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解释的七种方法系列资料一、借助前后语境如《韩非子》里的一段文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无怪矣?”这段文字中的“素”“缁”是什么意思?如果能够根据下文“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就不难判断,“素”就是下文所说的“白”,“缁”就是下文所说的“黑”。二、借助对称结构利用文言文整齐对称的结构特点,来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如“追亡逐北”的“北”是什么意思?只要我们注意到了“追”“逐”同义,而且它们处于相同的语法位置,那么我们也可以推断,因为“亡”和“北”也处于相同的语法位置,所以它们可能语义相同或相近,因此将“北”理解为名词,意思是“败北的人,逃跑的人”。三、借助语法规律如课文《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乘奔御风”是动宾+动宾的短语,其中的“风”是名词,前面的“奔”也应该是名词。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课本为什么不把“奔”解释为“飞奔”而要解释为“飞奔的马”了。同样,这篇课文后面还有“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其中“素湍”与“绿潭”并列,我们可以根据“潭”推断其对应的“湍”应该是名词,由表示一种颜色的“绿”字推断其对应的“素”字也应该是表示一种颜色。从而理解“素湍”为什么解释为“白色的急流”了。四、借助相邻字词现代汉语如“土地”“房屋”一类的由两个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组成双音节词的现象非常普遍。其实,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上述现象在文言文中也一样存在,因此通过相邻字来解释文言实词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如“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一句中的“秩”,可根据相邻的“俸”推断是“官吏的俸禄”的意思。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借助其他方法验证才可靠,否则可能出错。如上句“秩”可借助字形,“秩”的偏旁是“禾”,与粮食有关,而我们知道古代官员的俸禄可以折算为粮食的数量。根据字形可以推断“秩”是“俸禄”的意思。五、借助现代汉语文言实词不少词义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一些常用词语中,借助这些词语中已知语素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如《陈太丘与友期》一课中“期行”的意思,借助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不期而遇”,可以推断这个“期”是“约定日期”的意思,“期行”就是“相约出行”的意思。这篇课文“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一句中,“引”和“顾”是什么意思?借助现代汉语“引体向上”可以得知,“引”就是“拉”的意思,借助成语“瞻前顾后”得知,“顾”就是“回头看”的意思。六、借助例句推断如“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的“分”,课文《三峡》中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课本注解为“夜分:半夜。”“夜分”中的“分”,就是“半”的意思。借助课本例句,可以对“夜分”的意思做出正确推断。如《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的“简”就是“选择”的意思。初二《核舟记》一文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一句,其中“简”就是“挑选”的意思。利用学过的课文中积累的词语,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新课文甚至课外的文言文。这种“滚雪球”式的学习,效果很好。七、借助汉字字形课文《曹刿论战》中“齐师伐我”一句中的“伐”是什么意思?“伐”字可以分解为“人”和“戈”,人拿着“戈”这种兵器当然就是“攻打、征伐”的意思。又如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中“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跣”字的左边是“足”部,可以推断这个与脚有关。“徒手”是“空手”,“徒跣”就应是“赤脚”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