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个案汇总考试焦虑和同学关系的咨询个案基本情况张同学,系河北某中学高三学生,女,因临近高考,心里压力大,尤其父亲陪同前来寻求咨询。张同学总成绩在班上处于中等水平,能考上二本的希望不大,但自己不愿意念专科。在所学科目中,英语成绩较好,能够考120分左右,物理成绩比较差,经常不及格,由于心理压力大,现在英语成绩也不如以前了,物理成绩越念越没有兴趣。张同学自述在考场上总是感到紧张,心慌,不能集中精力,平时会做的题,在考试时经常会出错,科任老师也是这个说她。英语课考试下来后,由于成绩不理想,老师曾找她谈话,希望她以后努力学习。她感觉到自己对考试充满了担心,很怕自己考得不好对不住老师的期望。现在心情很不好。张同学还谈到和她的同桌好朋友的关系问题。同桌同学成绩和她差不多,总希望自己能够超过自己的好朋友。两人在做同样地题目,如果好朋友做出来了,而自己没有做出来,自己就会很急,马上要同学听下来给自己讲这道题,如果对方不给自己讲,她就会用指甲掐这个同学的手,经常掐出血印。同学最后没有办法只好给她讲,但给她讲的时候,往往不能集中心思听同学讲解。个案分析求助者面临的问题可以归为三个方面:首先,张同学存在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有两个重要内容,一是存在生理症状反应,如张同学在考试时存在心慌、紧张、无法思考问题等表现,一是存在担忧心理,张同学担忧自己对不住老师的期望,基于这两个方面表现可以诊断她具有考试焦虑。其次,张同学在人际关系特别是同学关系上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与同桌好朋友的关系上。朋友之间是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关系。张同学在家里是老小,有四个哥哥均已成家,父母和哥哥对她都很宠爱,养成自己比较自我中心,在人际互动中,比较关注自己的愿望,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表现出来就是只要自己不会的地方,就马上要同学来给自己讲题,而不管对方在做什么。目前这个交往模式已经给她带来了相当的心理问题。第三,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物理科目成绩太差,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考目标的实现。咨询方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咨询集中在张同学关注的前面两个问题上面。对于考试焦虑,我们经过咨询讨论决定从两个方面来解决,首先是学习肌肉放松练习,在咨询室里实际演练了放松方法,她基本掌握了肌肉放松步骤和方法,咨询者告知同行父亲放松要领,要求父亲指导练习,并要求求助者每天练习三次,每次练习3遍,坚持练习半个月。其次,针对观念上的问题,我们采用了自我置辩练习方法,要求求助者写出自己的担忧,寻找支持自己担忧的证据,寻找反驳证据,根据正反面的证据得出结论,写出这种担忧给自己带来的危害,最后指出自己该怎么办。在咨询室对这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练习,求助者基本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同学关系问题,首先启发求助者认识到平等和尊重对于维持朋友关系是很重要的,启发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对待好朋友的态度是把自己对待爸妈和哥哥的方式转移到同学中来了,这种方式对待同学是行不通的。对待同学我们需要尊重。接下来,我们具体讨论了在同学已经做出来题目自己没有做出来时,应该和可以怎样给同学提出要求请同学给自己讲解题目的方法,并且在咨询室进行了演练,求助者表示自己已经基本掌握。咨询效果整个咨询过程历时90分钟,求助者对于自己的问题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并且初步掌握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离开咨询室的时候求助者的心情很轻松,已经不像刚进咨询室时那样抑郁低沉了。疗效的巩固还需要求助者继续在家练习和接受咨询师继续指导。如果在进行两次咨询求助者的这两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完全解决,至于物理学科太差的问题可以留在后面的咨询过程来解决。(郭召良博士)研究生生涯规划咨询个案基本情况刘某某,男,22岁,北京某大学一年级研究生。因考虑到就业形势严峻,希望提前做高生涯规划,前来咨询。刘某某希望在研究生期间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企业管理课程之外,还想掌握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方面的课程,共计需要学习四、五十门课程,由于学习的课程比较多,倍感压力太大,怕这些课程都学习不好。同时有同学和朋友告诉他,书本知识并不重要,经验才是最重要的,不知道自己还该不该花这么多时间读书。其次,自己希望考博,因为家庭并不能支持自己继续读书,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咨询过程首先,给刘某某进行了职业兴趣探索测验,包括生涯憧憬、愉快的经验和生涯度假计划等测验,发现刘为社会——企业——艺术型人格,其性格特征与职业理想吻合,刘的职业选择恰当而合理。其次,根据职业兴趣探索测验结果,发现刘同学在研究方面缺少兴趣,因此,继续努力考取博士似乎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快乐。刘同学认识到考博只是让自己有面子一些,对自己的理想似乎没有直接帮助,刘同学暂时放弃了考博士的想法。然后,我们一起探讨了专业知识与时间经验之间的关系,刘同学认识到实践经验对于一个从事市场营销的人来说非常重要,但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是不能少的。因此,我们探讨了这两个方面时间的安排和分配问题。确定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安排计划。接下来讨论了各门课程学习的时间分配问题。刘同学掌握了时间分配的办法和技术。咨询结果整个咨询过程历时2小时。刘同学前来寻求的问题均已得到了解决,心中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他感到很满意。(郭召良博士)学习问题1.某四年级的小学生A,有一个让父母颇为头痛的难题:做作业不看题目,平常有父母在身边提醒倒也可以应付,可一旦考试就糟糕了,老师不会在考试时帮他念题目,于是总是张冠李戴,答非所问,考试成绩自然“惨不忍睹”。可如果有人帮他念着题目他基本能一一完成。父母不知对他说了多少遍,要先看题目,甚至动用了武力,可小A“临阵”就忘记了。为此,小A由父母陪伴来到我咨询中心。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小A的问题多半出在父母身上,长期以来的“陪做功课”使小A养成了依赖的习惯,虽说父母是为了提醒他而无奈相伴的,可这恰恰无形中成了小A的“病因”。咨询员一方面给家长提出了要求:改变“陪读”的方式,另一方面用小A可以理解的语言同他交流,使他自觉地意识到“问”与“答”的关系,随后采用“代币法”确定行为目标、奖惩方法,促进父母与孩子共同摆脱“陪读”的困扰。2.用心“两”苦的“陪读”——早该割断的“脐带”:珊珊,今年五年级。因为学习困难,祖父母陪来咨询。看上去整个人显得没精打采,瘦瘦的身躯、苍白的脸,缩在座位中好象直不起腰。祖父母谈起珊珊的学习,又心疼又心焦:珊珊目前的学习在班里已处倒数水平,作业做得相当得慢,别人一个小时能完成的量,她两、三个小时还完不成,甚至要四、五个钟头。这样严重影响了睡眠,常常要搞到十一、二点才能上床。长期如此,身体怎吃得消?而第二天的课堂上肯定又要瞌睡,即使勉强听讲,也已神游四方了。上课注意力难于集中,当然听课效果大打折扣,晚上的作业又是难于应付。珊珊又不好意思问同学,只好硬磨,磨到深更半夜,祖父母催促时草草收场。就这样:做作业慢——睡得少——听课不集中——做作业慢,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珊珊的祖父母伤心地说,看着她长身体的年龄这样受罪,心疼得厉害,又没有办法。珊珊的父母都在国外,只有他们老小三人为伴。珊珊学习这样辛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珊珊从小做功课就是爷爷奶奶相伴左右的,一、二年级的功课容易,爷爷奶奶也可以辅导,珊珊做功课不会时,爷爷奶奶总会抢着帮她。结果珊珊养成了一个习惯:爷爷奶奶不在身边,就不能自觉做功课,总会一个字写半天,一个题看半天,直到爷爷奶奶来催她。另外在课堂上,珊珊偶尔听不懂或没注意听时,也会不怎么在意,“反正爷爷奶奶会教我!”可见作业慢、上课“走神”已是“老毛病”了。勉强过了三、四年级,到了五年级,功课难了,许多数学上的题目、解法,爷爷奶奶也不会了,唯一能做的只剩下“陪着珊珊”。于是出现了开头的一段“辛酸”故事。要解决珊珊的问题,并非举手之劳。一要补她的学习漏洞;二要调整她的作息时间;三要培养良好、独立的学习习惯。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事,需要她本人、祖父母、学校老师都给予积极的配合才可以,而且当务之急还要考虑她的身体健康,解决睡眠问题。其实,象珊珊这样被“陪做功课”长大的孩子,现在并不在少数。不同的只是珊珊现在是五年级,那些孩子只有一、二年级;珊珊是由爷爷奶奶陪着,其他的孩子可能是爸爸或妈妈。在大人看来,陪做功课是督促孩子,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的专心程度,不去做小动作;另一方面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发现、讲解,一举两得。然而事实上,“陪做功课”对孩子而言,却极易形成双重依赖:其一,思维上。知道有大人会陪他做功课,有不懂就会有答案,自己动脑的主动性降低了,甚至往往大人在旁边根本也不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觉得这么简单,孩子迟疑就是不会,于是会将答案脱口而出;即使稍给孩子思考时间,孩子也已形成了“思维依赖”,懒得自寻烦恼,等一等反正就会有答案。于是原本孩子通过做功课进行知识巩固的时间,成了家长“温固而知新”,孩子动手不动脑的过程,实属“傀儡”之举。有的孩子在“陪读”下竟连考试时题目都不知读,乱做一气。其二,情感上。现在城市里的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本来孩子就缺乏玩伴,情感上不乏孤寂感。一旦做功课时,被陪惯了,很难适应自己一人在家时独立作业的过程。这两重依赖又会影响孩子课堂的专心程度,很多孩子将课堂学习时间用于玩耍、想入非非,而回家做功课时间成了家长给上课、练习的时间。试想一天的课堂学习怎能用课后家庭作业来补足,况且家长并非专职教师。长此以往,出现珊珊的辛苦也就在所难免了。家长往往过于自信,对孩子过于不信,不信他们小小年纪会安排时间,会整理书包,会动脑筋,会钻空子,所以尽可能关怀备至,结果最后想放手时却难放手,因为孩子真的在他们长期的“代劳”下,变得“不会”了。因此为人长者,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切勿滥施爱心,否则真可谓“用心两苦”!3.“一天48小时该多好”——学与玩矛盾吗?:小晟,小学四年级,人长得精精瘦瘦,眼睛又大又亮,一看就是个聪明的孩子。母亲一边叹气一边数落他:真不知是不是上辈子欠他的,我在外面做事已经够辛苦了,回来还得看他做作业,越大越不懂事。放学早回家,也不会自觉做作业、看书,非得“盯”他不可。稍不注意,就开始玩溜溜球,这么大人了,整天玩这个也不知道烦。老师都说他很聪明,可就是只想着玩,学习一点都不要!小晟在一旁反驳:谁说我不要学习?我也想学习好,可又不能说好就好,我每天不是都没时间玩吗?连我想看的动画片都没得看,就剩玩溜溜球了,还说我光玩。唉,一天要是有48小时该多好!小晟真的功课这么多吗?时间真的不够用吗?据母亲反映,小晟同班同学多数大半作业在学校就做好了,快的根本没有回家作业,可小晟在学校根本不做,只抓紧时间玩。其实就算将功课都带回家做,集中精力也不会超过1个钟头。而小晟是根本不想做,做起来有时也很快的。况且虽然现在成绩中下,但有时也有考高分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他不能将“学”与“玩”的时间分配好,长期的被动作业,使他总认为作业很多,很耽误时间,做完了作业,也就没了玩的时间。其实是他拖延了作业时间,每次功课都在无奈下完成,效率极低。小晟的学习历程中,同样有母亲陪做功课的历史,而且他一、二年级时成绩还是很好的,母亲每次考试都为他制定了复习计划,帮他复习。后来三年级小晟开始偷懒,不愿记东西,成绩下来了。母亲开始额外布置作业,希望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其学习成绩,但小晟却恰恰向反方向走了。因为小晟发觉母亲每次布置的额外作业量与每晚做完学校作业到睡觉这段时间成正比,剩余时间多,额外作业多,如果校内功课做得慢,没时间了,也就不做额外练习了。聪明的小晟找到了“玩”的窍门,干脆在学校不做功课,等回到家母亲逼时再慢慢做,先玩个够再说。如何帮助小晟及其母亲呢?关键在于小晟的时间管理。首先让小晟选择到底要“进步”还是“退步”?回忆是成绩好时轻松,还是现在舒服?小晟想想说,成绩好时轻松,当然要进步。然后与小晟一起计算除吃饭、睡觉、个人卫生及学校的时间,周一至周五,剩3.5小时,这将专门用于安排学与玩。“学”就只算做作业,而“玩”则随他安排,他选了看动画片、看课外书与玩溜溜球。接着计算各项活动的时间,让他感性上认识到“学”与“玩”是矛盾统一的,“学”得好,则额外时间多,“玩”得也痛快;否则学不好,玩得也不好,甚至还要再从睡觉、吃饭中扣时间补偿。在反复将“学”与“玩”权衡后,他与母亲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