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材科 学教师教学用书三年级 上册1目 录教科书整体编写思路…………………………………………………………………………1本册教科书的内容与结构……………………………………………………………………4科学家这样做求真求实、风云一生的竺可桢………………………………………………………………5水一、单元概述…………………………………………………………………………………9二、单元教学目标…………………………………………………………………………11三、分课时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3第1课 水到哪里去了………………………………………………………………13第2课 水沸腾了……………………………………………………………………17第3课 水结冰了……………………………………………………………………20第4课 冰融化了……………………………………………………………………24第5课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27第6课 加快溶解……………………………………………………………………32第7课 混合与分离…………………………………………………………………36第8课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39四、参考资料………………………………………………………………………………43空 气一、单元概述………………………………………………………………………………45二、单元教学目标…………………………………………………………………………47三、分课时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49第1课 感受空气……………………………………………………………………49第2课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53第3课 压缩空气……………………………………………………………………57科学 教师教学用书 三年级上册2第4课 空气有质量吗………………………………………………………………62第5课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67第6课 我们来做“热气球”………………………………………………………72第7课 风的成因……………………………………………………………………76第8课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79四、参考资料………………………………………………………………………………83天 气一、单元概述………………………………………………………………………………88二、单元教学目标…………………………………………………………………………90三、分课时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92第1课 我们关心天气………………………………………………………………92第2课 认识气温计…………………………………………………………………95第3课 测量气温……………………………………………………………………98第4课 测量降水量…………………………………………………………………102第5课 观测风………………………………………………………………………105第6课 观察云………………………………………………………………………109第7课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112第8课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116四、参考资料………………………………………………………………………………1201教科书整体编写思路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教科版小学科学教科书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大单元的组织形式,是为了体现科学概念的连贯性和综合性,挖掘科学探究中的思维和认知发展过程,将新课标中的每一个具体知识条目以最优的方式组织到一起。这种组织形式能够在一个较长的学习时间内,以富有包容力的学习情境将散落在不同主题下的具体知识围绕一个更为核心的概念重新编织。用同一个概念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用逐渐发展的概念解决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这种组织形式也符合科学探究的整体性、过程性特点。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探究,经历探究的全过程,体会探究与发现之间的关系,发展对某一科学概念更深入的理解。它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地将某一跨学科概念在各领域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是借鉴学习周期的策略,将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显性化,使师生不必再去识别过程,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理解活动的意义以及注重它们的联结上来。修订后教科书中的每一课一般都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板块划分的目的在于强调它们在探究活动中的功能和在意义联结中的作用。1.聚焦聚焦板块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2.探索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3.研讨研讨板块呈现的是学生在交流、讨论、论证时所应围绕的关键问题。这一板块一科学 教师教学用书 三年级上册2般以疑问句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主题学习的核心,陈述自己的观点,运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解释,在个人论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论证以达成共识。4.拓展拓展板块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活动建议,以便他们在课外开展进一步的探究,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及其他新的情境,或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进行联系。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为了使教科书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支持教师开展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我们希望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做到以下几点。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包括了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维度。课程内容划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和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小学六年学习科学的时间也被区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为了落实新课标的各项要求,我们在本书中对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进行了描述。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目标表述的新变化。根据新课标确定的18个主要概念,我们同新课标一样以陈述句的方式表述了它的各级目标。这种命题式的表述方式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深入理解,也便于区分各个学段教师应该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该理解到什么程度。因此,希望教师能够从科学概念和学习进阶两个方面深入理解和把握每一个单元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既不要任意拔高,也不要随意降低。二、带领学生经历连贯的、有意义的科学实践活动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认识和看待自然世界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几十年以来,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丰富有效的经验。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研讨和论证这个环节仍然很薄弱,还不善于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各项活动联结成一个相互关联、不断推进的整体。希望教师在使用修订后的教科书的过程中,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三、读懂、读好我们的学生小学科学课堂上进行的应是“儿童的科学”,即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也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学习进阶是新课标三个学段划分的依据,对教科书的编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对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特别是从2017年秋季起,科学课的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我们的学生,研究我们的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属于他们“自己的研究”。3教科书整体编写思路四、用好教科书提供的教学工具好的科学课需要用心设计的教学工具提供支持。教科版科学教科书提供的支持工具有:《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包括学生个人活动记录、观点和看法、拓展活动等)、科学词汇(帮助学生学习科学地表达)、班级记录表(记录班级讨论的结果、积累不断增加的事实和证据为反思学习过程提供证据)、科学阅读(延伸学生的认识,扩展认识的视野)和“科学家这样做”专栏(科学家的故事、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科学史资料)。这些教学工具本身也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希望它们能够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4本册教科书的内容与结构三年级上册教课科书由“水”“空气”和“天气”三个单元组成。“水”单元是将水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主题单元。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也是重要的资源。学生可以研究水的一些物理特征,比如水、冰、水蒸气三态及其变化,以水作为溶剂的溶解现象,水作为液体在加热和冷却时的体积变化等。通过这些研究,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水有众多而有趣的特征,更重要的是领悟到正是因为水有了这样的特征,动物、植物和人类才能生存在这个充满水的星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等概念也会有一些初步的认识。“空气”单元是在学生研究了“水”之后,将空气作为一种物质和地球资源展开深入研究的。因为空气无色、无味、体积不固定等特征带来观察上的困难,所以教科书借助大量的体验活动、对比实验、测量活动等,让学生认识到空气不仅具有物质的典型特征——会占据空间、有质量,又有它的特殊性——形状、体积不固定,易压缩、质量小、易流动等。学生还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空气与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有关联,比如流动成风、供动植物呼吸等,认识到空气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由于学习了“水”和“空气”单元,学生学习“天气”单元就有了基础。“天气”单元将引导学生持续地关注天气的变化,用简单的工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测量、记录、分析;在一些数据的支持下,总结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的规律。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就像本册“科学家这样做”栏目介绍的那样,不仅知道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规律隐藏在每天的天气里,还知道仔细观察和认真记录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册学习活动中,持续观察、对比实验、反复测量、数据分析、可视化记录和表达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也相信,这些挑战将激励着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他们能更加积极地探索和思考,收获更多。5科学家这样做求真求实、风云一生的竺可桢竺可桢是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也是气候变化研究的先驱。科学救国 远赴重洋1910年9月,赴美的邮轮从上海吴淞港鸣笛起航,时年20岁的竺可桢站在甲板上,一边回望故土,一边憧憬着未来。如何使中国摆脱积贫积弱、实现国富民强是那个时代有为青年的共同梦想。为此,赴美留学的竺可桢选择了农学。在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里,农业的繁荣、发达和现代化关系到亿万人的温饱,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基础。与他一起同行的还有他的同学胡适。胡适比竺可桢小1岁,5年前他们一起就读于上海澄衷学堂。那时候的竺可桢清瘦虚弱,爱开玩笑的胡适调侃竺可桢说他活不过20岁。竺可桢听闻,开始锻炼身体:游泳、打太极拳、远足……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终生保持运动习惯。他是标准的谦谦君子,不吸烟、不喝酒,早起早睡。也许觉得每一天都是赚来的,竺可桢形成了温和、静默、执着、刚毅和自省的性格。人的人生状态也许是身心两个方面共同调试的结果,慢慢地,他的身体竟然好了起来。竺可桢和胡适在美国学的都是农学。竺可桢先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意识到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巨大,1913年竺可桢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并于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期间,竺可桢参加了“中国科学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