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及其启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及其启示摘要: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和践行的“因材施教”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有其深远意义。重新认识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诠释其深刻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深入地认识教育均衡发展,有助于我们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合的教育,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回归教育的本真。关键词: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公平;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57-01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论语?述而》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众弟子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这就是所谓的孔门四科。因此,北宋理学家程颐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对此的注释是:“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说法。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每个人特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教育教学。一、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人性孔子生于春秋乱世,当时诸侯征伐,社会动荡,族群残杀,道德沦丧;不同国家族群或个人之间为利益互相争夺厮杀,相互之间矛盾复杂尖锐。孔子居乱思变,牢牢把握“人”这个主体,以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为出发点,着眼于富有思想和情感的人性,构建起了儒家“仁”学思想体系和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二、孔子因材施教的前提――有教无类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官府之中,普通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开始实行“有教无类”的教学方针。孔子宣布:“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只要有求学的志向并行拜师手续的,他都愿意教诲。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其他有关史料记载,孔门弟子之中,有贵族家庭出身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人,也有贫贱家庭出身的原宪、颜路、颜渊、曾皙、曾参、闵子骞、子张、仲弓等人,有商人出身的子贡,甚至还有“大盗”出身的颜涿聚;除鲁国本地的以外,还有从卫、齐、晋、陈、宋、吴、楚、秦等国远道而来的学生;更有曾皙、曾参父子两个。这就是说,在孔子看来,教育对象是没有差别的。只要愿意接受教育,履行入学手续,都可以成为他的门生,没有身份、年龄和地域等的限制人人平等。这一理念在科技发达倡导“终生教育”的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也是教育发展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真所在。三、因材施教应然之意――教育过程公平所谓教育过程公平,就是通过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情感变化等方面的共性特点与个性差异,创设特色鲜明的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具有不同潜能、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并使其充分发挥所长、克服所短、取得长足进步,达到孔子乐学乐教的境界,也就是我们一贯倡导的“因材施教”。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据史料载,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弟子,他对弟子差异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弟子的智力有一定差异。有“上智”之人、“中人”与“下愚”之人(《雍也》)。其二,弟子的特长有一定差异。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其三,弟子的年龄有一定差异。有少年、中年与老年。其四,弟子的性格有一定差异。有的活泼开朗属于外向性格,有的沉默寡言属于内向性格(《先进》)。其五,弟子的能力有一定差异。有的“闻一以知二”,有的”闻一以知十”(《公冶长》)。孔子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能够用比较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弟子的特征。譬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论语》、《先进》),“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求也退”(《论语》《雍也》)等等。孔子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事例: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就去做吗?孔子答曰:家里有父兄,怎能自作主张就去做呢?冉求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就去做吗?孔子答曰:当然应该立即去做。公西华对此很不理解。孔子答曰: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去做。子路遇事轻率,所以要抑制一下使他审慎些。这一生动的事例,表明他能区分不同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因材施教。四、因材施教的发展效果――人尽其才孔子曾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是说人的智慧水平有差别,有上、中、下三等之分。中人以上的资质,可以告诉他高深的理论;至于中人以下的资质,对他们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但中人以下的人,他们的成就又不一定永远在中人以下,只要努力最后的成就和中人以上的会是一样的。经过这种“人尽其才”的因材施教之后,还要做到“才尽其用”。所以,孔子说:“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意思是说,孟公绰这个人,要他做赵、魏大国中的大老,是十分合适的人选,其才能、学问、道德都适合担任此职;但是如果滕、薛两个小国家请他做大夫,要他在实际政务上从政则十分不当,这就是我们今天大力倡导的教育结果公平。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了解和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之后,对症下药,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实现人尽其才。所以,我们所推进的教育公平,应该是“有教无类”的机会公平,“因材施教”的过程公平和“人尽其才”的结果公平的有机统一。因此,我们要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特色学校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让“人人受适合的教育”、“提供人人有选择的教育”、“创造生生有个性的教育”、“建立个个能成功的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视人和谐发展的特点。参考文献:[1]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九)[M].朱熹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276.[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3.362.[3]钱逊.先秦儒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28.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