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与特点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比较含蓄、隐蔽的形式,运用文化、制度、管理、隐性课程等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触动、震动、感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方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直接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显性方式,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明确,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比较规范。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与特点1、提出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活》里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他认为,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方面的成长。这些价值、规范、态度、动机并非是学术课程中获得的,而是经由学校的非学术方面,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2、特点教育内容上比较隐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隐藏在一定的活动及其活动周围的环境中,受教育者没有直接感受到自己在接受这方面的教育,然而活动及其活动周围的附加物、伴随物却传达着这些信息。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渗透式教育方法(二)陶冶式教育方法(三)实践体验教育方法渗透式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方法。隐性教育的内容应广泛渗透在教师教书育人、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中。自觉运用渗透式教育方法,要选择合适的载体:一是活动载体让人们在参与活动中身临其境、亲自体验、亲自感受,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发生变化,受到教育。它强调的是活动气氛,自己感受,没有其他中间环节,缩短了教育时间,扩展了教育空间,提高了教育效率。二是文化载体利用文化载体,是寓教于文的有效方式。文化是人类在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成就和精神财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文化载体,形成文化氛围,实现氛围管理,就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范人。三是传媒载体在社会信息化条件下,传媒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载体。充分发挥传媒载体的作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四是管理载体利用管理载体,是寓教于管的有效方式。它是运用一定的组织纪律或行政措施来约束、规范和协调人们的行为,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作风的方法。通过管理载体实施教育,必须以建立、健全和贯彻执行管理制度为前提。(二)陶冶式教育方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健康、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使人文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陶冶式教育方法,揭示了陶冶的基本特征。陶冶中所包含的真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化,转化为个体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三)实践体验教育方法是指组织人们自觉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社区的管理和建设,自觉参与各种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活动,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方法。举例: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等建设,学生勤工助学活动,青年志愿者和三下乡活动等,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体现实践体验教育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