价”也就随着“黄色居五行之中位”而越来越高,尚黄的观念便愈益牢固,就连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也自认为是“黄天当立”了。此后,黄色与皇家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赵匡胤在发动陈桥驿兵变时,部下将黄袍往他身上一披,就意味着要当皇帝了。明代虽也尚赤,但皇帝的话要写在黄纸上,称“誊黄”。皇帝的文告用黄纸书写,称为“黄榜”。明清时期,为皇家征发财赋和徭役的户口册子被称为“黄册”。清代尚黄之风更为突出。清代皇帝“龙袍,色用明黄”。进入近代以后,清廷效仿西方国家有国旗之制,遂制定和使用黄色龙旗。清代宗室人员系黄金色的带子,“黄带子”就成了清代宗室的别名。一般的臣民,如未得到皇帝的特许,则不得用黄色。连雍正时的大将军年羹尧,因擅用鹅黄色荷包和黄包袱,被认为有“不臣之心”,成为被定死罪的罪状之一。红古今中国有一种崇尚红色的民族心理。传说中的神农氏被称为炎帝,炎红色有关。孔子说:“恶紫之夺朱也”,显然老夫子讨厌紫色,喜欢红色。楚文化是一种崇红的文化,刘邦依楚兴汉,自称“赤帝之子”,此后汉家人马尽崇红色。红色被作为权贵的象征。有大功的诸侯住朱门,坐朱轩,穿朱衣,再后来朱红是朝廷命官服色,通常是三品以上方可服朱。低层的人则只能穿青衫,平民又称白丁,以示与穿朱衣的人有高低之分。不仅如此,下层人民也崇尚红色。西汉有赤眉军,金中有红袄军,元末有红巾军,义和团有妙龄少女身穿红衣的“红灯照”。老百姓有了喜事,要用红色来装饰。新娘要穿红衣,新郎佩带红花。一个人走了运,人们称为走了“红运”;某人受到重用,就被称为“红人”;影视界和戏剧界极有作为与威望的人,称为“红星”、“红角”;民间赏喜钱,给压岁钱,分红利用的是“红包”。崇尚红色在“文革”中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人们佩带红袖章、捧红宝书,街上红旗招展,到处是一片片红色的海洋。颜色在人类长期的实践活动中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在中国人尤其是汉族人民心目中,红色热烈,象征庄严、吉祥、喜庆、鲜艳,与福、禄、进步、革命更相联,因此十分崇尚红色。国人所喜的红色是与火相似正红,在古人看来这才是五行的正色。宫殿庙宇的墙为什么是红色到过北京的人,都会真切的感觉到天安门、故宫、中南海的红墙。仔细思量:不论是皇帝君王住所、佛门境地,或是后人崇祀先贤之祠,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所有的墙垣都是红色的。民族学家与考古学家认为,这与祖先最久远的原始崇拜有关。在偏远的云南山区,至今有的少数民族常常用血把全身抹得通红,他们相信这可以避免恶魔的侵害,免除灾疾。在湘西苗族的祭祀活动中,巫师身着红袍,手摇铜铃来驱散妖魔,红袍的直接作用是防止邪魔靠身。北京山顶洞人被发掘时,奇特的埋葬习俗令人费解:死者周围撒了一圈赤红色的铁矿粉,考古专家认为,山顶洞人当时已有灵魂观念,他们在下葬时陪葬一些生活用品以供死者继续生活,而火是不能缺少的。火是红色的,便用赤铁矿粉来表示红色,代表火。世代相袭,火、血、太阳便都用红色来表示。皇帝、神灵所居之处,大墙刷上红色,庇佑君王贤灵不受骚扰,这红色便成了最好的保护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