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创新。人类社会现代意义上的发展起源于18世纪工业革命,国际上关于发展问题的讨论兴起于二十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针对当时实际着重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其后,发展观在全球经历了一个大发展,对“粗放”型,“简约”式发展观提出挑战的首先不是在理论上而是在实践中,特别是一些不发达的国家,按照早期发展经济学中的“馅饼”理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结果带来很多问题。由于单纯的经济增长既不能体现收入分配的改善,也不能完全反映技术进步的变化,没有给人们带来所期望的福利。相反,一些国家出现了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道德滑坡、政治动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于是国际社会从痛苦中得到一个共识: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在早期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论之后又出现了增长极限论、综合发展观、循环经济、自由选择与实现权利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真实(绿色)GDP、人类发展指数(HDI)等有影响的发展理论和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很早就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从马恩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全面生产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东方社会主义理论、自然辩证法思想到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等,都是经典作家对发展问题的开创性探索。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深刻分析世界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吸取二战后西方发展理论有益成分,全面吸收和综合了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研究的成果,指出发展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内涵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维护公正、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文明,它强调在我国与世界发展及国内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发展逐步走向融合的条件下,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发、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统筹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拓宽了经济规律的内涵,将人类历史上单纯的发展生产工具、发展经济深化为人的发展、社会进步、自然的优美等,将物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于一体,并将反映经济运行的经济规律(如可持续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主导经济发展规律)与反映自然运行的自然规律统筹于一体,揭示了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创新。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飞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飞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演进动因,提供了一种建立在社会历史性基础之上的观点——在其最终的和决定的意义上,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力量。列宁明确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社会主义特征的范畴上升为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没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离开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实践来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现代科学技术成几何级数增长,全球生产力发展日新月异,时不我待,要紧紧结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最新要求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实际,迅速提升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中国现在已经融人世界经济大潮。这对中国经济发展是有利的,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也应看到大国和大国集团对全球能源资源、高新技术、游戏规则“三重控制”的一面。我国社会结构正处在分化、摩擦、整合交替并存的时期,与西方依次推进传统农业经济、现代工业经济、后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进程不同,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这三者被重叠、挤压和浓缩在一个时空结构中。即我国正处于农业社会,还没有走完工业社会的路,就迎来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浪潮,我们需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历史性跨越。能否成功跨越,关键靠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实践的主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努力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我认为,科学发展这四个字本身并不新鲜,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但现在党中央把科学发展观明确的作为一个指导社会和谐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来提出,标志着党对发展问题认识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并借鉴国外在发展过程中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这极具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已经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增加,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但一系列阶段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如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仍然存在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革方面还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需解决;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各方面利益难以统筹兼顾;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继续深化;由于人民思想上越来越活跃,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需要更高的要求;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加大了社会建设和管理难度;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进一步提高了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总之,虽然国家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新发展也碰到了新问题和新挑战。这个时候,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模式就显的尤为重要,这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