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胸部X线影像解剖二、气管及支气管X线解剖•一、气管及支气管X线解剖•1、气管:正位片上,为纵行低密度气柱状阴影,与脊柱重叠。气管下段左缘稍凹,为主动脉弓压迫所致。侧位片上,气管由前上方斜向后下,前后壁平行。•2、左右主支气管:正位片侧位片二支气管造影及肺段X线解剖•主支气管进入肺门分出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及亚段支气管构成支气管树。•肺段支气管通向肺段,肺段的名称与肺段支气管的名称是一致的。•正常肺段的范围在普通X线片上不能直接显示。1、右侧支气管的分支与肺段•(1)右肺上叶支气管与肺段:分支、肺段•1)尖支与尖段•2)后支与后段•3)前支与前段•(2)中间段支气管:无分支且胸片不易显示•(3)右肺中叶支气管与肺段:分支、肺段•1)外支与外段•2)内支与内段•右肺下叶支气管与肺段:分支、肺段•1)背支与背段:分3支,正侧位胸片形态•2)内基底支与内基底段•3)前基底支与前基底段•4)外基底支与外基底段•5)后基底支与后基底段2、左侧支气管的分支与肺段•左侧支气管分上叶和下叶2个支气管。•(1)左肺上叶支气管与肺段:分支、肺段•1)尖后支与尖后段•2)前支与前段•3)上舌支与上舌支段•4)下舌支与下舌支段•左肺下叶支气管与肺段:分支、肺段•1)背支与背段•2)前内基底支与前内基底段•3)外基底支与外基底段•4)后基底支与后基底段三、肺X线解剖•(一)肺野•定义•影响肺野透亮度的因素•分带及分区(二)肺叶•右肺分上、中、下三叶,左肺分上、下两叶,各叶之间以叶间裂相隔。•正位片相互重叠,侧位片尚可分出。•肺叶的解剖变异副叶:奇叶,下副叶、左中副叶、后副叶肺段肺小叶•肺小叶的直径约1cm。•每个肺小叶中间有一支小叶支气管和一支小叶动脉伴随深入肺小叶内,而肺静脉则分布于小叶间隔内。•小叶支气管,末梢支气管,一、二、三级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每个肺小叶之间由疏松的结缔组织所分隔,即小叶间隔。肺间隔内有毛细血管网,弹力及胶原纤维等组织。•肺腺泡,X线病理改变的基本单位。肺门•又称肺根部的投影,是肺和纵隔的通道。•X线上肺门的结构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组织所组成,以肺动脉及肺静脉为主要成分,尤以肺动脉为主。•正位片:肺门影位于肺野内带的第2至第4前肋之间,左比右高1~2cm,偶可见血管断面。•侧位片:左右肺门大部分重叠,右肺门略偏前偏下,左肺门略偏上偏后。肺纹理•构成•形态•X线表现•分布特点•影响因素四、肺裂胸膜X线解剖•浅表胸膜在X线偏上一般不显像。•横裂:后前位胸片上,可见到横裂,平第4肋软骨呈横行丝状细线影,外端在腋缘平第6肋。右侧位片可见横裂前端达胸前壁,后端止于斜裂。•斜裂:侧位胸片上,于前肋膈角或角后方3~5cm处,从膈上斜向后上方,呈细线状影,上端止于4~5后肋水平,常为双线影或“8”字形影。•五、横膈X线解剖•膈也称横膈,可分为左右叶和中央部。膈肌起自胸骨部、肋骨部及腰部,肌质向中央止于中心腱。膈上的通道有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和腔静脉孔。•正位片:左、右膈及中央部。膈上缘显示为清晰的内高外低的弧形影,左膈下为胃和结肠脾曲,胃膈间隙一般小于2cm。•肋膈角、心膈角•侧位片:后肋膈角为膈肌最低点。胃泡可作为左膈的标志。膈的高度、运动及X线解剖变异•影响膈高度、运动的因素很多,如:•体位:站立后前位胸片上,膈位于第5肋或第6前肋间隙水平,通常右膈顶高于左膈顶1.5~3.0cm,仰卧位膈的位置比站立位高3cm左右。•体型:胖高瘦低。•年龄:婴儿横膈较高,老年人常出现波浪膈、梯形膈、双重弧线影等。•呼吸相:平静呼吸与深呼吸等。•胸腔脏器的影响:心脏•腹腔脏器的影响:胃泡扩张、结肠脾曲胀气。•胸、腹腔压力的改变。六、纵隔•纵隔的定义•(一)侧位片•1、分区(九分法)上水平线:胸骨角、T4椎体下缘下水平线:胸骨第4前肋部水平处与T8椎体下缘连线前纵隔:胸骨后,气管、升主动脉、心脏前后纵隔:食管前缘以后至胸椎前面•2、前、中、后纵隔的内容•前纵隔:胸腺、前纵隔淋巴结•中纵隔:心脏、大血管、气管、主支气管、胸导管、淋巴结、膈神经、迷走神经、肺门等。•后纵隔:食管、降主动脉、胸导管中下段、奇静脉、半奇静脉、交感神经干、后纵隔淋巴结•气管后带及胸骨后带气管后带宽约2~3mm胸骨后带宽约6.81mm(二)后前位片•1、器官的X线表现:各器官的重叠影像•2、胸椎旁线•3、前纵隔线•4、后纵隔线•5、右气管旁线•6、食管胸膜线及奇-食线七、儿童胸部X线解剖特点•1、透亮度较低•2、上纵隔阴影较宽,胸腺未退化•3、心胸比较大•4、肺纹理较少•5、胸骨骨化中心未联合八、胸部X线测量及正常值•1、气管•2、支气管•3、肺动脉•4、肺静脉•5、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