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班杜拉•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1925—):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认知理论之父。•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现任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约丹讲座教授。生平简介•社会学家、心理学家。1925年出生在加拿大的Mondare。在加拿大一个小的农业社区成长。1949年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士学位。1952年,从爱荷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爱荷华大学学习期间,他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行为矫正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内涵•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观察学习理论•三元交互理论•自我调节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贡献•社会学习论的主要贡献之一是详细描述增强和惩罚的功能,亦即替代性增强、替代性惩罚和没有惩罚如何在教室情境中运作。•社会学习理论最重要的贡献是,它确认许多由大众传播媒体学来的行为与态度、社会中暴力与攻击事件的增加,大多可用社会学习论中所描述的观察学习来解释。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改变上的应用•社会学习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在于消除恐惧和压抑、建立社交技巧、增进认知与自我控制的能力。在具体的治疗技术上,班杜拉独创了示范疗法,但在实践中他并未局限于此法而是博采众长,综合出了以下三大类方法用于实践:(1)以强化为基础的疗法:主要继承了传统的行为主义的强化思想,培养其适应行为,消除其变态行为。(2)示范疗法:以观察学习理论为其理论基础,通过治疗情境中的再学习消除其变态行为。他人示范被成功地应用于治疗孤独症儿童的语文障碍,降低儿童的各种恐惧,这一技术在恐怖症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我示范用来克服身体和心理障碍。通过提升效能预期来减轻各种恐惧。(3)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排除或纠正适应不良的信念、思想、认知等,达到行为矫正的目的。社会认知研究增加了我们关于儿童期训练影响人格发展的方式,语言是怎样练习的以及如何在行为的习得、保持和矫正方面使用自我强化的知识。此技术与其他行为疗法配合使用效果更佳。评价•班杜拉的理论是一种开放性的理论,他超越了学派的界限,在继承行为主义基本立场的同时,兼容吸收了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的精华,显示了温和的、折中的立场。目前,社会学习理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广泛关注,但其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期待、计划、交互作用、自我调整等都有待进一步的阐明和证实。如果说斯金纳对华生理论的改变只是量的变化的话,那么班杜拉这位新行为主义者的观点与前两者相比恐怕就应该算是质的飞跃了。1、社会学习理论主要以理论为主。2、在具体的治疗技术上,班杜拉独创了疗法。3、交互决定论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和三者的交互作用。填空题:观察学习示范行为认知环境1、“立榜样、树标兵、杀一儆百,杀鸡给猴看。”这些符合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理论。2、习得性无助模式不适用于人类。判断题:思考题:一个孩子到了要自己系鞋带的时候,你怎么让他学会?正确错误谢谢!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班杜拉最重要的也是流传最广的理论,亦称模型模仿论,这一理论试图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主要以观察学习理论为主,其他理论包括自我调节、三元交互决定论及自我效能理论。基本观点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为“刺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返回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个体是怎样在社会情境中习得一种新的反应的•不同于赫尔和斯金纳认为的个体在获得奖励后习得行为,班杜拉认为个体可以仅仅通过观察习得行为。观察学习理论四个阶段:注意阶段保留阶段动机阶段再生阶段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观察学习中的模仿绝非似机械般固定的反应,而是受到学习者的心理需求、认知能力等在内心心理历程的不同,而衍生出四种不同的模仿方式:A:直接模仿B:综合模仿C:象征模仿D:抽象模仿班杜拉的另一项实验研究,比较了口头劝说和榜样行为对儿童利他行为的影响。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先让小学三、四、五年级的儿童做一种滚木球游戏,作为奖励,他们在游戏中都得到了一些现金兑换券。然后,把这些儿童分成四组,每组有一个实验者的助手装扮的榜样参与。第一组儿童和一个自私自利的榜样一起玩,这个榜样向儿童宣传要把好的东西留给自己,不必去救济他人,同时也带头不把得到的现金兑换券捐献出来。第二组儿童和一个好心肠的榜样一起玩,这个榜样向儿童宣传自己得了好东西还要想到别人,并且带头把得到的兑换券捐献出来。第三组儿童和一个言行不一的榜样一起玩,这个榜样口里说人人都应该为自己考虑,实际上却把兑换券放入了捐献箱。第四组儿童的榜样则是口里说要把得到的兑换券捐献出来,实际上却只说不做。实验结果是第二、三组捐献兑换券的儿童比第一组和第四组均明显地多。这清楚地表明劝说只能影响儿童的口头行为,对实际行为则无影响;行为示范对儿童的外部行为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返回•观察学习并不只限于所观察到的具体事物,还可以迁移到同一类或相似的事物上去。•观察学习的过程是复杂的,实际上远远超过了简单的模仿。•此外示范过程除了通过身体演示传递外,还可以通过语言符号的描述来传递。人们从“抽象的示范模式”中学到的思维和行为的一般规则,对行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交互决定论•为了解释说明人类行为,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理论。班杜拉对其中的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提出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交互决定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单向的相互作用部分双向的相互作用三向的相互作用B=f(P,E)B=f(P→E)←BEP注:B表示行为E表示环境P表示个体f表示函数一个孩子跟爸爸要蛋糕。按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观点:人具有认识思维能力,父亲会考虑这样做的后果,他会想:我要是现在满足了他,他会暂时不哭了,但以后一遇到这种事他就会哭个没完,所以我现在不能满足他。这样,父亲的认知能力对孩子和他自己的行为都产生了影响。孩子接下来的行为也会作用于父亲的认知和行为,如果孩子停止了哭闹,父亲可能会这样评价自己的行为:我做对了,这时,环境的改变也会使父亲调整自己的行为。但是如果孩子还继续哭闹,父亲可能会想其他策略或者妥协来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时,环境的改变就会使父亲调整自己的行为。返回案例: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的主观评价和确信。•自我效能感理论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去做一些事情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做不好,可能有些时候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这一点,你试着判断一下自己有这种时候吗?一只狗的绝望体验习得性无助前期实验:先给狗电击,狗遭受电击时会产生恐惧反应。然后在电击同时伴随高频声音。实验结果:狗学到将声音与电击联系起来,听到声音就会出现遭受电击时的恐惧反应,建立声音与恐惧的条件反射。习得性无助后期实验:在狗建立了条件反射后,将狗放入特殊的可以通电或产生高频声音的箱子。分别对实验狗和对照狗给予声音或电击,看实验狗是否对声音产生恐惧和逃跑反应。没通电的箱子通电的箱子隔墙实验结果:对照组的狗遭受电击时,立即产生恐惧和逃跑反应。听到声音时,没有恐惧和逃跑反应。实验组的狗遭受电击时,不逃跑,只是躺在原地哀号。听到声音时,不逃跑,只是躺在原地哀号。为什么会是这样?习得性无助人们开始不理解实验组的狗在遭受电击时不逃跑现象,只认为这是阻碍实验的不正常现象。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指出这些现象后深层的原因。在实验早期,由于实验狗在遭受电击时,不论怎样挣扎反应,都无法逃脱或使电击停止,因此,狗意识到无论它做什么都没有用,也就不再做什么,学会了无助。习得性无助那么人呢?实验发现的动物无助模式适用于人类吗?习得性无助第一组对照组,接受噪音刺激。但可以通过操作开关,控制噪音。第二组实验组,接受噪音刺激。可以操作开关,但没有用,无法控制噪音。第三组空白对照组。实验设计将研究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习得性无助实验结果:第一组学会控制噪音,在新环境下会有同样的反应。第二组三分之二的人学会无助行为,在新环境下不去控制噪音,忍受刺激。第三组多数人在新环境下作出反应,尝试控制噪音;十分之一的人不去控制噪音,忍受刺激。习得性无助结论:习得性无助模式适用于人类。习得性无助理论则从经验角度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多的失败体验使得我们失去了探索的欲望;而且这种体验会迁移到其他情境中。你是否有这种体验?习得性无助模式的意义返回自我调节理论•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通过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的调节。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经过上述三个过程,个体完成内在因素对行为的调节。返回波波玩偶实验在实验中,他让儿童们目睹一位模特殴打一个塑料小丑,名叫波波玩偶。儿童们在那里观看一部录像,一位模特攻击性地殴打一个玩偶,“模特用棒槌敲他的头部,把它朝下猛摔,坐在它上面,反复地打它的鼻子,把它抛到空中,用球击打它……”看完录像后,儿童们被放在一间有好玩的玩具的房间里,但他们不能动玩具。记忆过程开始了,因此,儿童们变得愤怒和沮丧。然后,把这些儿童领到一间放着和录像中同样玩具的房间。动机状态产生了。班杜拉和许多其他研究人员发现88%的儿童模仿攻击行为。八个月后,40%的儿童重演波波玩偶实验中观察到的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