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区详细情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书实验区名称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区负责人林木西学校名称辽宁大学主管部门辽宁省教育厅申报日期2008年6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制二○○八年四月2填写要求1.请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项要填“无”。2.格式要求: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3.“所属类别”请填写:创业教育、软件工程、文科、生命科学、经济学、法学。4.著作、教材、论文须已刊登在正式期刊上或为正式出版物,截止时间为2008年5月31日。31、实验区基本情况实验区名称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所属类别经济学建立时间1998年实验区负责人姓名林木西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年月1954.12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教授/博导/院长联系电话(手机)024-6220245013504001356电子邮箱linmuxi@lnu.edu.cn传真024-62202454通信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中路66号邮编110036实验区前期工作基础经济学专业是辽宁大学的优势专业之一,也是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专业。1950年代建校伊始,即在经济学系设置该专业。1980年代中期,政治经济学专业成为省级重点学科,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名列全国第一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我校也以全国第一获得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998年,“辽宁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以下简称“教学基地”)被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13个经济学基地之一,200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在全国13个“基地”中名列第七名,在地方院校中名列第一名)。辽宁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国家重点教学基地(辽宁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为建设单位;以国家重点学科(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金融学)和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为依托;以第一批国家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和省级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民经济管理学)以及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一批本科教学团队(经济学)、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经济学、财政学)为建设平台;以国家级教学名师为负责人;以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具有丰富教学和教改经验的教师群体为核心;以在教学第一线的中青年教师为骨干。本实验区前期工作基础如下:1、师资队伍建设2003年,本实验区负责人、辽宁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教育中心主任林木西教授被评为全国高校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本实验区专兼职成员中赫国胜教授为全国优秀教师,张桂文教授为省级教学名4师,杨志安教授为省级教学名师和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带头人,崔日明教授、王厚双教授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入选者。十年来,本实验区多名教师被评为辽宁省中青年学术骨干、辽宁省学科“拔尖人才”、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辽宁大学优秀教师和“十佳教师”。2、课程建设2004年,政治经济学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精品课程;财政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国民经济管理学等先后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3、教学成果2005年,由林木西教授主持的“‘基地班’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其作为主要完成人的《政治经济学》教材被评为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本实验区还获得了2项省级成果一等奖(见表4-1-3)。4、教材建设从1978年起,我校和南开大学作为主编单位,由谷书堂教授和宋则行教授担任主编,30年来不间断地编写《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简称“北方本”,至今已连续出版第8版)。“北方本”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社会主义部分迄今发行已逾百万册,并于1988、1992、1997年分别获得国家级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资本主义部分1992年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5年,林木西教授参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政治经济学》(吴树青顾问,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本实验区还编写了7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见表4-1-4)。5、人才培养本实验区以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一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较好地掌握了《资本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以及较全面的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知识,做到了“史学论相结合”;二是研究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做到了“教与学相结合”;三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较好地实现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52、指导思想2-1.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1)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思路;(2)坚持以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思路;(3)坚持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学硬件建设、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的实验区建设思路。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定位本实验区建设的定位为“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即以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为中心,努力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史、学、论”相结合,高质量的理论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具有鲜明特色,在全国尤其是在东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教学和教改实验基地;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吸收、借鉴西方现代经济学优秀成果,侧重于创新经济理论研究,并服务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全国重点科研基地;以及全国、尤其是东北地区的理论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基地。2-2.理论研究(社会调研情况,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规律的独特认识,承担与实验区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情况,关于实验区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等)1、社会调研情况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综合处(2006)提供的数字,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开设的经济学类专业16个,专业点1503个,占全部专业布点数的18.33%;全国设置经济学专业的院校310个,占经济学类的20.63%。随着经济学专业布点增加、学生增多,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另据南开大学2006年对4所“基地”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的50份调查问卷反馈,在核心课程设置上,排在第一位的是西方经济学(50份),然后是政治经济学(46份),再次是计量经济学(39份)、国际经济学(36份)……。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对于培养经济学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规律的独特认识根据我校“基地”10年来建设和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规律的探索,逐步形成以下认识:一是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二是培养出来的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基础,同时应较好地把握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三是面向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际,努力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和途径;四是加强实践性教学和实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五是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给合,培养“学科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知识面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63.承担与实验区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项目来源起止时间辽宁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辽宁省教育厅辽宁大学2000-2008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二期建设研究教育部高教司委托研究项目2004.11-2004.12“基地班”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实践辽宁省教育厅2002.1-2004.12高等学校基层教学单位(院系)教学过程管理业绩考核指标评价体系研究——以辽宁大学为试点辽宁省教育厅2007.12-2010.12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系统一体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辽宁省教育厅2007.12-2010.12应用型人才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辽宁省教育厅2007.12-2010.12经济学专业、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研究辽宁省教育厅2007.12-2010.124.关于实验区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论文(著)题目出版社时间经济学教学与教学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基地班”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年辽宁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中期检查自评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定向培养模式辽宁大学学报2005年第10期2005年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本科教学模式的变革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年对如何写好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思考——以经济学科为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年“基地班”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刍议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关于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坚持教育创新,努力提高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培养质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第5期2007年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学学科建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经济学专业教学体系及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73、培养方案3-1.培养目标本实验区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功底、宽厚的现代经济学基础、全面的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知识、熟练的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技术、娴熟的外文阅读能力和听写说能力、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具体培养目标是:①通过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现代经济学基本理论;②能够对中外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当前的学术发展前沿有较好的了解和把握;③较好地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运用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分析工具,对经济社会热点和重点问题进行剖析和研究;④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调研能力;⑤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⑥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3-2.方案设计及可行性(一)方案设计1、加强教学改革(1)明确教学工作思路①加强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方法和能力的培养;②强化“工具”训练,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计量经济学、统计学教学,增加学生上机实际操作能力,强化外语训练,逐步推广“双语教学”;③追踪学术前沿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快教学改革步伐,切实提高教学质量;④从“本科——硕士——博士”连续教育的角度设计培养方案,将本校最好的毕业生推荐到重点大学攻读学位,努力创造条件接收外校的优秀学苗,使学缘结构更趋合理化;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树立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2)实施课程体系改革8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和本实验区的具体情况,对课程体系调整优化。主要体现以下原则和特点:一是坚持专业素质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二是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与应用知识教学相结合;三是坚持知识传承与知识创新相结合;四是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实验教学相结合;五是理论演绎与案例分析相结合。(3)充实教学内容主要内容有:①公共基础课(核定必修课),主要是调整思想道德教育类设课和课时,增加跨类与类内综合知识课程,并增加计算机基础的课时数;②专业必修课(包括核心课和专业课),主要是调整课程设置,做到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更好地体现本专业的教学特色;③选修课,主要是增加学生选修课程的自由度,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④经济学研究和分析工具类课程,主要是强化工具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技术。(4)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了更好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