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度超真实风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石义彬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章单向度的传播——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一、人的异化和那个时代的理性带有深刻欧洲大陆人文主义传统的法兰克福党派的学者们一直热切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并且目睹到人的理性向“工具性理性”转变的过程。人具有理性,人可以用理性来关注自己,而不仅仅是由上帝或神灵主宰。P8法兰克福学派承认理性的多样性,但是它强烈地反对被它称做是“工具性理性”的理性,因为这是一种用来创造和实现某种目的的方法的理性,同时它还把其它东西变成方法,变成工具。二、失去理性的媒介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无线电之于法西斯正如印刷术之于文艺复兴。(美国马丁.伊杰《法兰克福学派史》,单世联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9页)法兰克福党派的成员认为,在美国,由媒介一手策划出的大众文化也从另一个层面表现着我们时代人被“异化”,人沦陷于“工具性理性”的特点。P12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对德国法西斯操纵大众文化有切肤之痛,对文化工业操纵大众意识特别敏感。在流亡美国生涯中,他们又目睹了美国的大众文化更是欺骗性地操纵社会意识形态,将意识形态完全商品化,连否定的声音和抗议都可以在媒介的大规模复制下变成一场闹剧。P14但法兰克福学派提出,大众媒介就是对人的精神奴役和全面控制,文化由“双向度”转变为“单向度”,不再是以提升人类灵魂境界为己任的圣贤,而成为帮助大众消磨时光的“时间杀手”,这都是文化被纳入工业运作轨道的必然结果。P24“整个世界都得通过文化工业这个过滤器”(AdornoandHorkheimer:TheEnlightenmentofDialectic.年2月22日)三、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由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撰写《启蒙时期辩证法》时自创的一个词汇,阿多诺后来在《文化工业再思考》一文中谈到:“1947年,我与霍克海默在阿姆斯特丹写《启蒙时期的辩证法》时,我们的原稿中用的是‘大众文化’(massculture),后来我们决定用‘工业文化’来取代它,因为大众文化和它字面上鼓吹的含义是有所区别的。大众文化一词总让人误解为文化是从‘大众’中产生的,而事实上它只是在大众中自发产生的类似文化的东西,是流行艺术的短期表现形式。”(AdornoandHorkheimer:ReconsiderationofCultureIndustry.年2月22日)“什么是文化?用人工把自然的土变成用具,变成服务于人的生活的东西,这就是文化。”(费孝通《九十新语》,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2000年版,第22页)文化起码有三种含义,“第一种文化是精神、心理方面的,是个人价格形成的因素;而第二种是社会性的,日常的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是社会形成的;第三种是一种装饰。如果第三种意义上的文化意味着看戏、看电影,那么现在的社会里,这种文化和工业、贸易和金钱不正是紧密相连的吗?所谓媒介、大众文化和法兰克福学派所称的‘文化工业’,难道不是像生产汽车一制造出来的吗?”(美国费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阿多诺说:“文化,在真实的意义上,不仅只是适应人类,同时也向它与人类共生,并藉此向获得荣耀但又已僵化的关系提出抗议。只要文化在这种僵化的关系中被完全吸收和整合,人类的地位就会再一次降低。”(AdornoandHorkheimer:ReconsiderationofCultureIndustry.年2月22日)马尔库塞在对文化的论述中经常使用“异化”一词。“文化的异化”昌指文化中包含与社会现实的不合理现象相互排斥而不是相互调和的成分。文化工业的特征。首先,“文化工业”时代是一个文化沦落为商品的时代。其次,“文化工业”的文化产品具有其它商品所没有的特质:隐蔽的欺骗性。“文化工业”将我们耳熟悉能详的旧有的文化形式和新技术带来的新形式巧妙地融合到一起。“文化工业”还不断向消费者许愿,承诺将不断地改变娱乐的形式和派头。P30-33让法兰克福学派感到媒介可怕的正是这一点,连对“文化工业”高呼反对的声音和曾经是“否定”文化的代言人,也能在大众媒介的包装下成为贩卖的商品!“如果大众传播媒介能够把艺术、政治、宗教、哲学同商业和谐地、天衣无缝地混合在一起的话,它们就将使文化领域具备一个共同的特征……商形式”。(美国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55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说:“信息社会的基本要素不是原子(atom),而是比特(bit),可以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在它传播时,时空的障碍完全消失。”(胡泳、范海燕《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第二章从社会批判到理想主义——哈贝马斯的传播思想研究引言:人类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对此,传播学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答案。经验学派(Empiricalschool)的答案是:取得满意的传播效果,满足人的欲望。批判学派(Criticalschool)对此断然反驳:传播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效果,而在于人的解放,把人从大众传播、文化工业中由于工具理发极度膨胀造成的种种束缚中解脱出来。尤里根.哈贝马斯提出的诸如“公共领域”、“交往理性”、“理想言说情境”虽然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在人类传播日益扭曲,传播道德沦丧的今天,无疑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第一节哈贝马斯的传播思想概括在哈的传播学理论中,交往体现一种“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因此交往比传播更能体现哈贝马斯思想的精神实质。一、哈贝马斯的学术简历是当今批判学派的精神领袖,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杰出的代表人物。1929年6月18日,哈贝马斯出生在德国科隆附近的小城谷默斯巴赫(Gummersbach),1940年在家乡中学毕业,先后进入哥廷根大学、苏黎世大学和波恩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学、心理学、德国文学、经济学专业,1954年哈贝马斯以论文《绝对性历史:谢林思想的二重性》获得发波恩大学的博士学位。毕业后,哈贝马斯从1954年到1956年任自由记者。1956年哈贝马斯来到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所,担任早期批判理论的创始者之一——阿多诺的助手。1962年哈贝马斯出版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1963年出版的《理论与实践》,以及1968年出版的《认识与兴趣》。1979年《合法性危机》,1980年《交往行动理论》。出版著作达40多部。哈贝马斯的理论试图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从而使民主的公共生活观点具体化,这种企图已经通过所谓的一般语用学理论作过尝试。和早期的批判理论一样,哈的理论仍然是一种文化批判,但是这种文化批判的哲学基础已经发生了转移,前者主要立足于哲学,即在主、客体两分的基础上;后者却立足于一种“立体间”的哲学基础之上,这无疑是一大创新。P49哈贝马斯反对马尔库塞把科技进步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等同为传统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它已经丧失了意识形态的旧形态,已经成为了一种以科学为偶像的新型的意识形态,即意识技术统治的意识形态,这种新的意识不再具有虚假的意识形态的要素和看不见的迷惑人的力量。这种意识形态和以往意识形态相比,已经不再具有多少意义形态的性质。”(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P50如果说哈贝马斯的理论是一种政治传播学的话,同时也是一种哲学传播学,具有哲学和传播学的双重特征。默加塞(Mccarthy)从哲学角度把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一般交往理论,也叫普通语用学;第二层是基于交往能力理论不定期实现的一般社会化理论;第三层是基于前两次之上的社会进化理论,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哈贝马斯认为,人类进化的历史应当视为一部交往史,一部交往如何发生、发展,如何被扭曲,怎样才能得以重建的历史。P51致力于批判学派传播模式的构建,这是哈贝马斯理论的又一大亮点。……哈贝马斯传播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以语言为媒介的人际传播格外关注,人际传播实际上等同于哈贝马斯理论中的“交往”。…..在哈的眼里,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哈的眼里只有负面作用。P52第二节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发表于1962年。哈认为,资产阶级宪法的现实层面和理想层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宪法虽然基于康德提出的立法者必须致力于人的自由的思想,法律只有得到多数人的赞同,为多数人所认可,才是公正的并且能够体现正义原则,但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层面上,政治越来越远离宪法的规定,普通公民参与政治越来越徒具形式,政治的参与者变成了政治的消费者;资产阶级国家中的议会与公民也越来越隔膜,成了党派与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他们把议会当作讨价还价的场所,而不是理性的竞技场,人们在政党内参与决策的权力越来越受到限制,各种利益集团竞相向大众传媒施加压力和进行渗透;与此同时,国家行政权力越来越大,议会的功能屈居行政管理之后,社会福利国家的出现,造成了这样一个现实:一切为了民众。面对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民主困境”,哈贝马斯设想了一条理想民主道路,即“在以下情况下,个人的权威将转化为理性民主话语,所有成年公民在形成一种政治公众舆论的条件下,通过自身意志深思熟虑的表达,以及对这种意志实行有效的监督,将社会生活的发展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英]霍尔斯特《哈贝马斯传》,章国锋译,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第89页)P55哈贝马斯与阿伦特公共领域的观点不同:阿伦特:多元与差异是政治的本质,是他公共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哈贝马斯:作为公众的私人聚集在一起,就公共事务进行讨论,最后形成意志,达成共识。P56什么是公共领域?哈认为,公共领域也叫公共性,它是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哈《公共领域》,汪晖译,载《天涯》1999年第三期,第139页)首先,哈认为公共领域是私人领域的一部分,它是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领域。…..其次,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威领域是相对立,它是公共管理与私人自律紧张关系的反映,公共领域说到底中公共舆论领域。……第三,公共领域的基础是国家和社会的分离。首先是社会再生产和政治权力的分离,生产从公共权威的职能范围内解放出来,与此同时,公共权力也从生产劳动中摆脱出来,独立行使行政管理职能。P58哈认为公共领域存在内在矛盾。体现为:资产阶级人性观念和私人自律中。…..公共领域的矛盾还体现在法治国家观念上。P61哈贝马斯认为,在采取新干预政策的国家中,由于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的机制化,造成了一种国家与市民社会利益逐渐吻合的趁势,从而消解了公共领域的基础——国家与社会的分离。P97随着国家与社会的相互渗透,公共领域得以存在的基础——私人自律也发生了变化,这点从家庭的萎缩可以看出来。文化工业对公共领域的消解集中体现在大众报刊上。哈贝马斯认为,报刊是公共领域的组成部分,然而大众报刊却是一个被消解的公共领域,因为减轻“心理负担”是大众报刊的商业宗旨,为了取得最大的销售量,大众报刊不惜以牺牲政治内容为代价,代之以耸人听闻的新闻。不仅如此,新闻文体也受到消费主义的侵蚀。哈说,新闻和报道,甚至于编者评论,都以消闲文学的行头粉饰出来。交往也发生了变化。以语言为中介,以对话为基础的交往开始消失,新媒体如广播、电视消除了它们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它们采取一种单向的信息传播方式,限制了受众的反应,因此,“阅读的公众的批判让位于消费者彼此交换品味与爱好。”P65-66哈贝马斯认为,传媒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手抄新闻阶段、个人新闻写作阶段、商业化新闻阶段。面对权力化的公共领域,哈认为,要恢复它原有的政治批判与监督功能,在现今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把公共性原则推广到各种社会组织中去,如政党、大众传媒。P69第三节交往行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