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服装美学与经济一、服装艺术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实力服装是“生存资料”,而服装艺术是“发展资料”,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有了物质基础,服装艺术总会发展起来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服装艺术总要由某个经济群体为支撑主体。产品经济时期,贵族是服装艺术的经济基础,他们有充裕的财力,也有欣赏与追逐服装艺术的时间、教养与情趣。唐代是我国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国力殷实、物产富足,这就为服装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杨贵妃的步摇是用丽水镇紫犀琢成,缀着成串的珠子。她的臂环是朝鲜国宝,唐兵破高丽国所得,内装全粟,后高丽国清还,唐玄宗把紫金带还给了高丽,而把臂环赐给了杨贵妃,唐代服装文化丰富,与当时经济强盛不无关系。在与经济的关系上,服装艺术比起其它艺术来,有很大区别,其他艺本对经济实力的依托只是为了维持艺术家本人的生活,而服装艺术除此之外,还需要消费者有超出实用需求的购买力,服装艺术的水平与这种艺术的欣赏者手中货币的多少有关,这就是对经济的双重依赖。其它艺术有时与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反比关系,越是在萧条时期,社会矛盾越突出.刺激艺术家创作灵感的热点问题就越多,艺术的功能份量就越大,而服装艺术就不行了,生产力一旦遇到挫折,它就必然萎缩。例如,十九世纪末、二十世初的俄国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农奴制濒临瓦解,社会动荡,人心思变,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普西金、列夫·托尔斯泰、契可夫等世界级的文学大师都出在这个时代,而当时的俄国服装艺术却进入了低谷,上流社会的装束被动地接受法国宫廷影响,可以说是个没有设计师、只有裁缝的时代。二、服装艺术也是生产力的因素服装艺术也是生产力的因素。设计中就蕴藏着价值含量,有人说日本的经济实力就来源于它的设计实力,这话是有道理的。服装设计是服装经济中的支柱因素,俗话说“货卖一张皮”,有人拿它作为无奸不商的证明,而这话在服装消费中是很有道理的,人们购买服装是物质消费行为,但是里面包含着文化消费内容,因为货币换去了设计师的审美构思。人们不但购买着使用价值,也购买着审美价值。有时,服装的物理寿命还很长,而艺术寿命却到了尽头,被新的款式所取代,时装便是如此,这时的审美价值已经超越了使用价值,成为消费者的第一选择。西方学者认为,当代人的生活存在于机械的律动里,高技术社会必然产生“心弦过紧症”等“高技术病”,这就需要高情感投入来加以补偿,艺术可以起到这种作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高艺术”含量的产品也具有诱人的市场,同样的服装材料,经过不同的设计处理.审美效果不同,价格差别很大,这在服装生产与经营中屡见不鲜。经典理论认为商品具有两重性,即价值与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现在看来,具体劳动创造审美价值,忽视审美价值的独特性,在当代经济理论中是不能容忍的,这会引起我们对商品内容的误解。如果将审美价值单列出来有困难,也要对使用价值做出更全面的解释,突出精神消费的意义。另外,对于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量也要进行具体探讨。同一件时装,所用的材料相同,工时相同,但是所创造的价值却可能有倍加落差,区别就在款式上。审美水平是一种预在的抽象劳动量,换句话说,现实的劳动量相同,但是劳动质却不同,这个质也是一种量的转换结果.审美修养好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已经付出了更多的劳动,所以现实劳动量相等,并不等于抽象劳动量相等。如果问题仅仅停留在这里还不算复杂,事实上,很多艺术感觉好的人有天赋条件,预在的审美训练只起有限的作用。这就使人们对抽象劳动产生价值的绝对性发生了怀疑。所以,关于商品本质的2研究似乎也有待于发展。三、服装艺术家的企业家素质服装艺术与经济的关系,集中表现为设计与经营的关系,服装艺术家必须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对于价值规律非常熟悉,对价格变动了如指掌,甚至要了解各种推销手段。服装艺术家的设计行为要与公司行为保留接口,他的构思应该包含成本因素,艺术上的追求必须满足效益上的可行性,如果艺术上很有创建,推向市场有风险,就是一种风险投入,假如最终结果消费者没认同.就说明设计本身有问题,设计质量不是纯粹的艺术质量,而是由艺术质量、技术质量与市场质量这三重标准来决定的。在现代社会,服装艺术家的企业家素质格外重要,具有双重素养的设计师更容易被社会承认,他们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设计费用越来越充足,对构思失败的承受力更大,探索的路子就可以更宽,发展的空间就更大,更容易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在艺术与商业上竞争优势也会越来越明显。当代服装艺术已经不是贵族的附庸产业,没有外来的经济力量支持,必须依靠自身经营与设计的互相促动来发展。经营观念就是创作机会,经营意识的强、弱区别常常会使人对同一种市场现象得出全然不同的结论。有两个经销鞋子的公司,到某岛去了解情况,一个公司的人员回来说,岛上的人没有穿鞋的习惯,所以没有市场,另一个公司的人员回来说,岛上的人没有穿鞋的习惯,因此市场潜力很大,只要说服他们穿上鞋子就可以获得很大利益,提出了引导消费的建议,后者的视野显然要比前者开阔得多。服装艺术家应该具有这类敏锐的经营感觉,否则就必须以成熟、真诚的企业家作后盾,这是他们走向艺术辉煌的基本条件。在讨论服装艺术家的企业家素质这一问题时,还应该分析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他就是伊夫·圣·洛朗,这位服装大师艺术感觉极好,但是不懂商业经营,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另一半”,即皮尔·日尔杰,后者是巴黎时装协会高级成衣分会的会长,一位天才的企业家。从1958年第一次见面起,两人的关系维持了30多年,可以说是紧张而又协调。贝尔杰18岁来到巴黎,与艺术家们有广泛的交往,他是圣·洛朗服装企业的经营者,1963年,他成功地引进了美国金融家马克·罗宾逊的资本,保证了公司的财政基础,对于创立不久,实力薄弱的时装店来说,外界资本是不可缺少的经济支撑,但是当公司的经营趋于稳定之后,外来资本反而成了沉重的负担,因为利润几乎都被投资公司拿走了。贝尔杰的第二个目标就是资本独立,1972年,他又成功了。贝尔杰评价圣·洛朗时说他是“天生的神经质的艺术家”。在他们的通力合作下,圣·洛朗的公司发展得很快,除服装之外,在世界各地还销售130多种产品,年收入达25亿美元以上。可以说没有贝尔杰的商业天才作补充,伊夫·圣·洛朗就没有成功的事业。四、艺术对服装工业的影响从现代工业发展来看,集约生产已成为大趋势,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广泛使用、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使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构成了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但服装工业受到艺术个性追求的影响,很难完全摆脱传统工业的痕迹,多样化与标准化是服装生产中的永恒矛盾,它促使服装工业产生了自己的独特性。第一个特点就是服装企业的小型化。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分析工业生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才最典型。在美国,纺织工业和服装工业统称纺织工业组合(TextilComglex),是美国最大的工业体系。美国的服装企业虽然小,但是为了解决服装款式的丰富性、不稳定性与生产要求的批量化、标准化的矛盾,专门化程度都比较高,即使是规模较大的公司,常常也只生产单一产品,尽量占领某一制高点,与客户建立稳定的关系。例如有名的“兰纹公司”(LEVI’司就主要生产裤装、尤其是牛仔裤。美国的服装企业有三种模式,一类是“生产厂商”,3从原料采购到设计加工都由本厂来干,这些企业规模稍大一些。另外两种服装企业是互相依存的,即“作业厂”与“合同厂”.它们构成了软商品链(soft-goodchain),作业厂负责设计定样,购买原料,安排生产,推销产品,而合同厂只管组织生产,赚取加工费,不承担市场风险。企业规模小,承受市场竞争压力的能力差,而服装销售又受社会审美潮流的左右,瞬息万变,所以许多工厂宁可利润少一些,也要稳一些,甘愿建为合同厂,把风险剥离出去。第二个特点就是工资水平对服装成本的影响比较大。由于服装艺术要求款式丰富而多变,迫使生产的批量规模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工艺要经常随着设计要求进行调整,女装生产最难充分工业化,特别是时装,有时还离不开手工活,这就使服装成了劳动密集性产业,工资份额在总成本中的含量比较大,由此,劳动力价格高的国家与地区在服装产品竞争中便处于劣势。以一打普通男裤为例,韩国、台湾、香港生产成本是22美元,加上运到美国的运费与关税是45美元,而如果在美国本地生产,材料成本是29美元,职工工资是24美元,总计需53美元。美国的服装生产平均利润率比较低,主要原因就是受进口的冲击,尽管政府利用配给制来限制外来产品,但是劳动力价格极低的发展国家依然对美国服装工业构成了比较大的威胁,而且政府又受到本国消费者区对限制进口、希望降低服装售价的压力,这就使服装工业发展格外艰难,尽管美国科学技术相当发达,但是,服装的审美文化特点使其很难充分展开大工业的生产能力,无法有效地利用技术优势来扭转劳动力价格比较高的劣势。第三个特点就是设计、生产的异地性。一般的工业产品在设计与生产上是一体的,在一个企业里进行,这样,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实验。在生产过程中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都比较方便。而服装生产的最佳效益方案是,在审美信息比较灵敏的发达地区组织设计,在劳动力价格比较低的不发达地区进行生产,现在我国许多企业承担着海外服装的加工任务,充当的就是生产车间的角色,香港的服装业比较兴隆,但是服装厂几乎绝迹了,全都转移到大陆上来,本地所要极力维持的只是设计上的优势和信息上的灵活。这种在空间上设计与生产的分离、艺术与工业的隔断,使直接沟通发生了困难,要想在加工工艺中灵活地调整设计方案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设计与工艺共同完成的高档时装生产就很少在不发达国家里进行,这一方面是劳动力素质问题,更重要就是因为高级时装生产对设计师与工艺师的合作有特殊的要求,他们的工作必须互相渗透,这样才能得到比较好的视觉效果和比较低的成本。五、艺术对服装经营的影响服装艺术不但约束生产方式,也影响经营方式,在服装市场中,由于审美文化因素的介入,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构成了比较特殊的关系,前者必须注意一些特殊的营销战略,才能有效地接近后者。首先是信息战略。在现代商战中,信息的潜在价值已经广为重视,而在服装市场中,这一点尤其重要,质量是生命,速度也是生命,服装款式的时效性举足轻重,恰到好处可以获得超额利润.时过境迁肯定一筹莫展,有时只过几天,就处于下风,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都销不动。其次是滚动战略。时尚有时间差,审美文化传播需要一个过程,时装风潮的基本流向是从文化之都发源,传播到世界各大城市,中心城市带动城镇,城镇影响农村。服装经营如果注意到时间差,实行滚动发展的战略.便会延长经营时间,取得比较显著的效益。第三是区域战略。如果说滚动战略考虑的是服装艺术的时间因素的话,区域战略考虑的就是空间因素,美既存在于时间之中,也存在于空间之中。不同的地缘文化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差异包含着深在的经济前景。某厂就曾有效地采用过定向设计方案,根据各地的文化传统、民族习惯、购买力水平等综合因素制订设计与营销策略,内蒙古风沙大,喜欢封闭式服装,他们就生产小开领、少敞怀的服装销往那里;东北人身型大,又认含毛量高、货真价实的实在产品,他们就4将大型号的高档产品发向东北;四川人小巧玲珑,他们就在当地销售款式精干的服装,这种细致的区域意识带来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第四是特色战略。服装艺术求新、求异,它在生产上不易进行大规模投入,经营上的选点定向十分重要。必须建立起长远的战略观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在某一方面建立起来经营权威,聚合焦点效益。在服装经营中,最忌讳的就是什么热搞什么,服装的时效性容易引起这种误导,服装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也容易使人们接受市场经济急功近利的诱惑,追逐时尚、四面出击,结果是自己没有扎实的的拳头产品,没有稳定的经营范围,没能力提高某种类型服装的市场占有率,也无法形成名牌效益,在时装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这种局面是十分危险的。如何形成中国的名牌产品、进行特色经营是中国服装企业应该研究的重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