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内帘外,花与人俱“瘦”--走近李清照李清照(约1084--约1155)济南(今属山东)人,横跨两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当时就广为流传,人们争相效仿,称其词为“易安体”。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有《漱玉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作者简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风“婉约正宗”南渡前:表现悠闲、闺情、相思清丽婉转《如梦令昨夜雨疏》《如梦令常记溪亭》南渡后:表现怀旧、思乡、思国沉郁凄凉《武陵春风住尘香》《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作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岁左右,赵明诚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这首词应该作于这一段时间。整体感知卷帘人是谁?卷帘人对花事的态度怎样?帘内主人公对花事的态度怎样?探讨:卷帘人没发现雨后花有何变化,观察是粗心,感情是淡漠的。词人是惜花情深,体察是细腻的。合作探究•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一个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首词构思之巧妙,历来为词论家所称道,请就此词作赏析。•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一个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刻画了一个爱花、惜花的年轻女子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伤春、惜春以及对美好事物珍惜的情感。•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①拟人。“绿肥红瘦”中的“肥”和“瘦”用比拟写雨后海棠花的叶和花,形象生动。•②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叶和花,十分贴切。•③设问。“知否”问得寻常,答以“绿肥红瘦”,妙语天成,奇妙无比。•④反复。“知否、知否”。•3、“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首词构思之巧妙,历来为词论家所称道,请就此词作赏析。•明确:这首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感悟“绿肥红瘦”的惜花情本词写惜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从“试问、却道”来看,词采用了什么形式表现情感,因而显得活泼。本词也是写惜春词,但情感却一般惜春词不同,说说你的感受。对话惜春而不伤春。小结名家点评周汝昌:一篇小令,才共六句,好似一幅图画,并且还有对话,并且还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可能是现代的电影艺术的条件才能胜任的一种“镜头”表现法,然而它却实实在在是九百年前的一位女词人自“编”自“演”的作品,不谓之奇迹,又将谓之何哉?醉花阴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词是李清照早年的作品,也是词人在重阳节时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一首著名的相思之作。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而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听朗读结合名家点评,初步感知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理解“人似黄花瘦”的思绪朗读:本词是丈夫外出游玩,诗人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而作。朗读之后说说本词的情感基调怎样,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明确:寂寞,忧郁。表达了重阳佳节之时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独。合作探究•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2、上片中有个词眼,请找出,并赏析。•3、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似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描绘画面,品味言外之意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品味:“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瑞脑销金兽”,看着瑞龙脑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2、上片中有个词眼,请找出,并赏析。明确:“凉”或者“愁”。这两字,一内一外,前后呼应,透现出的是心灵深处的孤独凄凉,这种情感在下片又含蓄地得到进一步地深化和强化。“凉”字,不仅是秋风的凉爽,更是词人独守空房的悲凉心情的反映。表面写天气和季节导致人身体的“愁与凉”,实则是含蓄地表达词人因为相思之痛而孤独和寂寞的心情。•3、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似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明确:①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②“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③描写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消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④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名家点评吴熊和《唐宋诗词探胜》:李清照论词鄙薄柳永“词语尘下”,这(指“莫道”句以下)三句就是柳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意,表示思念之深。但表达时屏绝浮花浪蕊,选择了不求秾丽、自甘素淡的菊花,既是重九即景,又象征着一种高雅的情操。以它自比,温柔蕴藉,又绝无浮薄之嫌,更能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比喻巧妙,以花喻人瘦。不仅在于形体上,词人饱受相思之苦,“为伊消得人憔悴”;更在于精神上,秋风萧飒,菊花因风吹雨打即将凋零,爱菊之人不仅怜菊且伤别自怜,风姿憔悴,苦于行将萎谢于西风中的黄花。以景见情,以物拟人,写出为相思所苦的憔悴女子形象。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词苑丛谈》瘦——“词眼”名家点评清许昂霄《词综偶评》:结句亦从“人与绿杨俱瘦”脱出,但语意较工妙耳。清谭莹《古今词辩》:绿肥红瘦语嫣然,人比黄花更可怜。若并诗中论位置,易安居士李青莲。夏承焘《唐宋词欣赏》夏承焘《唐宋词欣赏》:在诗词中,作为警句,一般是不轻易拿出来的。这句“人比黄花瘦”之所以能给人深刻的印象,除了它本身运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妥当,也是其原因之一。她在这个结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带动宕语气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写动态的“帘卷西风”,这以后,才拿出“人比黄花瘦”警句来。人物到最后才出现。夏承焘《唐宋词欣赏》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联成一气,前面两句环绕后面一句,起到绿叶红花的作用。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好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这首词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首词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这点精神,因而它确实称得上是“词眼”。以炼字来说,李清照另有《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为人所传诵。这里她说的“人比黄花瘦”一句,也是前人未曾说过的,有它突出的创造性。整合:揣摩“瘦”、“酒”后的爱--知人论世寻“愁”因探讨:这两首词共同的意象是什么?你是如何认识诗中情感产生的原因?探讨:瘦,酒。(帘内的人,帘外的花)正是因为对于丈夫,生活,生命,自然的爱,才使她有独特的体验与才情。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