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上课讲义(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下)2010年7月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第一节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一、专业与专业的设置(一)相关定义专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狭义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教材定义:它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学科主要指学术的分类,即按科学性质而划分的门类。教材认为,它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二)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1、要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出发。2、要从学科、专业本身的发展变化的现实出发。3、要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要按学科基础或服务对象的范围划分专业,按服务对象范围划分的专业必须有明确的主干学科。5、专业范围应有较宽广的覆盖面。6、专业设置要考虑布局的合理性。7、专业设置应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设备等)。强调几个结合:1、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2、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3、长线与短线相结合。4、通用学科与新兴学科、基础理论学科与应用技术学科相结合。5、“宽口径”与“窄口径”相结合。二、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一)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程本科专业目录的变化:建国初期,重视工科与师范类专业,专业口径窄(215~323)——1958~1960年,专业“大跃进”,增设了新兴专业(627)——1961~1965年,专业调整(1963年432,1965年601)——文革十年,混乱——1978年后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数量,加强文科,拓宽专业口径,到90年代调整为249(实际不止)。(二)我国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经验教训4个问题比较突出:宏观调控不力;专业范围较窄;重数量轻质量;重申报轻建设。前2个是宏观问题,后2个是微观问题。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强调:拓宽专业面(大专业招生试点);考虑学校自身条件;办特色专业。(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1、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2、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3、符合高级人才的成长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措施:1、拓宽专业面,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2、改变专业培养方式。3、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几种倾向。第二节人才素质、培养目标和规格一、人才素质1、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2、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国际社会强调6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负责。)3、树立现代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法律意识、国际意识等)4、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1、与教育目的和高教培养目标相一致(基本原则)。2、实事求是,切忌偏高或偏低。3、体现层次的差异性,切忌笼统(针对性要强)。4、国际可比性。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重点章)第一节高校的教学过程一、教学的静态分析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组成。教学过程的4个要素组成了6对矛盾: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师与教学媒介、学生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学媒介。教学过程就是这6对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二、教学过程概述教学过程本质是什么?教学过程规律是什么?教材没有明确说明,实际上在阐述教学过程的本质时已经讲了。教材认为,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或者说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基本要点: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体现教学相长性规律(揭示教与学的关系)。(1)教师教起主导或指导作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能力决定了能起主导作用。(2)学生要有主动性。学习主体;内因与外因关系。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体现教学间接性规律(揭示学习书本知识与学生实践的关系)。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3、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现教学发展性规律(揭示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的关系)。(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能力的基础。(2)发展智力、能力会影响知识的掌握。主要影响数量、速度和质量。(3)二者同步发展的条件:掌握有结构的知识;教学过程具有智慧成分;活用知识。体现教学教育性规律(揭示掌握知识与培养品德的关系)。知识本身和教师教学过程具有教育作用;品德水平会影响知识掌握,如学习态度和动机。三、大学教学的任务、地位与作用(一)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包含智力与创造力;自学能力与科研能力)。3、促进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二)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这是由教学具有效率高、系统性强、能综合完成多方面任务的特点决定的。四、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独立性的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习的探索性增强。五、大学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即从学校过渡到社会。这一特征,决定了大学必须给学生提供走向社会所需的知识、能力,大学生必须借助大学舞台全面地锻炼、提高自己。第二节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与发展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或基本准则。它属于教学的指导思想。二、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高校的基本任务等。三、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关键点:正确理解科学性;思想性不是简单的阶级性;统一是核心(挖掘和发挥教材的思想性)。(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上述以涉及。把握重点:内涵和运用要求。教材观点:内涵:知识是人们后天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它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属性和联系。能力是个体完成某项活动时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密切联系。知识积累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发展又是知识积累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运用要求:1、在讲课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使学生能力得到全面培养。2、在讲授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3、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4、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注意考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握重点:内涵和运用要求。上述也已涉及。该原则实际上是指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原则体系中的核心与灵魂。它渊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主张:“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关键点:调动积极性;启发独立思考;使学生全面发展(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教材观点:内涵: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发挥的,学生主动性除了以积极、能动地学习这一形式表现外,主要是通过独立地、自主地及带有探索性的学习得到实现。教师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不可偏废。运用要求:1、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2、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3、要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四)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关键点:以全班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作为确定教学广度和深度的基本依据;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关键点:教好理论,掌握原理;重在与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的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第十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重点章)第一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组合一、课程和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是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与规定,主要是“学程”的意思,到了近代,随着班级上课制的施行,其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英语“课程(curriculum)”一词是由拉丁语“currere”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这一词源导引出了对课程的两种不同的认识:一是把重点放在“道”上,因而认为课程应重在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二是把重点放在“跑”上,所以认为课程应重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认识事物,课程是一个人对自己经验的重新认识。目前课程的定义林林总总,甚不统一,较有代表性的有:1、课程即教学科目(一门教学科目或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揭示课程的本质是知识。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揭示课程的本质是活动。3、课程即学习者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揭示课程的本质是经验。还有人认为,课程是促进师生成长的所有资源。教材认为,课程有广义与狭义概念。广义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狭义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还有其他分类,如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显形课程、潜在课程等。二、课程体系的优化所谓优化课程体系就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并以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标准。具体措施:1、课程体系必须服从专业的培养目标。不能以教师需要来设置课程或课时安排。2、要从剖析专业所需的结构和能力结构入手,削枝强干,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即要突出主干课程。3、根据人才市场和培养目标的变化,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但不能过于频繁和随意。第二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一、教学计划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它的组成: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课程设置;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学年编制等。学分制教学计划,强调课程的总学分数和每门课程的学分数。它是弹性的计划。允许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修满学分,即可毕业。二、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分为3部分:说明、本文和附录。本文是重点。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明确的目的性;前沿性;思想性;启迪性;教学适用性等。三、教材建设狭义教材是指教科书,即课本。广义教材包含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等。教科书: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大学教材的选用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独立性。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1、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2、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3、注意反映学科面临的生产与社会中提出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4、具体、生动、图文并茂,配以精选精制的插图、照片、图表,文字要通顺、流畅。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第三节课程建设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二、课程建设的内容和目标内容:教师梯队建设;内容、体系的改革;教学设施的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组织与管理等。目标:呼应上述内容,顺序可调整。拥有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具有富有特色的教学大纲、合适的教材、完整的教学资料;拥有比较先进的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手段和实验设施;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科学的考核手段等。三、课程建设的实施领导重视;机构健全;资金到位;检查及时。第十一章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重点章)第一节教学活动的组织一、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类型:1、个别教学:效果好,但效率低。2、班级授课制。自然编班;面向全班教学。教材:班级授课制亦称班级教

1 / 1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