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怎样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答:理论创新,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条件和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理论武装则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高度重视理论武装,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来武装党员和干部。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主要内容搞好理论武装,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政治结论。我们党刚刚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敏锐地提出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问题上,曾经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只注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理论所蕴含的深刻世界观、方法论,忽视了理论形成的具体历史背景和过程。他们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是总结当时当地的实践经验而来的,以致在实践中只会生搬硬套,看起来似乎很尊重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解决中国的问题,脱离中国具体国情只能死路一条。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不行;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照抄照搬别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模式同样不行。这就决定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结合新的实际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创新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这是我们付出沉重历史代价而得出的深刻结论。因此,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必须随着党的理论创新的发展而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那样,“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主要内容搞好理论武装,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理论武装必须注意的根本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要学会运用理论去认识和分析实际,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历史经验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能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又能在总结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理论,使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要坚持把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推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用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要加强和改进理论学习,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始终坚持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学习,切实提高理论素养。把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对实际问题的理性认识,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彰显理论武装工作的活力。要加强和改进理论宣传工作,积极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找准理论宣传工作的立足点、改进理论宣传的方式。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理论宣传的形式,多用群众的鲜活语言,多用群众身边的事例,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让群众想看、爱看、看得懂、看得进,切实增强理论宣传的渗透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南近辉)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答: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从思想上、理论上、政治上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举措,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特有经验,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内在规律,以中国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华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这也就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所说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面对新的机遇、挑战、压力,必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指明政治方向,为发展进步提供理论动力,不断把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不断探索前行。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要求我们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而要做到这些,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切实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使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使马克思主义从抽象到具体、从深奥到通俗、从由少数人理解到被广大群众掌握,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基本的就是推进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这就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积极构建通俗化的语言体系,主动适应人民大众的语言习惯,通过通俗易懂、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宣传读物,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生活化、形象化。要建立多样化的宣传教育载体,积极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拓展平面媒体、影音传媒、展板标语、网络空间等多种宣传平台,使科学理论走进千家万户。要把握住宣传教育活动的方向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精神纽带,防止和克服为了迎合大众口味的娱乐化和庸俗化倾向。(沈德跃)政府公信力“亚健康”与辟谣难题能够与谣言竞争并胜出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叫做“公信力”。谣言难防,但却可辟。建立政府在辟谣中的公信力,已成为整个社会的重大命题有人类社会开始,谣言就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出现了。当社会危机产生,环境发生突变时,有的谣言可能借风使力,破坏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根基。而且,当前以网络为代表的通信技术使谣言的交流和传播更加迅捷,其破坏力更大。所以政府必须时刻关注舆情,积极稳妥地做好辟谣工作,维护社会稳定。而辟谣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政府的公信力。谣传空间的变化规律大道消息封闭不畅,小道消息才会兴风作浪。特别是在出现公共危机时,人们对相关信息的需求和依赖尤其强烈和迫切,一旦政府的信息供给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公众这时必然会寻找并选择民间的信息渠道。这便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大好机会。从谣言传播的源头来看,谣言信息与传播者有一定相关度和重要性,又易于传播,且处于非公开(即政府方面的公开)状态,就会有较大的谣传空间。无论是今年2月10日江苏响水化工厂传出爆炸引发的“万人大逃亡”,还是3月15日开始的抢盐风潮,都与受到影响的公众息息相关。这与“2012年世界末日”之类貌似重要却无多少可信证据的预言性谣传不同,响水化工厂之前曾发生过爆炸,人们的惊惧随时可能被激起;抢盐也与之前人们对日本核事故引发后果的诸多猜测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谣言传播前要防谣,谣言传播时要辟谣。无论是防还是辟,都需要政府提供尽可能权威的信息,消除疑虑或误解。而使信息有效传播并产生有效影响的,即能够与谣言竞争并胜出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叫做“公信力”。谣言难防,但却可辟。建立政府在辟谣中的公信力,已成为整个社会的重大命题。辟谣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有公信力有学者将政府的公信力分为三个方面:政府合法性本身产生的公信力、政府行政过程的公信力、政府行政绩效的公信力。当然,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的。但我们一般认为,在现有政治体制下,后两个方面是政府公信力的主要方面。尽管响水县政府深入村组稳定群众情绪,同时通过手机短信、政府网站、电视、电台及时向社会公布事件真相,辟谣之举可谓尽心竭力,然而却还是未能阻止数万人出逃,以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的深思是,一句谣言能使万众响应,而政府的万语规劝却信者寥寥。如果我们知道此前曾有的“因”,就不难理解如今的“果”——响水2007年曾谣传化工厂爆炸,2009年曾谣传水污染,政府当时都曾在第一时间出面辟谣,而最终却被证实。具体分析此次碘盐抢购潮,不排除有游资在暗中操纵,哄抬物价的可能,这不妨可视作市场因素。而人们之所以会盲信“碘盐防核辐射”和“海水被核污染”的结论,某种程度上是出于这样一种困惑:假如核辐射真的会对公众产生某种影响,政府是否会在第一时间告知公众?该报的不报,发生了的不报,没有发生的和不可能发生的不停的播报,久而久之,民众就会失去信心失去耐心,政府就会失去公信力。在响水谣传事件中,没有人在谣言传播的第一时间向政府报告,也没有人向政府有关部门求证。公众的一切行动,都未将政府“放在眼里”——这是比灾害本身还严重的灾害。谣言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打击谣传的始作俑者诚然可行,但政府完善辟谣机制,提高公信力,使谣言无处可传,无人可信,才是辟谣的理想方法和治本之策。“盐慌”是对政府公信力和应急能力的考验,现在从结果来看,其处理速度还是值得人们褒奖的。可以看出,在重大公共事件上,人民还是愿意相信政府的,关键在于政府有没有扮演好管理者与服务者的角色,有没有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将社会往正面方向疏导,让所有传言得以平息。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地震后表现淡定,而中国在核爆发后,却出现疯狂的“抢盐风潮”,一方面是人们信任的崩塌与心理灾难的蔓延;另一方面是政府对重大公共事件的预警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民众对于政府公信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部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遭遇挑战,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用度的主观评价降低。二是一些政府管理方式落后,应对复杂局面和危机管理的能力较差,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失去了群众的信任。三是政府依法行政不完善,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和多头执法、执法扰民,既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也削弱了政府执政的基础。最根本的是,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极易出现失序和失范,政府的公信力难免受到影响和削弱。而越是如此,政府越不能无视公众对信息和事实真相的需求,自说自话,失信于民。现代社会要求政府必须学会善用信息、走群众路线、最大化地实现自身管理,实现“善治”。政府治理的公开透明非但不会导致政府在公众中丧失公信力,反而有助于维护其公信力。提高其公信力,正确有效地运用信息,必须遵循准确、全面、及时、有效的原则。准确,是指政府向公众提供的信息应当是公众最可信赖的;全面,是指应当向公众提供全部信息,而不是有选择地公开部分信息;及时则是要求政府能够第一时间将有关事件信息提供给公众,让公众从政府权威信息中寻求解疑释惑的答案;有效是指政府提供的是公众可获取、能理解的信息。政府应付安全危机的能力确实是在不断提升中,但我们也要看到,民众对政府的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