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1、作者XXX2、专业汉语言文学3、准考证号XXX4、成绩5、工作单位XXX6、职称职务XXX7、邮编XXXXX8、联系电话XXXX9、完成时间2XXX2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XXX内容摘要: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祖。虽然他一生创作的小说从数量上来看并不算多,但他以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艺术技巧,刻画了阿Q、孔乙已、闰土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极大的丰富了是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学习榜样和丰富经验。从中国文学发展的进程来看,鲁迅小说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就权势者、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看客、觉醒者四个方面,对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以简要分析。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一、权势者《阿Q正传》里的赵太爷、举人老爷、《离婚》里的“七大人”、《祝福》里的鲁四老爷、《风波》里的赵七爷、《孔乙己》中的丁举人等人,他们是当时既得利益集团代表,是封建时代的权威和压迫力,说话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他们识字,有财产,地位高,对一般老百姓有生杀欲夺的大权。如《孔乙己》中的丁举人,只因孔乙己偷了他们家的书,便私设公堂,滥用私刑,活生生的将孔乙己的腿打断,致使孔乙己悲残的死去。但他本人却不仅没有得到法律的制裁,反而更得到鲁镇人的敬畏。“他总仍旧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1)3从咸享酒店酒客的话里我们可以得知,有着类似孔乙己遭遇的人肯定不止一个,至少孔乙己不是第一个被丁举人打断腿的人。《阿Q正传》里的赵太爷是未庄这个封闭的封建小王国中的土皇帝,具有至高无尚的权威,对农民实行专制统治和敲骨吸髓的剥削。阿Q只说自己姓赵,便被地保引到赵太爷家里去,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剥夺了阿Q姓赵的权力,到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榨去了二百文酒钱。“恋爱的悲剧”描写了这个土皇帝的威势和贪婪及封建王国中的人际关系。阿Q向吴妈求爱,只因吴妈是赵家的佣人,便使吏役地保也睡不稳觉,受命连夜赶到土谷祠教训阿Q,说他简直是造反,阿Q不仅被赖去了工钱,榨去了破布衫、破毡帽,而且从此不准踏进赵家门槛。恋爱悲剧,使阿Q在未庄的生计也被断绝了。《离婚》里的七大人,是和知县换过贴的。爱姑无故被丈夫抛弃,整整闹了三年多,最后夫家请出七大人来调停。“公婆说‘走!’就得走。莫说府里,就是上海、北京,就是外洋,都这样”(2)。七大人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风波》里的赵七爷无知且蛮横:“‘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3)另外还《祝福》里的鲁四爷,《阿Q正传》中的举人老爷、《离婚》中的慰老爷,他们有权有势,在村里、镇里都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他们作为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与体现者,以手中权势对下层民众进行残酷的侮辱与迫害。鲁迅对于这类人物的鄙视和憎恶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权威”和他4们代表的旧时代、旧文化,一直是鲁迅不遗余力鞭挞的对象。二、被侮辱与被损害者鲁迅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所以,他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4)。鲁迅小说中的多数篇目,描写了一系列不幸的人们,包括农民、旧知识分子、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农村妇女等不同的人物。鲁迅通过他们被侮辱、被损害、被扭曲、被虐杀的悲残命运,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残忍与冷酷,描绘了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封建社会人吃人的图画。鲁迅对农民有深切的了解。在他的小说中,他不但展示了人们外部的生活的艰辛,更揭示出他们精神上的病痛;在表现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强加给人们肉体上的伤害这外,更关注封建意识形态对他们精神上的严重残害。《故乡》中的闰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小时候那样活泼、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已经被生活折磨成一个木偶人了。“他头上是一顶破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脸是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5)多子、饥荒、苛税、官、兵、匪、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不仅使他生活贫困,更使他的精神麻木。面对多年不见的儿时挚友,那一声“老爷”是那么的刺耳!作者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深刻的揭示了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对广大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封建意识形态对广大农民的麻痹与毒害,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阿Q是鲁迅小说中辛亥革命时期农民典型。在鲁迅的小说里,阿Q可以作为一个最为独特的形象而独自作为一个类型人物。在他的其他小说里,5没有一个人物形象具有阿Q这样的完整性。他是赤贫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只能靠两只手帮工挣饭吃。“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6)他没有家,长年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没有孩子,甚至连姓赵的权力也被赵太爷剥夺了,处于到处受人欺压、受人侮辱的地位,命运十分悲残。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世界中的失败,在虚幻的精神世界里却总被换算成胜利。现在失意,便求助于过去。“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是什么东西!”或求助于将来,“我的儿子会阔多了”。被别人打了,心里想:“我总算是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7)于是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实在连精神胜利法也不能奏效时,就自己打自己嘴巴,打完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刺刺——心满意足的躺下了。”(8)另外,阿Q还有一件克敌制胜的法宝,那就是忘却。别人对自己施加的侮辱,一会儿便可忘记。他健忘到近于麻木,甚至以被侮辱被损害作为忘却的条件,常摆出挨打的架势,在被打以后,反而觉得了结了一件事而一无牵挂。他的健忘显示了一种极度退化的生命状态,从根本上丧失了对自我行为的记忆,从而进一步丧失了进行自我反思、观照和评判的能力。凡此种种,都表明了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的悲残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去并未真正的觉醒,真正的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行动。在鲁迅略带嘲讽的语调中,我们可以看到,阿Q的身上可以说是没有一点可亲的特质。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他的“欺软怕硬”、“自我作践”,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所以,虽然阿Q只有一个,但是其他的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阿Q的特6点。作为改造“国民性”的理想中的一个最大的成果,鲁迅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把中国人的深层人物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这是他对中国文学史的一个巨大的贡献。另外,阿Q是个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身受赵太爷们的压迫。但是,他和赵太爷们一样,是封建意识形态的自觉接受者与卫护者。对于一切不合封建礼教的,他一概斥之为逆端。在男女的关系上,他严守男女之大防,认为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是想引诱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说话,一定要有勾当了。为惩治他们起见,他往往对之怒目而视,或在冷僻处,从后面偷掷一块小石头。革命是为了阿Q这样的被压迫者,可是深受封建意识形态禁锢的阿Q认为是大逆不道,是造反,够杀头的罪。从举人老爷等人的恐慌行为中,他以朦胧的感觉到革命对自己这样的穷人是有利的,于是也想革命了。在阿Q的想象中,革命之后,未庄人都成了自己的俘虏,“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9)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甚至小D、王胡,统统杀掉,一个不留,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宁式床,统统都搬到土谷祠去。这就是阿Q的“革命畅想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无法生存的的状况使阿Q们有着自发的革命倾向,另一方面,阿Q的革命思想中包含着农民式的狭隘报复、取压迫者而代之的错误思想。鲁迅通过阿Q的悲剧深刻的揭示了在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这一重大问题,这是阿Q形象重要典型意义的另一个方面。《祝福》中的祥林嫂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另一类人物代表。她具有中国广大农民勤劳、朴实、善良的阶级本性,同时也像旧中国其他劳动妇女一样,遭受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丈夫死后,她忍受不7了严厉婆婆的压制,逃到地主鲁四老爷家帮佣,虽然受着主人刻薄的剥削,却始终食物不论,更不惜力气,“整天地做”,“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10)表现出“满足”的样子。祥林嫂作为一个农村劳动者的特性是相当鲜明的。但尽管这样勤劳刻苦、与世无争,祥林嫂也无法做稳封建社会的奴隶。因为鲁镇受到理学的严密统制(所谓理学,就是把“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奉为“天理”的学说,在婚姻关系上,它提出“夫为妻纲”,要求女子从一而终;如果丈夫夭亡,这个女子就被称为“克夫命”、被视为“不祥之物”,寡妇再嫁,就被骂为“败坏风俗”。)祥林嫂身上就压上了永远不得宽恕、永远不得同情的重负,整个社会都对她流露出“鄙薄的神气”,投给她以“烦厌和唾弃”,连同属被压迫剥削的下层劳动者也不例外!她将一年的血汗钱捐了一条门槛,以为“给千人踏,万人跨”,就可以赎掉自己的“罪”,她的任何努力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直到她死于除夕之夜后,仍被鲁四老爷骂为“谬种”。从这一典型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孤苦无依的处境、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深刻地反映出造成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客观原因: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编织了一张无形但又严严实实的大网。在这里,有的人吃人,有的人被吃,有的人吃了人又被人吃。祥林嫂则是这一典型环境中完全被人吃的最典型的人物形象。《离婚》中的爱姑是一个泼辣大胆的农村妇女,她十五三茶六礼、明媒正娶的嫁到夫家,只因丈夫姘上了小寡夫,要抛弃她,她就整整闹了三年。最后,夫家请出和知县换过贴的七大人来调停。虽然她的反抗很强烈,但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风下最终屈服。爱姑的悲剧,深刻的揭示了封建8势力对广大妇女压迫的惨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造成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主观因素:她们对处于奴隶地位的不自觉,被七大人之流知书达理的表现现象所迷惑,认不清他们吃人的本性。《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在咸亨酒店中唯一的一个穿着长衫而站着喝酒的人。他读过书,但没有考中,没有能凭借科举爬上高官厚禄的地位。他迂腐、懒惰,不会营生,又极爱面子,但心地善良,为求取功名,爬上士大夫的地位,他一生旺盛的精力都被科举考试耗尽了,也始终没有进学;反而丧失劳动能力,养成好喝懒做的习性,弄得穷困潦倒,沦为小偷。尽管如此,他却不去正视现实,思想上始终自认是高人一等的读书人,不肯脱下那象征读书人的“长衫”,不愿拖欠酒钱;偷书被揭发,却辩解为“窃书不能算偷”;被人打断了腿,竟说是跌伤的。他一味要保留读书人的“面子”,却又保留不住,更显得迂腐、麻木。但在分豆给孩子们的细节上,却又显示出他作为下层知识分子的纯真和善良。活动在咸亨酒店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所中的孔乙己,他的心灵被封建文化的毒汁早已残害致死,对加在自己身上的凌辱,他只有哀求,没有任何一点愤怒和反抗,他带着肉体和精神上的累累伤痕,在周围人们的一片片讥笑声中,离开了那个冷酷的世界,尤其最后用手走路的形象,更令人惨不忍睹。他是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典型性的人物与典型的社会环境自然地融为一体,更增强了悲剧的社会批判力量。三、看客在鲁迅的小说里,看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像苍蝇一样嗡嗡乱响,让人心烦,但又挥之不去。《药》中那些潮一般涌向前看9杀革命者头的人,《阿Q正传》中那些看阿Q和小D打架近半点钟之久的人们,还有阿Q看杀革命党时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11);《肥皂》中四铭看到孝女求乞,一大圈的人只是打趣,其中两个光棍大开秽语发泄肉欲……这些爱看热闹的看客,在鲁迅的作品中俯拾即是。当他们以个体形象出现时,是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但是,当他们以群体形式出现时,就变成了侮辱者与损害者。他们以赏玩、咀嚼他人的苦痛为乐,与权势者一道形成有着荒诞意味的“无主名杀人团”,显示出比狼更凶残的本性。《祝福》中的鲁镇人就是一个典型的看客群体,他们把祥林嫂的不幸当作调味品加以玩味。当林嫂直着眼睛、不厌其烦