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框架一、新大气导则主要修订内容二、新大气导则主要条款解读2015年6月,环保部开展“环评和监测工作创新讨论”:提高导则规范的指导性和适用性,增强环评的针对性和科学性2015年9月,环保部评估中心提出“重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工作方案”2016年12月,《新总纲HJ2.1-2016》发布。进一步优化环评文件编制内容,把环境影响评价关注的重点聚焦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和环保措施上。进一步强化环境影响预测,准确选取科学合理的预测模式、方法、参数等,提高环境影响预测的科学性。2016年,环保部提出《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实施方案》,提出排污许可内容与环评管理内容全面对接,需编制报告书和报告表的固定源建设项目均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环境影响评价是颁发许可证的先决条件,环评批复是合法许可证的重要判断依据与时间节点2018版大气导则重构环评技术导则体系新总纲发布排污许可证实施方案修订背景调整优化结构布局整体修订内容竣工环保验收和申领许可证的关系无证排污的处罚问题•适合特殊污染物及二次污染物PM2.5、O3预测方法•新源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排污许可量)方法与规范•达标区和不达标区不同评价方法与要求增加•环境质量现状浓度的获取途径、计算方法和叠加方法•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规范要求•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方法强化•环境现状监测点位,常规污染物采用国家监测网点数据•对环境影响很小(Pi<1%)的项目简化评价内容简化资料收集等级判定结论建议影响预测采用AERSCREEN估算评价等级和范围,评价范围增大一级进一步预测,二三级不预测分为达标区和非达标区影响预测增加二次污染物预测模型增加达标规划和区域环境质量变化评价内容污染源调查、保护目标调查收集气象资料、地形地表参数简化现状监测要求按达标区和非达标区分别进行环境影响可接受的判定增加年均浓度贡献值最大占标率要求增加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结果表大气评价工作内容2008版导则与2018版导则对比2008版导则2008版导则2018版导则变化内容1、适用范围1、适用范围一致2、规范性引用文件2、规范性引用文件新增近年新发布规范文件3、术语和定义3、术语和定义新增部分术语4、总则4、总则体现排污许可要求5、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5、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确定评价等级更新估算模型:考虑复杂地形6、污染源调查与分析6、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强化现状调查内容,简化监测内容7、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7、污染源调查预测二次污染物需调查污染源清单8、气象观测资料要求9、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8、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新增二次污染物预测模型及评价方法,改进大气防护距离确定方法,区别考虑达标区和非达标区10、大气环境防护距离9、环境监测计划1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10、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新增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结果2008版导则与2018版导则对比2008版导则2008版导则2018版导则变化内容附录附录A推荐模式清单A推荐模型清单推荐新增网格模型(CMAQ等)B估算模式所需参数及说明B推荐模型参数及说明新增各模型的参数使用规范C报告书附图、附表及附件要求C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内容与图表新增污染物核算规范表格D其他污染物空气质量浓度参考限值新增推荐其他污染物空气质量浓度参考限值E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新增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调整优化结构布局主要修订内容竣工环保验收和申领许可证的关系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变化•估算模型升级为AERSCREEN模型,并考虑复杂地形对结果的影响•原一级、二级评价合并为“一级评价”•原“三级评价”等效“二级评价”•新增最大影响Pi<1%的项目直接判定为影响很小,作为“三级评价”估算结果2008版导则2018版导则Pmax≥10%一级一级评价(需进一步预测、评价)二级Pmax<10%三级二级评价(不进一步预测,只核算排放量)Pmax<1%三级评价(不进行预测、监测)调整优化结构布局主要修订内容竣工环保验收和申领许可证的关系规范环境质量背景浓度的获取途径和计算方法•参考国家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方法:HJ663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664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六种基本污染物(基本上)取消环评现场监测,以国家或地方环境主管部门公开发布的环境质量现状数据(近三年),作为区域环境质量背景。•项目排放的其他污染物,没有例行监测数据的,补充监测。监测点位减为1-2个监测点,至少应取得7天有效数据。调整优化结构布局主要修订内容竣工环保验收和申领许可证的关系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和预测方法修订•推荐适合PM2.5、O3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模型、评价方法等相关技术方法。•推荐模型新增网格模型(CMAQ等,用于区域尺度PM2.5、O3预测模型)和特殊污染源适用模型(Austal2000、EDMS)•对环评中的环境影响预测从模型的筛选、参数的获取、计算方法和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进行更为细致、系统和规范的规定•重新规定了“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方法调整优化结构布局主要修订内容竣工环保验收和申领许可证的关系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修订•评价结果的判定,以环境质量改善为导向、调整、优化•强调在达标区、不达标区的不同评价要求和评价技术方法•非达标区: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新增环境空气质量增量控制要求:基本污染物长期浓度增量(贡献值)最大占标率小于30%(其中一类区小于10%)与排污许可证制度衔接•规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及结论,满足排污许可证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有效衔接的管理需要汇报框架二、新大气导则主要条款解读1、适用范围适用于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评的大气影响评价参照使用条款解读——1~42、规范性引用文件新增:HJ663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664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HJ819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总则删除:TJ36-793、术语和定义新增:短期浓度、长期浓度、空气质量模型调整:常规→基本污染物、特征→其他污染物删除:长期气象条件、特殊风场、复杂地形4、总则增加新的管理政策(排污许可、自行监测)的管理要求调整优化结构布局条款解读——5、评价等级及范围确定竣工环保验收和申领许可证的关系5.1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评价因子为项目排放的基本及其他污染物。•建设项目排放的SO2和NOx年排放量≥500t/a时,评价因子应增加二次PM2.5。•规划项目排放的SO2和NOx及VOCs排放量达到下表的量时,评价因子应增加二次PM2.5。•选用GB3095、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及附录D中的浓度限值。•上述标准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其他国家标准,但应作出说明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执行。•计算评价等级时,8h、日均、年均浓度换算为1h浓度时,可分别按2倍、3倍、6倍折算5.2评价标准确定调整优化结构布局条款解读——5、评价等级及范围确定5.3评价等级判定•判定依据:估算结果2008版导则2018版导则Pmax≥10%一级一级评价(需进一步预测、评价)二级Pmax<10%三级二级评价(不进一步预测,只核算排放量)Pmax<1%三级评价(不进行预测、监测)•Pmax:最大贡献浓度占标率•模型:采用AERSCREEN估算评价等级,报告书项目计算评价等级时考虑地形参数5.3评价等级判定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七大高耗能行业、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多源(含无组织源)报告书项目提一级•一般城市道路、等级公路、铁路项目按集中式排放源计算•城市快速路、主干道项目只考虑竖井隧道排放口(单个隧道超过1km)•枢纽及干线机场,评价等级为一级调整优化结构布局条款解读——5、评价等级及范围确定5.4评价范围确定•一级评价:厂址为中心区域,自厂界外延D10%,评价范围边长5-50km•二级评价:评价范围边长5km•三级评价:不需设置•枢纽及干线机场:考虑周边城市、最大50km•规划项目:规划区边界外延D10%5.3评价等级判定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不规则厂界:先外延,再取矩形区域得到评价范围调整优化结构布局条款解读——5、评价等级及范围确定5.5评价基准年筛选(新增)•环境质量现状数据•气象资料•综合考虑可获得性、数据质量、代表性等因素,选择近三年相对完整的一年数据5.3评价等级判定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同一年数据5.6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调查评价范围内主要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在带有地理信息的底图标注•列出保护对象名称、保护内容、功能区划,与厂址的相对距离等信息调整优化结构布局条款解读——不同评价等级工作量5.3评价等级判定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一级评价二级评价三级评价评价范围5-50km5km/敏感点调查√√/环境质量现状达标情况现状监测数据达标情况现状监测数据达标情况补充监测√√/污染源调查现有、新增、替代、区域、外部交通源现有、新增、替代现有、新增、替代预测与评价进一步预测//环境防护距离√//排放量核算√√/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参照简化调整优化结构布局条款解读——6、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6.2数据来源基本污染物(取消现状监测):•项目达标区判定:收集环境主管部门发布的基准年环境质量公报数据(年均值)•国家或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中连续1年监测数据(逐日日均值)特征污染物:•优先采用监测网或公开数据,可收集评价范围内近三年监测资料,如以上都没有,再补测。5.3评价等级判定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6.3补充监测•根据污染特征,选择污染较重季节进行监测,至少取得7d数据•以近20年主导风向为轴向,在厂址及下风向5km范围内设置1-2个监测点•如需在一类区补充监测,应设置在不受人为活动影响区域调整优化结构布局条款解读——6、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6.4.1项目达标区判断•六种基本污染物(SO2、NO2、PM10、PM2.5、CO和O3)全部达标,即为达标区•涉及多个行政区,分别评价,均达标即为达标区•未发布达标情况的,按HJ663年评价指标判定,年均浓度和相应百分数24h平均或8h平均满足标准即为达标5.3评价等级判定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6.4.2各污染物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长期监测数据:按HJ663对年评价指标进行现状评价,即年平均浓度和特定百分位数同时达标•补充监测数据:分别对短期浓度进行评价,取监测期间最大值进行评价调整优化结构布局条款解读——6、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竣工环保验收和申领许可证的关系6.4.3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及网格点现状浓度•长期监测点:得到365个逐日序列•补充监测点:取监测期的最大值调整优化结构布局条款解读——7、污染源调查7.1调查内容•建设项目环评污染源调查:源强核算技术指南、排污许可,结合工程分析从严确定•采用网格模型预测二次污染物:区域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报告书的工业项目:受影响新增交通运输移动源•不需进一步预测项目:只调查本项目新增、替代污染源•新建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交通流量和污染物排放量5.3评价等级判定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现状调查重点关注哪些污染源包括项目污染源调查和区域污染源调查明确:区域替代、削减、以新带老、总量来源重点关注现状监测值不能反应其污染影响及变化的污染源(包括被替代污染源、区域在建、已批复的拟建项目)监测期间已经存在且正常排放的污染源不用做详细调查8.1一般要求一级评价:进一步预测模型二级评价:不预测,只核算污染物排放量三级评价:不预测条款解读——8、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8.2预测因子选择有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8.3预测范围(厂址为中心,设XY坐标轴)覆盖评价范围及短期浓度占标率>10%的区域需预测二次污染物,覆盖PM2.5年均浓度占标率>1%的区域含一类区,覆盖对一类区最大环境影响8.4预测周期以基准年为周期,连续取1年网格模型模拟二次污染物,选取1、4、7、10月调整优化结构布局条款解读——8、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8.5预测模型5.3评价等级判定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采用cal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