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2014-2016年建设规划学校名称:韶关学院(盖章)联系部门:发展规划处联系人:向爱国(签字)联系电话:13826360619编制(修订)日期:2014年7月10日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制-2--1-目录一、学校现状…………………………………………………………………3(一)学校概况………………………………………………………………3(二)协同机制创新情况……………………………………………………5(三)学科专业建设情况……………………………………………………9(四)教学实验平台与高校“质量工程”建设情况………………………9(五)教师队伍建设情况……………………………………………………11(六)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11二、指导思想…………………………………………………………………12(一)《规划》的方针………………………………………………………12(二)战略思想及总体思路…………………………………………………12(三)重点发展领域…………………………………………………………13三、总体目标…………………………………………………………………15(一)总体建设目标…………………………………………………………15(二)项目建设的意义………………………………………………………16(三)可行性分析……………………………………………………………17四、主要建设内容……………………………………………………………18(一)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类项目……………………………………19(二)高水平大学及特色高校建设类项目…………………………………20(三)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类项目…………………………………………21(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类项目…………………………………………24(五)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类项目……………………………………………32(六)对外交流与合作类项目………………………………………………34五、建设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35(一)规划总资金预算及年度预算…………………………………………35(二)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及主要用途………………………………………36(三)省财政专项资金及主要用途…………………………………………36(四)地市财政专项资金及主要用途………………………………………36(五)学校自筹资金来源及主要用途………………………………………37六、建设项目实施组织及进度安排…………………………………………37-2-(一)实施组织………………………………………………………………37(二)进度安排………………………………………………………………38七、预期效益分析……………………………………………………………38(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健全…………………38(二)学科特色进一步彰显…………………………………………………39(三)师资力量进一步增强…………………………………………………39(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39(五)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能力显著增强…………………………………39(六)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40(七)有效推进学校办学特色建设,打造全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40八、保障机制与管理措施……………………………………………………40(一)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40(二)加强环境条件建设……………………………………………………40(三)加强资金筹措与管理…………………………………………………41(四)加强采购管理…………………………………………………………41九、附表:表1:学校基本情况表………………………………………………………42表2:2014-2016年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建设项目规划表……44表3-1: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类建设项目规划表…………………………………………………………47表3-2: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高水平大学及特色高校建设类建设项目规划表……………………………………………………49表3-3: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类建设项目规划表…………………………………………………………50表3-4: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类建设项目规划表…………………………………………………………52表3-5: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类建设项目规划表………………………………………………………………65表3-6: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对外交流与合作类建设项目规划表………………………………………………………………74-3-韶关学院“创新强校工程”2014-2016年建设规划2014-2016年是学校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落实“三步走”战略第三步“发展提升”阶段(2014-2018年)、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建设进程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贯彻落实“高教质量30条”、“2011计划”、“广东省高等学校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加速内涵发展、凸显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明晰学校创新强校工程建设思路、任务和目标,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地方的能力,结合学校实际,编制本规划。一、学校现状(一)学校概况韶关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大学,坐落在举世闻名的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和禅宗祖庭南华寺所在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粤北历史文化名城——韶关市。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韶关师专,先后与韶关大学、韶关教育学院合并、更名,于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6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坚持“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确定“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全国同类院校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总体办学目标和定位,树立“创新发展、内涵发展、开放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协同发展”的办学思路和“经营大学、精细化管理”的治校理念,抢抓机遇,科学发展,在稳步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综合性学科格局,已成为粤北乃至粤湘赣“红三角”地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文化辐射的重要基地。办学56年来,为社会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13万多人。目前,学校校本部占地面积2511亩(含校外二级学院共2694亩,除特别说明之外,以下所有数据均取校本部数据),校舍建筑总面积64.13万平方米,专任教师819人(含校外二级学院共114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人员108人、副高级313人、博士12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扬帆计划“引进紧缺拔尖人才”和“培养高层次人才”4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7人、校级培养对象63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7人。设立17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中心),2个校外独立法人二级学院,开设62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1107人(含校外二级学院共28097人)。学科专业涵盖11大学科门类。有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扶持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6个、重点扶持学科6个、扶持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校本部固定资产总值11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9亿元。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7个广东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拥有现代化、智能化的多功能图书馆,馆藏纸质藏书174.79万册,电子图书7796.6GB。近年来,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64项,市厅级科研项目432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省、市科技奖30项;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博览会金奖2项,国家专利66项;获得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横向课题207项;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7项;主持国家级教改课题7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近100项,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1项;出版专著、主(参)编教材300多部。由于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努力转变学校地处粤北贫困山区办学的劣势,坚持注重内涵发展,学校的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近年来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5-(二)协同机制创新情况近年来,学校按照“2011计划”、“创新强校工程”的内涵和要求,不断开展协同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开放、集合、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全面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大学建设进程。1、构建全校统筹开展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顶层设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为成员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全校协同创新工作,组织开展“2011计划”的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评审确定第一批5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校级协同育人中心,申报1个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个省级协同育人中心;成立地方合作处,与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共建韶关学院新兴产业研究院,从全校层面着力构建校地、校企协同创新合作机制。2、构建学校协同经营管理机制,加强目标管理。学校按照协同创新的思想,树立“经营大学、精细化管理”的办学理念,逐步深化学校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编制出台《韶关学院二级学院目标管理实施方案》等制度,从2013年实施目标管理,设置18个考核责任单位协同开展二级学院目标管理与考核,每年按照不少于100万元标准设立综合考核奖励专项经费,用于奖励在综合考核结果排名前50%的二级学院,充分调动了二级学院扎实开展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研创新、服务地方等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并取得明显成效,学校的质量工程项目、学生考研、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的获奖成绩、教师科研立项等可比性指标,比2012年有显著的进步,其中学生考研、竞赛等指标同比翻了一番多。同时,积极开展教研积分奖励、科研积分奖励、科研经费目标管理、校内奖励性绩效改革、后勤目标管理、水电量化考核管理、节约型学校建设,推进目标管理协同机制探索。3、构建“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推进多主体协同育人。学校以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大专业招生、分方向培养,逐步加大实践课程、环节在教学中的比重,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公共-6-平台+学科专业平台+专业方向”课程结构体系,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课程平台和实践课程平台,探索、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机制和质量审核机制,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协同“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以校校协同育人为根本,建立校际应用型人才培养联盟平台。大力推行学生“第二校园计划”,与东莞理工学院、赣南师范学院达成了交换生协议,与嘉应学院、肇庆学院签订联办术科考试协议,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等7所高职院校协同开展本科高职“二三分段”、“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与南昌大学等重点本科院校开展拔尖人才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在相应专业遴选优秀学生到重点本科院校跟班学习,提升学生的能力。(2)以校所协同合作为手段,推进科研与教学互促互进良性循环。依托科研创新体系中的科研院所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韶关学院动物疫病诊断中心联合实验室、广东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