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张国凤备导学案时间:5月26日备课组长:张国凤统稿时间:月日签审:上课时间:月日导学案顺序号:学习目标1.解题,知道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2.正音,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家庭——父亲:班彪作品——史书:《汉书》弟弟:班超(投笔从戎)辞赋:《两都赋》妹妹:班昭(续写《汉书》)诗:《咏史诗》《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2、写作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3、关于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词语1.拜:用一定礼仪授予某种官职。译为“授……官职”。2.除(举、辟、授)拜官授职如:予除右臣相兼枢密使。3.擢:提升官职。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降级、平调升级。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滴水石穿·夯实基础】一、自主学习1、欣赏《苏武传》录音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读音、断句和语气);2、教师朗读范读。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疏通字词。二、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正音1、①昆邪..王()且.鞮.侯()缑.王()②於靬..王()浞.野侯()棫.阳宫()③稍迁至栘.()中厩.()监④数.()通使相窥.()观⑤使牧羝.()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⑦故使陵来说.()足下⑧拥众数万,马畜.()弥山⑨子卿尚复谁为.()乎⑩何以汝为.()见⑾置煴.()火,覆武其上⑿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⒀当.()⒁檠.弓弩()⒂啮.()⒃单于弟於.()⒄扶撵.()⒅更.嫁()⒆勿.功德()⒇虽蒙斧钺汤镬.()2、注意断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三、整体感知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1.学生各自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2.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文意。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过程创意反思重难点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2环节预设导入、目标—自学—讨论—准备展示—展示—巩固—检测—小结预设问题及方法提示1、朗读。2、细读。3、重音和节奏的把握。设计课题学习目标重难点环节预设6.黜:与“罢、免、夺”相同,就是免去官职。课题苏武传1课型预习+展示班级:姓名:板书设计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主备:张国凤备导学案时间:5月27日备课组长:张国凤统稿时间:月日签审:上课时间:月日导学案顺序号:学习目标会通过对比的修辞能分析出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一、1.再读文章,教师串讲、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2.分小组进行展示,教师总结归纳升华。二、课堂探究1.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2.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1)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①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②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③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2)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①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兄弟都被汉武帝害死;②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闻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③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④最后指出汉3.文中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进行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显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张胜和苏武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卫律和苏武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过程创意反思(1)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2)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重难点重点、难点:目标环节预设导入、目标—自学—讨论—准备展示—展示—巩固—检测—小结课题苏武传2课型预习+展示班级:姓名:预设问题及方法提示1.教师讲解后学生进行展示2、教师归纳升华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原因: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①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是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唯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②而李陵是一代名将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使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霑衿”,可见尚存羞恶之心。李陵和苏武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4.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总结)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设计课题学习目标重难点环节预设主备:张国凤备导学案时间:5月27日备课组长:张国凤统稿时间:月日签审:上课时间:月日导学案顺序号:学习目标1、知道文章每部分的主要内容。2、能总结出苏武的性格3、知道刻画苏武性格所用的方法5.总结苏武的性格。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6、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以自杀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活下去,但活的前提是以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个人生死全然置之度外,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课堂检测】一、基础训练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它的前四史是、、和。2、班固,东汉著名的、,《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的辞赋家,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二、能力提升1、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段,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第二部分是文章第38段,主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过程创意反思重难点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板书设计课题苏武传3课型预习+展示班级:姓名:环节预设导入、目标—自学—讨论—准备展示—展示—巩固—检测—小结三、拓展探究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苏武的性格特征上,用了什么方法?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1)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在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于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2)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了起来。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第三部分是第9、10段,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2、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词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首先,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虽然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预设问题及方法提示小组合作交流,分组展示设计课题学习目标重难点环节预设主备:张国凤备导学案时间:5月27日备课组长:张国凤统稿时间:月日签审:上课时间:月日导学案顺序号: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重点字词的释义2、会分析特殊句式的句式类型3、会做相关练习题【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____”同“____”)2.与旃毛并咽之(“____”同“____”,____)3.去草实而食之(“____”同“____”,____)4.空自苦亡人之地(“____”同“____”)5.信义安所见乎(“____”同“____”)6.请毕今日之(“____”通“____”)7.因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