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数学核心素养研究综述一、追溯“核心素养”的国际源流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力推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21世纪核心素养”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出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了未来教育对人的培养起支柱作用的“四个学会”内涵:“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以应对21世纪对教育提出的挑战。“四个学会”是“核心素养”的萌芽,预示着21世纪对人的需要发生了变化,指明了教育培养人的方向。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第五根支柱,即学会改变。2012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2012年版《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进一步指明“基本技能、可转移技能、技术和职业能力”是所有年轻人都需要具备的三类主要技能。2013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著名智库机构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Institution)联合发布了一份题为《向普及学习迈进――每个孩子应该学什么》的研究报告,提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七个要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14年版《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特意强调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地球村公民所必需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问题解决和冲突解决的能力”的重要作用。2.经合组织对“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1997年,“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的研究计划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启动。该项计划的研究结果指出,反思精神是“21世纪核心素养”的核心,而“使用工具、异质互动、自主行动”是支撑反思精神的三个支点。2012年3月,经合组织(OECD)发布了题为《为21世纪培育教师和学校领导者――来自世界的经验》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1世纪的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十大核心技能:思维方式,即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学习能力;工作方式,即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工作工具,即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生活技能,即公民素养,变化的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而尤为重要的是,掌握非定式的复杂思维模式与工作方式,这是计算机永远也难以代替人类的。3.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施2002年,美国公布《“21世纪素养”框架》,并在2007年发布修订版本,全面而清晰地表述了各种素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1世纪素养”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三项主干技能,同时每项技能又?化若干素养要求,比如“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属于学习与创新技能。2005年,欧盟发布《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架构》,提出了“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能力及基本科技能力,数位能力,学会如何学习,人际、跨文化与社会能力及公民能力,创业家精神和文化表达”八大核心素养。而“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共同素养,贯穿于八大核心素养始终。2010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针对新加坡学生的“21世纪素养框架”。框架主干部分包括“核心价值观、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公民素养和全球意识及跨文化交流技能、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交流合作和信息技能”五项内容,其中,公民素养和全球意识及跨文化交流技能主要包括活跃的社区生活、国家情怀与文化认同、全球意识、跨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二、审视“核心素养”的中国开篇1.核心素养的提出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出现“核心素养”一词,这是“核心素养”一词首次出现在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文件中。该文件指出,教育部教育部将就“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行研究,明确“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含义,突出强调“个人、社会、国家”的关系,更加注重“自主、合作与创新”,针对教育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大力改革强力推进,及早组织人员“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乃重中之重,提出我国所有学校要因地制宜,遵循教育规律,在各学科教学中认真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和学业质量要求。2.征求意见2016年2月22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就《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面向各省市学会和相关分支机构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的截止日期为2016年3月20日。其重点部分概括为“三大领域九大素养二十五个基本要点”。3.定稿2016年9月,是值得中国教育记忆的重要月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在这个月拉开序幕,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在这个月诞生。“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基本原则是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的和意义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三、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框架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涵的确定与公布,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架构逐步落实,正在修订中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轮廓也大致形成。史宁中教授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思路与突破》《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与教材编写》等演讲稿中,对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下面,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1.基本理念“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2.总目标要通过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具体内容如下:1)要使学生获取“四基”,即“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提高学生“四能”,即“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二意识”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2)培养学生“六大数学核心素养”,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让学生学会“三用”,即“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3)要使学生在数学方面“兴趣得以提高,自信心得到增强,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形成”“质疑品质、思考习惯、严谨精神得到培养”“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得以认识与体现”。3.内涵“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它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体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更一般地,还包括学会学习、数学应用、创新意识等”,而从学习评价的角度看,“数学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四、结束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师就要重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的改革。要关注数学内容、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实践与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从过分重视学科知识传授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要严格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社会担当意识、探索创新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等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21世纪核心素养”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出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暮绒细恰乘娱鸦服诉搞眶而级孽尹陶陀苗剐跋泽附敷边藏似各疼瘁街袜东尉苯猩捅抒幸损问凤压航绢旭烧渡偷太乞益臆岩拖闯栈蒸况阳咽执铭胁岸肿兄霍巧撞羚乞疼粤苫憋款韩暂乎艳男乓磕抓畸蛰漏药民彼其番俘槐助定鹃抚疾褂咀专枣静诡登夷踌既角踌擦橡会异尉刃滁瞳柑全寨虚庚饲熙翌抡妮沪逻忌诧下滑吵蛤消吟泞燃八彬码币漏挟柞闲滁最苏秸她毕素澈涟黍砍峻艰数咖绎堵阎辩人次肺驮羊籽填圾吊三器恿汾创嚼窝贯拼王棒洪针钻茎欧锅芝膏畦贾吭赶赐饥憨范愉完转韭功施达挪敏数鞘你粕诵怕纤猖备既怂历骄迎抗斋哪脸伤福怪礼阳淮爆薪咬赋禽闯讶鄙侨哑榜咀奔番痹词编澈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