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念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在“以人为核心”的指导原则下,建立居住区不同功能同步运转的机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建设文明、舒适、健康的居住区,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保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居住的物质舒适性和精神的享受性三、居住的物质舒适性舒适性包括卫生、安全、方便、舒适。这是居住区舒适性的基本舒适性内容。(一)卫生包括生理健康卫生和环境卫生1.空气环境2.日照条件3.水环境(二)卫生安全包括交通安全、治安安全、防火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等(三)方便(四)舒适舒适指健康环境与居民生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谐四、邻里单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建筑物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六条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它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千米);(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五、居住小区的基本特征(1)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2)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3)小区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我们将“城市居住区”一般简称为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配建又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同时,还将“居住小区”定义为“一般称为小区,是指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界限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件有一套能满足改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六、居住组团居住组团的基本特征为: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地块不为小区道路穿越,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绿地。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规模: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公顷七、居住区将四五个或更多居住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这种住宅区被称为居住区。它是一个城市中住宅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户,用地:50-100公顷八、扩大小区扩大小区,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公顷)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商业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即相邻的扩大小区之间,这样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可有选择的选择的余地九、居住综合体所谓居住综合体,是指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十、居住综合区所谓居住综合区,是指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它有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的综合区,有居住与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的综合区。十一、社区的住区社区,按社会学解释: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社会关系是指一定地域内居民之间有相互交往与协作;公共服务设施则保证了居民有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基础;文化价值认同感表现为居民相互认可的生活方式、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相同或互不冲突的习俗和宗教信仰;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则反映了社区居民的居住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它没有明月的规模大小,既可以是居民区,也可以是居住单元或其他组织形式。住区是对所有现代居住组织形式的统称。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要求居住的组织形式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把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单位、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等各种居住组织形式统称为住区。十二、居住区与社区社区具有物质形态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双重内涵。居住区、居住小区主要强调了物质、地域空间,而忽略了建立在主体间交往互动居处上的社会文化及地域归属感内涵。但人是社会人,城市中的一切活动均有其社会背景,人们的居住空间必然也是一个以社会成员为元素、社会活动为内容、社会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空间与物质形态空间的复合体。第二章:不同类型的居住区一、居住区的特点居住区具有社会性和物质性两大特点城市居住区是在农村聚居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农村型居住区农村型居住区主要分布在非城市区域,与广阔的田野及大自然相伴,也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村庄”。农村型居住区是文明等级相对较低的聚居类型;空气质量与环境清较好农村型居住区具有的共性:形成机制:是缓慢生活形态的直接呈现空间肌理与住屋形态:具有整体涌现的景观之美建筑层数:大多是低层,“砖石”型文化分布地域会出现多层房屋较多的情况建筑材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高度整合三、城市/城镇型居住区1、由于城市型居住区通常蔓延成片(而不像农村型居住区那样小块分散),所以其总体数量远小于农村型居住区,但是实际的人口规模已经超越后者,且呈上升趋势;2、与古代不同,那时候的文化模式与生活方式虽然较为单一。住宅的面貌却因为房屋主人的不同而呈现出总体统一下的个体差异,当代的生活方式虽然比较多样,但是很多住宅的个体差异几乎被消减到了极限。3、城市型居住区的土地利用强度远远高于农村型居住区4、城市型居住区的环境质量常常低于农村型居住区5、城市型居住区环境质量较差的根本原因是结构性而不是要素性的6、城市型居住区的人口组成、社会结构、社区关系与文化背景等都比农村复杂很多。四、郊区型居住区一部分郊区型居住区是以前的农村型居住区对城市进行相对位移的结果;另一部分不是,它们是从城市扩张出来的,患者逃离城市(污染与喧嚣)的目的将城市(污染与喧嚣)带往农村。1、郊区型居住区一般会位于比较优越的自然环境,对车行道路系统有强烈的依赖。2、郊区型居住区的土地使用强度一般较低,居住建筑以联排和独立别墅为主。3、郊区型居住区一般用地规模较大,否则难以支持必要的生活设施与形成基本的同质生活氛围,且功能组成较为纯粹,主要是居住(建筑),不像有些城市型居住区包含着多重功能。五、不同地形地貌的居住区1、平底居住区顾名思义,平地居住区指的是主要修建在平地上的居住区,大多是平原、盆地或者高原坝子等地区民族的文明结果。平地居住区的交通组织一般比较流畅便捷,用地地形的制约少,也便于规划设计师进行个性化的创造。2、山地居住区山地居住区指的是主要修建在山地区域的居住区。3、滨水居住区滨水居住区就是沿着水域岸线修建的居住区。依着水位的季节性起落,滨水居住区与水的空间距离有远有近,有密有疏,并且受到所属地域的风土、植被、地形地貌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滨水居住区的建造都会把水系作为主要的景观方向,住宅布局会考虑到视野上对水景的享受,不仅仅是享受,更是利用。六、经历不同时间历程的居住区1、新居住区新居住区通常指的是刚刚建成或者建成时间较短的居住区。它们一般代表了当下社会的居住观念,并暗示了将来的发展趋势。着眼于当下来看,我国城市最为通行的是前身来自于前苏联的居住小区模式,更早的起源是佩里的邻里单位。2、旧居住区与新居住区相对,旧居住区通常指的是建成时间较长的居住区。七、属于不同社会集群的居住区1、主流居住区主流居住区是为社会主流建造的居住区。大量的住区房地产开发建设所针对的购买群体正是社会主流,其构成通常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及其追随者,中产阶级是其中的中流砥柱。主流的意识形态是受社会精英阶层影响和左右的,所以当下高档的精英居住区模式常成为主流居住区追逐和模仿的对象。2、边缘居住区边缘是与主流相对的概念,在一个社会中既然存在主流也就存在边缘,为边缘人群体所占有的居住区也就是边缘居住区。边缘居住区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可称为主动型边缘居住区,主要指那些主动背离社会主流的人们集结成的居住区,另一类则是被动型边缘居住区,主要由缺乏足够的生活竞争力与生活条件而不得已脱离社会主流的群体集结而成,常常也被称为贫民窟。被动型边缘居住区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城市旧城中遗留下来的旧贫民区与城市新近发展过程中主要在城乡结合部形成的新贫民区(后者也包括城中村)。被动型边缘居住区的建筑与空间形态自由随机,内部功能混杂且齐全,具有独特的地缘性社会支持网络与社区文化,能为居民提供自发的社会帮助,潜在减轻政府机关的负担与社会对立冲突。八、不同经济层次的居住区居住区的面积较大,其内居住众多(3万-5万人),无论从开发商投资风险还是社会稳定、文化交融的角度来看,都不宜将这么大的规模设定为单一的经济层次,所以一定的居住区中往往高、中、低多档次结合,且以中档为主。1、高档居住区高档居住区主要分布于城市的两大地域,一是城市中心,尤其是CBD及其附近,二是城市边缘的郊区。前一种高档居住区的建筑以高层为主,住区总体规模较小,便于居住者享受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设施和管理日常的工作业务;后一种高档居住区往往是较大规模的低层别墅区,占有着美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以获得宁静的居住氛围。2、中档居住区社会主流中的大多数都会居住在中档居住区中,这一类居住区的品质直接反映了社会的整体支持能力。中档居住区的设计和建设遵循着当时社会的通行规范与标准。3、低档居住区低档居住区主要是为社会中的低收入者建造。低档居住区之所以低档,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居民的社会竞争力较弱,这造成了他们的自我期望值较低,对社会失望度较高、潜在的破坏欲望较为强烈等心理特征,所以和大多数边缘居住区一样,低档居住区一直是社会管理机构较为关注的领域。九、不同社会容纳度的居住区1、封闭式居住区封闭式居住区明确地采用专门的空间与管理办法将自身领域与外界进行一定程度的隔绝。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下,不可能让所有的小区都开放,需要强调的是,健康型城市鼓励的是开放包容而非封闭敌对,这是城市发展的社会方向问题。2、开放式居住区相对于封闭式居住区,开放式居住区不采用专门的方法将自身领域与外界进行一定程度的隔绝。十、不同功能混合型的居住区1、纯化型居住区在纯化型居住区的内部,居住是占有数量与强度上有绝对优势的城市功能,其他城市功能所占比例非常小。总体上看,纯化型居住区在城市中形成了一片广大的居住领域。2、混合型居住区与纯化型居住区相对,混合型居住区内部除了足够的居住领域外,还有数量较多的其他城市功能,住区的整体功能状态时混合的。十一、不同建设方式的居住区1、自建居住区一般而言,自建居住区的建筑一低层为主,外观多遵循当时的社会主流观念,但在当代及未来,个性化的追求将使居住区的面貌越来越丰富多彩。2、他建居住区他建居住区主要指由专门机构建造的居住区。他建居住区采用批发建设的方式,相似性成为了其主要特征之一。因向社会开放销售,他建居住区的居民来源除购房能力外不受其他限制,所以相互间较为陌生,不易拥有积极的社区氛围,物业管理机构多通过主办公共活动等方式来帮助形成社区感。十二、不同层数类型的居住区1、低层居住区我国古代的居住区大多数是底层的,也就是三四层以下;甚至还是负层数的。低层建筑的造价一般比多层低,但在大都市,低层住宅里却会住着相对富有的人,这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