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naryHazardAnalysis,简称PHA)是在进行某项工程活动(包括设计、施工、生产、维修等)之前,对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类别、分布)、出现条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宏观、概略分析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其目的是早期发现系统的潜在危险因素,确定系统的危险性等级,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这些危险因素发展成为事故,避免考虑不周所造成的损失。分析步骤如下:1.熟悉对象系统。2.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和诱导因素。3.推测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和危险、危害程度。4.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后果的危险等级。5.制定相应安全措施。常用的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如附表4.2-1所示。危险性等级划分见附表4.2-2。附表3.2-1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危险因素阶段触发事件事故后果危险等级措施建议附表3.2-2危险性等级划分表等级危险程度可能导致的后果Ⅰ安全的不会场造成人员伤亡或系统损坏Ⅱ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会造成人员伤亡、系统损坏降低系统性能,但应予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Ⅲ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取防范对策措施Ⅳ灾难性的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及系统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故,必须予以果断排除并进行重点防范。3.3危险度评价法危险度评价法是借鉴日本劳动省“六阶段”的定量评价表,结合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1992)(1999版)、《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度分类》(HG20660-2000)等有关标准、规程,编制了“危险度评价取值表”见表3.3-1。规定单元危险度由物质、容量、温度、压力和操作5个项目共同确定,其危险度分别按A=10分、B=5分、C=2分、D=0分赋值计分,由累计分值确定单元危险度,危险度分级见附图3-1、附表3.3-2。附表3.3-1危险度评价取值表A(10分)B(5分)C(2分)D(0分)物质(单元内危险、有害程度最大之物质)①.甲类可燃气体②.甲A类物质及液态烃类③.甲类固体④.极度危险介质①.乙类可燃气体②.甲B、乙A类可燃液体③.乙类固体④.高度危险介质①.乙B、丙A、丙B类可燃液体②.丙类固体③.中、轻度危害介质①.不属于左述A、B、C项之物质容量(m3)气体1000以上500-1000100-500100液体100以上50-10010-5010温度(℃)1000以上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上①1000以上使用,但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下②250-1000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点①250-1000使用,但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下②在低于250时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①在低于250时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下A(10分)B(5分)C(2分)D(0分)以上点以上压力(MPa)10020-1001-201以下操作①.临界放热和特别剧烈的放热反应操作②.在爆炸极限范围内或其附近的操作①.中等放热的反应(如酯化、加成、氧化、聚合、缩合等反应)操作②.系统进入空气或不纯物质,可能发生的危险、操作③.使用粉状或雾状物质,有可能发生粉尘爆炸的操作④.单批式操作①.轻微放热反应(如加氢、水合、异构化、磺化、中和等反应)操作②.在精制过程中伴有化学反应③.单批式操作,但开始使用机械等手段进行程序操作④.有一定危险的操作①.无危险的操作注:核算容积时应:①有触媒的反应,应去掉触媒层所占空间;②气液混合反应,应按其反应的形态选择上述规定。附图3-1危险度分级·物质:物质本身固有的点火性、可燃性和爆炸性的程度;·容量:运行温度和点火温度的关系。·压力:运行压力(超高压、高压、中压、低压);·操作:运行条件引起爆炸或异常反应的可能性。附表3.3-2危险度分级表总分值≥16分11-15分≤10分点点点以上操作压力温度容量物质10~115~111610~010~010~010~010~0等级IIIIII危险程度高度危险中度危险低度危险危险度评价法评价步骤是将评价对象划分评价单元后,根据“危险度评价取值表”对评价对象进行危险度评价,以找出危险度较大的装置或单元进行重点控制。德丰安全评价举例:4.3.3危险度分析依据生产工艺特点,采用危险度分析方法分析各主要工艺单元危险度:本项目氯化反应、氯甲基甲醚酯化反应、三氯乙酰氯合成、氯乙酸甲(乙)酯合成危险性为II级,属“中度危险”;氯气管道输送、罐区危险性为III级,属“低度危险”。分析见附表4.3-3。表4.3-3单元危险度评价表项目物质评分总分等级物质容量温度压力操作氯气输送氯气500027III氯化反应乙酸、氯气、氯乙酸5200512II氯甲基甲醚酯化反应氯乙酸、HCL、甲缩醛和甲醛5200512II三氯乙酰氯合成氯乙酸、氯气、氯乙酰氯5200512II氯乙酸甲(乙)酯合成氯乙酸、甲醇(或乙醇)5200512II罐区乙酸、甲醇、甲缩醛、乙醇、甲醇、盐酸520029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