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斯大林时代:是否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还是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斯大林模式第二课【课标要求】⒈知道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⒉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基本经验教训。⒊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也许纯属巧合,列宁以发源于西伯利亚的大河——勒那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化名,而他的继任者(斯大林)则以一种硬度很强的金属——“钢”作为自己的姓氏。正如这两个姓名的文字意义一样: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⒈历史背景(必要性)⑴苏联建立时间:1922年12月加盟共和国:4个11个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苏联成立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⒈历史背景(必要性)⑴苏联建立时间:1922年12月加盟共和国:4个11个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⑵建国初是一个落后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现状)⑶列宁逝世: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主要领导人;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前提)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⒉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⒊方针的提出: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材料: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指标完成情况1928年一五计划初步方案一五计划最佳方案实际完成数煤(万吨)3550680075006440石油(万吨)1160190022002140生铁(万吨)3388001000616钢(万吨)4308301040592棉织品(亿米)26.78576226.9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工业发展有何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⒉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⒊方针的提出: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⒋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想一想,为什么?提示:从当时苏联国情,面临的国际形势考虑思考探究一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间,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斯大林选集》下卷请思考: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通常都是走怎样的道路?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发展轻工业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可以为重工业积累资金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间,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斯大林选集》下卷请思考: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同资本主义国家有何不同?主要理由是什么?首先发展重工业。理由: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为了保卫国家,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二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危机。”——《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材料三毛泽东在评论苏联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毛泽东选集》第五卷请思考:苏联的工业化是如何进行的?牺牲农业,轻视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让它见鬼去)。列宁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认真而长期的。但他从来没有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永久的。”——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计划时间成就一五计划(1928—1932)二五计划(1933-1937)三五计划(1938-1941)1、由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2、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1、形成完善的工业体系;2、实现重工业为核心的国家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因卫国战争爆发中断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确立;⒌工业化的过程与主要成就1928年开始有计划的经济生产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苏联的工业化为什么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思考探究二⒍苏工业化成就的原因⒎(对苏工业化)评价:⑴积极(重大成就)a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b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实现了工业化;c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⑵不足(存在问题):农、轻、重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思考:从苏联与西方世界的对比,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辨证关系的角度说明了什么问题?意义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意义二:给资本主义克服经济危机以借鉴。“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第聂伯河水电站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意义三:建立强大的工业体系,为战胜法西斯提供物质保障。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笑容的背后会是什么呢?二、农业全盘集体化⒈背景:⑴直接: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a、农业的落后;b、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⑵根本: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粮食供应问题,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当时数量很少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粮食产量,虽然只占粮食总产量的2%以下,但它却提供了国家商品粮总额的5%,商品率达到47%。斯大林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组织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⒉方针确定: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逐步集体化的方针。⒊过程:农民加入集体农庄1929年底开始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掀起高潮1930年整顿、发展1932年富农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阅读材料材料一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1、材料一表明苏联中央在农业集体化决策上有什么变化?可能带有什么问题?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的现象,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苏联改变农业政策,加快集体化进程(全盘集体化);问题:采用行政命令,不可避免出现强迫由于有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行为,引起农民的不满与抵制;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材料二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学习延伸材料一: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材料二: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样的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牺牲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笑容的背后会是什么呢?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1、强制性加入,违背自愿原则2、牺牲农业,发展工业3、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⒋特点:⑴全盘集体化;⑵机械化;⑶强制性;⑷追求高积累。乌克兰人民正在集体收割庄稼①苏联农村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现象,②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资金,③促进了工业化的顺利进行。①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②违反了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③对富农采取了不给生活出路的措施,而且涉及部分中农,使工农联盟再次出现危机。⑴积极(成就)⑵消极(弊端)⒌影响⑴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需要以生产力的一定水平为条件;⑵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⑶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⒍教训《片面发展的经济》这幅图反映了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习探究经济发展不协调。苏联为实现工业化,着重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间背景富农政策方式影响中苏农业改造比较1953--19561929--1937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也遗留了一些问题。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但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自愿互利,但后期改造过快。强制推行变成合作社农民消灭富农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三、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是俄国及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⒈概念:⒉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成因):⑴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⑵政治形势:苏联成立;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⑶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⑸思想环境: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理解⑹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与个人经历列宁在其遗嘱中有关斯大林的叙述:“……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但他能不能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斯大林同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是不可容忍的了。”“在十月革命前的革命生涯中,斯大林曾八次被捕,其中六次从流放地逃脱,又回到原地继续革命。……应当说,斯大林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他非凡的意志力。……斯大林的思想,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对该做什么比较强调,对能做什么不够重视,这恐怕是造成斯大林理论思想中主观主义过多的原由之一。”斯大林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专制主义、皇权主义思想严重。⒉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成因):⑴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⑵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